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銅鑄石鑿雕塑人生——祝賀“程允賢肖像雕塑藝術展”展出成功(1 / 2)

京城五月,百花爭豔。1997年5月20日至6月4日,軍事博物館西一樓展廳喜迎賓朋。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程允賢肖像雕塑藝術展”在此舉行。這裏展出作品、手稿、小樣100餘件,不僅是雕塑藝術家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5周年的深情紀念;也是解放軍老戰士獻給建軍70周年的一份厚禮。程允賢在總結肖像雕塑創作經驗時,曾深情地寫道:“藝術是表現美的,我在努力雕塑崇高美的同時雕塑著自己的人生,使靈魂淨化和升華。”走進藝術展廳,觀眾盡可以透過這數十年鑄銅鑿石的斧痕,體味到雕塑作品與雕塑人生,在雕塑家程允賢身上已達到的和諧與統一。

血汗傾注於元戎像雕

程允賢作品內容,主要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任弼時及彭德懷、聶榮臻、徐向前、賀龍、羅榮桓、葉劍英、劉伯承等老帥的肖像雕塑。數十年心血汗水,凝聚於形神塑造之中。這是時代的寫真,曆史的紀緬,也是藝術家對黨、對共和國、對人民軍隊締造者傾注的無限深情。

程允賢同誌為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雕塑肖像,並不僅僅滿足於栩栩如生的人物外表再現,而追求以形寫神;而神采的外拓除了人物的個性外,便是時代的共性。以個別反映一般,以英雄表現時代。這其中又多運用、調動雕塑藝術的本體語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感、量感和時間因素。優秀的雕塑作品是最善於永恒地謳歌曆史的體裁。程允賢同誌正是成功地運用了雕塑藝術語言譜寫了我們時代的英雄樂章。

把毛澤東的光輝雕塑形象奉獻給世人,是展覽作者矢誌不渝的追求。在毛澤東華誕一百周年之際,為韶山雕塑的六米高銅像,構思為毛澤東同誌在開國大典時的形象。莊嚴、凝重,從戰爭的硝煙中勝利走來,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遠矚新中國的偉大前程。表現出曆史轉折的一刻,也記下了毛澤東的風采。1996年為延安雕塑的五米高毛澤東銅像,塑造出延安時期毛主席的典型形象:雙手叉腰、昂首遠望;穿著布衣褲、留著特有的中分頭發。這個形象使人想到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的勝利;想到黨的“七大”勝利召開;想到經過民族持久抗戰,對日寇反攻階段即將到來;想到毛主席“光明在前”的題詞;想到新中國的航船正像噴薄欲出的紅日,正從東方地平線上緩緩駛來。

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雕塑的肖像,更是程允賢同誌的代表作之一。早在1984年,他就曾為鄧小平同誌塑像,用於《鄧小平文選》外文版的封麵,得到各方麵的好評。1987年,程允賢同誌應約為“建軍六十周年全國美展”塑造了一尊鄧小平同誌像,由於開展時間緊迫,他隻用了三天就完成了作品。這三天當然投入了緊張的拚搏,這種拚搏恰恰有利於作品的自然流暢、一氣嗬成,像一曲激越而深沉的頌歌從心底湧出,作品在寫實的嚴謹之中注入了寫意的激情,表現出鄧小平同誌對人民的深摯之愛和博大胸懷。雕塑著重運用方整的基本形,手法也以圓寓於方,從而突出體現鄧小平同誌堅毅的性格和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決心。這件作品是藝術性和思想性完美結合的體現,是寫實主義深化和開拓的典範。也體現出作者對鄧小平同誌的熱愛和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

建立在湖南平江的四米高彭德懷騎馬銅像,威風凜凜,勢不可擋。恰似毛主席當年致彭總詩句“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的再現。建立在四川樂至縣陳毅故鄉的陳毅元帥四米銅像,元帥像山體一般拔地而起,像青鬆那樣傲然挺立,使人想起這位元帥詩人“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的高潔堅貞。建立在太原市的徐向前元帥四米高銅像,高高站立在當年攻城解放太原的北高地,胸前掛著望遠鏡,一身硝煙,卻已在凝望南天,仿佛看到新中國輝煌的前景,一座欣欣向榮的太原市就在眼前。

領袖人物和各位老帥的銅像,從醞釀到建立,傳出感人肺腑的佳話,而運送銅像到現場安裝,更是沿途萬人空巷、鞭炮齊鳴,群眾長街灑酒相迎,情景催人淚下。這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魚水深情,也反映出雕塑藝術作品的震撼力量。雕塑作品在如此壯麗的場景中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正是藝術家雕塑人生的魅力和雕塑作品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