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泰山廟(1 / 3)

泰山廟位於盂縣東北25公裏處,北下莊鄉東坡頭村村南。泰山廟供奉東嶽大帝泰山之神黃飛虎。傳說黃飛虎為商朝大將,因紂王暴虐無道,遂棄殷投周。跟隨周武王伐紂,屢建大功,直至戰死沙場。道祖薑太公封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壽大帝”。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黃飛虎的生日,當地民眾為祭拜他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貿易和娛樂為主要內容的廟會。明清時期,泰山廟成為盂縣東鄉規模影響最大的廟會,東坡頭村也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步取消。泰山廟始建年代不詳,廟內元代經幢記載,元至正七年(1357)重建。明天順、清康熙、民國六年都曾進行過修繕。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廟坐北向南,東西寬41米,南北長50米,總占地麵積2050平方米。原建築布局為三進院落,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為戲樓(建築已毀)、石牌坊、山門、正殿、後殿。兩側布局對稱有鍾鼓樓、配殿、僧舍、禪房、關帝廟、藥王殿等。該廟為元、明、清各代建築並存的群組建築風格。正殿和後殿均為元代建築,其餘建築為明、清兩代遺物。原有中軸線上戲樓已毀,後殿旁東西廂房亦蕩然無存。現存主要建築有牌坊、山門、東西廂房、正殿、碑亭、東西禪房、西僧舍、後殿、關帝廟、藥王殿。

後殿位於泰山廟現存建築群最北端。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明間開間3.85米,稍間均為2.85米,通麵寬9.21米,通進深6.38米,建築麵積80平方米。台明前出1.3米,總寬9.99米設有壓岩石。殿內地麵方磚墁地。元代建築。

後殿柱網共用12根,其中角柱4根,前簷柱2根,後簷柱2根,山柱4根。均為圓形柱造,且前後簷柱頭均有早期特點的卷刹。

闌額、平板枋呈丁形,前簷闌額寬15厘米,高24厘米出頭36厘米;平板枋寬27厘米,高10厘米出頭通闌額;後簷闌額寬13厘米,高21厘米,出頭同前簷,平板枋寬24厘米,高11厘米,出頭同闌額。

前簷明間柱頭鬥栱為四鋪作單下昂計心造,昂為插昂,斜插於華頭子上。裏轉五鋪作出兩抄計心造。櫨鬥正心前出下昂,昂上置耍頭(三伏雲)與令栱相交上承挑簷枋與耍頭相交承挑簷榑。兩側出泥道栱泥道慢栱柱頭枋。耍頭做六分頭狀。柱頭鋪作裏拽一跳瓜子栱,散鬥上施羅漢枋與耍頭後尾四櫞栿相交,二跳華栱上置平盤頭,其上施羅漢枋與耍頭後尾四椽栿相交。次間柱頭鋪作外跳與明間相同,裏跳耍頭後尾搭牽與羅漢枋相交插入山柱。

明間、補間均鋪著為四鋪作單下昂計心造,昂為插昂,斜插於華頭子上。裏轉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櫨鬥正心兩側出泥道栱,泥道慢栱、素枋前出假昂,上置交互鬥承上耍頭,與令栱相交;45度斜角出華栱上置斜鬥承上耍頭與令栱相交,上昂上置齊心鬥與令栱上至斜散鬥承挑簷枋與耍頭相交承挑簷榑。裏轉櫨鬥後出兩跳華栱上承羅漢枋與耍頭後尾六分頭相交。45度斜角出兩跳華栱與令栱相交。次間補間鋪作外跳頭與柱頭鋪作相同,裏跳耍頭後尾做六分頭狀與羅漢枋相交。鋪作總高70厘米。單材高18厘米,足材24.5厘米,材寬12厘米,與《營造法式》七等材接近。

鋪作櫨頭兩側出枋上隱刻栱,上置挑簷枋與櫨頭前出耍頭相交承挑簷榑,耍頭與四椽栿相交。補間鋪作櫨頭兩側出枋上隱刻栱,上置挑簷枋與櫨頭前出六分頭相交承挑簷榑,六分頭後尾亦做六分頭狀。鋪作總高43.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