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兵法之最碑拓之先——祝賀“李鐸《孫子兵法》碑拓展”圓滿成功(1 / 1)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和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李鐸《孫子兵法》碑拓展”,在軍事博物館舉行。筆者有幸為辦展而奔忙;特別榮幸的是,也曾作為工作人員伴隨李鐸先生夫婦接待了前來參觀碑拓展的江澤民總書記、喬石委員長及黨政軍多位首長要人。我為《孫子兵法》碑拓長卷成為京城7月的熱鬧話題而深受鼓舞,深表祝福!

該長卷共158張,每張為四尺宣紙,高70厘米,總長230餘米,由河南洛陽鐫苑碑林張弘先生等精心刻製。僅從篇首看到篇尾,就要走半裏路;場麵宏大,蔚為壯觀。

站在大廳中央放眼望去,滿眼均是奔湧的線條,如風卷雲舒,氣象萬千;如群馬奔騰,騰空起霧;如高山飛瀑,一瀉千裏……古代兵法的深奧和現代書法的精妙巧妙結合,相映生輝,給人以巨大的震撼。據專家介紹,如對線條的控製達不到百煉鋼化為繞指纏的功力,視覺上就不可能給人如此強烈的感受。

走近細細觀賞,筆畫間處處顯露大家風範;恣情肆意似黃山穀;痛快淋漓如米元章;參差錯落、穿插掩映近王覺斯;屈曲盤紆近張長史;而剛健雄強更像李北海。取法雖廣,卻恰到好處地融為一爐,而用筆的奇妙更是出人意料,自成一家。

手卷最引人入勝處是它的構思醞釀、章法布局。據介紹,大凡手卷,處理不好,不是流於鬆散懈氣,就是出現壅塞沉悶,或前後不夠協調失之連貫。因此近現代中,成功的手卷作品並不多見,特別是巨幅長卷,因為難於駕禦,鮮有人為。而李鐸在謀篇造勢上,可以說是站在統帥的高度,令千軍萬馬進退盡在揮手之間。六千多字,一千多行,自始至終既風格一致,渾然天成,又儀態萬方,變化多端,連綿中寓暢達,凝重中見飛動。章法布局的獨出心裁非大手筆不能為。

60多歲的李鐸,字仕龍,號青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半世紀的軍旅生涯開闊了他的胸襟,熔煉了他的藝術才華。軍人本色促使他沉迷於對《孫子兵法》這部“兵學聖典”的研究。這項書刻兵法的巨大工程,傾注了他最大的心血精力,從文字校訂,醞釀構思直至書成殺青,前後曆時八個月。

中國書協名譽主席、83歲高齡的啟功在趕來觀看了長卷拓片後,連連稱道,並欣然賦詩:

猿臂伸來錄異書,淋漓點畫古藤粗。

鴻都門下中郎筆,視此毫情遜不如。

六千文字百餘石,信手鐫來若等閑。

縱使龐涓逃樹下,馬難擎此重如山。

現在,啟老的詩稿墨跡已作為這一長卷的後記,刻於石上,又為展覽添上一筆光彩。“李鐸《孫子兵法》碑拓展”已於7月4日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與觀眾見麵。

〔曾載香港1995年7月4日《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