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醜金秋,京城幸會。我陪陝西日報社幾位友人在軍事博物館新住宅樓的居室,訪見了啟功先生的高足李洪海。他即興揮毫,贈古城朋友兩副楹聯,一為: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田竹葉三;二曰:栽竹盡成雙鳳尾,種鬆皆作老龍鱗。當場獻墨,聯書俱佳,深諳瘦金體要義,無愧啟老大師真傳,贏得眾人掌聲。李洪海,天津清縣人,自幼年起就喜愛書法,1965年入伍後,在操課訓練施工之餘,抓緊一星半點時間,堅持臨帖習字讀詩繪畫。在連隊板報、營部內刊和師團展覽上,都留下書法家起步時的心血汗水。從1970年把一副古人佚名楹聯重展於世,勾勒出一副“雪地獸王渡,霜田鶴舞圖”,給人以內在美的享受,足見書法家的功力與匠心。
洪海是工程兵戰士出身,篆刻從習篆入手,與書法互為補白,相得益彰,天然成趣。他創作的25方“長征之路”被總參謀部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軍紀念長征50周年美術書法展覽入選展出;此件作品又被總政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全軍紀念長征50周年美術書法展覽中入選展出受到好評。他學習研究孫子兵法,並將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要言佳句,采60方不同形狀的石料,用60種不同形式篆刻入印。此已陸續在《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及其他報刊發表,深受讚譽。觀李洪海篆刻作品,與其書法作品一樣,師承高手;習刻多從吳昌碩,治印尊宗趙之謙,奏刀沉著蒼勁,方整奇峭,成印得於自然。
洪海是個大忙人,喜好廣泛,社會活動甚多,1995年後又任軍事博物館管理處長,授予大校軍銜。行政工作與伏案揮毫,這種熊掌與魚不可兼得的古訓,在李洪海身上之所以能兼顧通融,主要得益於“勤”。正如他為陝西友人所贈對聯所寫那樣:栽竹盡成雙鳳尾,種鬆皆作老龍鱗。眼觀“虎行鶴立”,忙於栽竹種鬆。讀者已欣喜地看到了李洪海行書如雙鳳擺尾,飄逸瀟灑;當然,也有理由期望他的功力能像龍鱗老鬆那樣,更加剛毅挺拔!
〔曾刊於1997年11月7日《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