正文 社會組織與社會自我管理機製(3 / 3)

(二)社會組織的科層化與非正式組織規範不足同時並存

在現階段的正式社會組織中,由於前述製度的限製,對於合法性的保持要求他們盡可能在政府的指導下活動,甚至將某些科層等級製度挪移到社會組織中來,實現了社會組織的科層化管理。在何建宇等人的抽樣調查中,49%的社團常務負責人來自於政府機關,33%來自於事業單位①,這些常務負責人掌管社團之後,進一步地將某些科層化的規則帶進社會組織之中,實現社會組織的規範化。而在運作中,有61%的社團“相對獨立,但承擔業務主管單位委托的部分職能並受其領導”,有21%的社團“完全從屬於業務主管單位”②。這些都是在現行體製中社會組織存在合法性的要求,而隻有通過對科層體製規範的采納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大的發展。但相對應的,社會組織也違背了某些公民社會組織的原則,出現了形同質異。

獲得迅速發展的社會組織比例不高,更大比例的正式社會組織及遊離於體製之外的非正式組織麵臨著嚴重的規範不足的困境,社會資源欠缺,組織發展緩慢,時刻麵臨著被取消的危險。在筆者之前調查的草根社團之中,團體的規範是嚴重不足的,進而導致其自我發展能力的欠缺。大量的文體組織規模較小因而資金籌措能力較低、動員社會資源能力弱,這些都是諸類公益性團體在發展過程中麵臨的瓶頸。同時,由於團隊的團員專業水平不夠強,且學曆水平普遍偏低,導致了開展的活動質量不高,以至於影響了團體在居民中的認同度和影響力。

(三)社會組織未能真正滿足公民的需求

政府在給公民提供服務時,主要考慮服務的普遍性,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未能滿足特殊人群,而出現“政府失靈”的情況;市場一個問題即是行政幹預,工作人員說:“有個問題就是政府做的事情太多,什麼事情都是政府去做,時間久了老百姓就認為事無大小都是政府分內的事,跟他們沒有關係”。①

二是對社會組織內部管理參與過多,如前麵提到的在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領導下開展活動;有許多社會組織是由政府原來一些部門轉化而來的,或是一些政府機構直接創辦的,組織的負責人也是由政府出麵指定的。

三是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過多,自主性不強。這種狀態不利於公民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參與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非政府組織發揮其應有的社會責任,也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如F街道雖然開展了諸多義工活動,但義工人數有限、參與不足始終是其麵臨的較大問題;社區非營利組織存在非正式運作的問題,在日常運作中缺乏一個合法的身份,在與街道的關係上也界定不清楚。

自治性問題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之間如何協調和定位的問題,這一矛盾又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麵:一方麵是政府對社會組織管理過多,但給予的資助又不夠,主要是給予場所與經費不足;另一方麵,社會組織認為政府管理過多,製約了其自由發展,但由於場所與資金的短缺或來源不足,因而對政府的資助又有著強烈的依賴情結。

社會組織自治性不足一個直接的後果是社會成員的參與不足,社會成員未能在組織中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需求的滿足,也不能影響組織的發展,在參與意願方麵明顯欠缺,這是社會自我管理機製的悖論,也是亟需改善的重要方麵。

三、積極推進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現階段,社會自我管理機製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是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條件。在以上現狀及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促進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係統工程,既要在體製上著手,建構良性的政策氛圍、社會文化環境,又要從社會組織本身入手,加強組織自身的建設。這個工程需要社會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有條不紊地推進。在當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中,筆者認為應該以培育發展為主,將社會組織納入治理範疇,積極推進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使其成為建構和諧社會的自治主體。

(一)製度氛圍:轉變思路,轉“監控”為“引導”

由於我國社會組織發展正處於最初階段,政府將其納入有效監管的範圍內,嚴格控製其活動的範疇。一方麵,這種監管使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規範化地發展,能夠成長壯大;另一方麵,更多數的社會組織難以跨過登記的門檻,而成為體製外不安的力量。所以,政府應該根據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和社會管理的規律,積極主動地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並在管理的同時將社會組織納入治理的主體中來。

1.轉“監控”為“引導”

現階段,社會組織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政府對社會組織的觀念,要從原先的統治向治理過渡,降低社會組織的門檻,轉而對社會組織的活動過程進行引導。

一是由原先政府是統治的唯一主體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觀念的轉變。社會成員本身並非是被動接受服務的,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我管理的社會生活中來的。在現階段,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強國家、強社會”的模式,而非以往的“強國家、弱社會”。政府並非萬能的,也不是唯一的主體,現階段社會治理的主流是向多元化主體方向發展,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自我管理機製是人們滿足自己需要的重要並且有效的方式,政府應當充分發揮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使他們學會運用各種團體的功能很好地為自己和社會服務。所以,政府應該逐步放鬆控製,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二是由門檻限製向過程管理轉變。過高的門檻限製對於社會組織發展本身是不利的,但對於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活動過程本身卻缺乏管理,前者壓抑了社會成員結社的意願,而後者又使社會組織處於無規範狀態。在此情況下,政府應當放寬門檻,尊重公民的自組織意願,從控製轉向引導,使社會組織進入一個良性的運轉狀態之中。

