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個時代不創新將黯淡失色,一個國家不創新就必然落後,一支軍隊不創新就不能打贏,一個單位不創新就不能發展,一個人不創新就很難進步。江澤民同誌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國家主席胡錦濤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到2020年,把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

近一個世紀以來,以創新為動力,開發國民的創新能力,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增強國力,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題。美國是創新技法、創新理論的發源地,不僅重視吸納高學曆創新型人才,而且重視創新思維、創新技法的普及。所以,美國的創新成果頗多,技術先進,綜合國力強。據資料顯示,美國每年專利的申請量占世界的70%,高技術也占世界的70%。日本對創新更是十分重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說:日本國土狹小,靠什麼與人競爭,靠什麼立足世界,主要靠創新,靠開發國民的創造力。日本為了普及創新知識,自20世紀60年代起,不僅從小學到大學普遍開設了創新課程,為了彌補閑散人員無法進正規學校係統接受創新知識的不足,還開辦了星期日創新學校,免費向社會開放。日本政府規定,每年4月為日本國創新月,4月18日為創新日。當天,要獎勵往年創新成績突出者,一等獎高達50萬日元。韓國把每年5月定為國家創新月,5月9日為創新日。早在2001年,金大中總統就親自出席創新日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等國家,為普及創新教育,都采取了諸多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應該激發全民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製機製,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教育創新,把創新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麵,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創新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創新不僅僅是國家幹部、科技人員的事,也是全黨、全軍、全民的事情,國家幹部不僅要創新,而且各類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學校、各行各業,包括個體經營者、普通百姓都需要創新。實踐證明,創新就有效益,創新就可以得到實惠。

我國是一個有著四大發明,曾對世界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大國,但是對創新理論、創新方法的提煉概括、普及遠遠不夠,遠不能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求。近年來雖然有一些介紹創新方法的書籍出版,但許多書籍專業性較強,使很多普通人敬而遠之。為了適應全民創新的需要,我們把諸多領袖、偉人、名人有關創新35個方麵的論述彙編起來,集成這本簡明的大眾創新座右銘,但願它能對你開展創新有所幫助。

本書內容分為四篇。第一篇是創新基礎篇。包括創新的意義、什麼是創新、怎樣創新、自主創新、創新環境、創新機遇、創新精神、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創新過程、創新原則,讀後使大家認識創新,掌握一些創新的必備條件。第二篇是創新思維。包括意識與思維、創新思維技巧、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目的使大家了解什麼是創新思維,怎樣開展創新思維。第三篇是創新方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的創新方法有一千多種,但是有很多專業性較強,而且創新的實踐證明,作為一般人能掌握幾種常用的、自己順手的就可以了,所以本書僅就最基本的、常用的、好用的幾種方法介紹給大家,包括:組合創新法(集成創新法)、交合創新法、關聯創新法、模仿創新法、移植創新方法、克服缺點創新法,目的使大家掌握幾種創新方法,在工作中能夠開展創新。第四篇是創新實踐。包括理論創新、體製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企業創新、軍事創新、教育創新、文化藝術創新、寫作創新、創新與科學。

編輯本書的宗旨是簡單、明了、權威、可靠、可用。所以本書采取了小巧的開本、格言名言的形式、短小的篇幅、精練的語言,以使她成為你案頭、枕邊常讀、常用的創新工具。

本書由中國創造學會理事、北京創造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華文浩教授任主編,解放軍後勤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施定凱及該院參謀教研室講師鈕進生、北京石景山醫院醫生張立群任副主編,參加本書編纂的有主編、副主編,國家檔案館培訓中心主任方鳴、63600部隊高工馬振寧、北京巨科大機電設備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張唏、後勤學院訓練部參謀張屹、龔大慶、馮斌,學術研究部參謀劉征。

本書雖然下了很大工夫,但由於工作較忙,掌握的資料少,許多經典語錄、創新方法沒有收集進來,敬請研究創新的專家、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第一篇 創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