2.健全相關社會組織管理政策

一是除了降低門檻之外,對遊離於體製之外的非正式組織也必須有一些管理措施。政府應該盡快製定出一套彈性、多元化的管理體係,對社會組織的發展給予支持。通過降低門檻,使一些組織具有合法地位,對某些組織提供財政、稅收等各方麵的優惠,鼓勵社會組織的發展。

二是政府應當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將更多的社會職能讓渡出來,由相應的社會組織承擔,進一步鼓勵社會組織的發展。在這方麵,可以建立培育服務型登記管理製度。

三是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針對組織的活動內容進行培育,建立一套兼容並蓄的活動指引製度。

四是健全資助型稅收製度。資金的短缺是公益性團體發展最大的“瓶頸”。而健全資助型稅收製度是保證這類組織運作資金充足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汲取能力提升的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力度。

(二)社會自治的文化氛圍:社會誌願精神的營造

社會自我管理機製最重要的特征是自我管理——自治,而其重要性的根本在於現代社會轉向自治型的社會,而非以往的專製、集權社會。社會自我管理機製要成功,除了製度環境的改善之外,關鍵在於社會成員的參與,培育一種參與的社會文化氛圍,讓“參與”運轉起來。

一是公民美德的塑造。公民美德強調公民對於社會事務的參與,是一種參與的美德,我們要培育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在這點上,政府要逐步改變傳統的統治文化,轉而加強對公民的教育,將臣民文化轉化為公民文化。公民美德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社會與人的現代化的要求。公民美德要求推己及人,將公共利益置於第一位,隨時有可能為了公共利益而抑製自己的個人利益。

二是公民文化氛圍的營造。公民文化氛圍強調社會成員公民美德從個人推及群體,培育一種誌願參與的氛圍。社會誌願精神是社會自我管理機製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社會組織首先需要高市民認同的公民參與其中,逐步向外輻射。當一種良性的公民文化氛圍養成之後,個體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進而促進社會自我良性運轉。公民文化氛圍的營造並非意味著與政府的對立抗爭,一個有良好公民文化的社會,同時必定意味著公民與政府的良好合作,這成為社會組織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微觀環境。總而言之,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我國目前的公民政治參與還是較不成熟,這種不成熟性也會給公益性團體的發展帶來某些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全力為公民參與文化營造法治化的氛圍,建立“有序”的公民政治參與。

(三)社會組織自身建設:規範及能力建設

完善的社會自我管理機製需要大量專業化程度高、目的性強、結構功能完備、良性運轉的社會組織。在製度環境改善、社會文化氛圍營造的外部結構基礎上,社會組織自身規範的建立以及自身能力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歸根到底,社會組織的弱化也即意味著社會自我管理機製的失敗。為了解決前麵提到社會組織本身能力不足、資源不足、規範不足、社會公信力低等諸多問題,從根本上扭轉趨向失敗的局麵,我們必須從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入手,建立一套有效的內部管理機製,進而有效地運作組織以實現組織的功能性目標。

1.明確社會組織的規範,樹立崇高的宗旨意識

社會組織的規範是使組織活動有章可循的重要基礎,隻有形成了一定的規範,社會組織本身才能夠良性地運轉下去,才能將宏遠的目標具體化為一個個小的具體目標,逐步完成。前述提到,現階段社會組織存在著規範過度或者規範不足的二重問題,對於科層化的社會組織本身,需要強調公民社會自治的屬性,由社會組織自我運轉,而非從屬於政府;而對於規範不足的草根組織,必須逐步建立一套規章製度,擺脫原初發展的隨意性。

崇高的宗旨意識是社會組織發展的根本動力,宗旨是社會組織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靈魂。現階段,社會組織不良很大程度上跟其自身的認知和定位不明確有關係,社會公信力的弱化也是其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必然結果。缺乏宗旨意識使社會組織缺少內在的動力和行動目標,激勵不足,從而社會組織本身也是被動地發展,後勁不足。為了改變這種問題,必須重塑社會組織的使命感,使自身實現體製和觀念上的雙重革命。社會組織首先要提升宗旨意識,明確自身的社會治理主體定位、自我組織的重要性,進而完善組織的製度化建設,改善法律製度環境,使其真正成為具有自主性的自治組織。

2.社會組織成員的能力建設

社會組織是社會成員自我管理機製的載體,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組織,一個社會組織能否發展,主要看組織成員的能力如何。在一些社會組織中,尤其是非正式的草根組織,存在著從業人員複雜、不具有專業素質和技能、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經驗和服務現象。政府應幫助和督促其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服務職能。

3.社會組織的資源拓展

資源不足是社會組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了社會組織的生存問題,活動難以為繼,更不用說組織的發展壯大了。體製外資源的增多是社會組織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社會組織一旦建立起來,又常常麵臨資源匱乏的瓶頸。如何建立多元的籌資渠道,同時也要保持組織自身的公益性質,是社會組織發展的關鍵。一方麵,社會組織要積極完善使自身規範化,提升自身實力,在政府購買服務擴大時,爭取獲得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麵,在不放棄獨立、非營利立場的同時,努力使自身的資源來源多元化,開展各種各樣的經營活動,以獲取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