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一、曆史與文化
(晉)常璩壕撰、劉琳校注《華陽國誌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
(宋)郭允蹈:《蜀鑒》。巴蜀書社1985年版。
(明)傅振商:《蜀藻幽勝錄》。巴蜀書社,1985年版。
(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巴蜀書社,1984年版。
(清)傅崇矩:《成都通覽》(上下冊)。巴蜀書社1987年版。
(清)張澍:《蜀典》。清光緒32年尊經書院刻本。
(清)天眉:《蜀事答問》。清寒山館叢書本。
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鄧少琴:《巴蜀史跡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顧頡剛:《論巴蜀與中原的關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董其祥:《巴史新考》。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
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文聞子主編《四川風物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袁庭棟:《巴蜀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蒙默等著:《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隗瀛濤主編:《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斌:《四川現代史》。四川省總工會工運史資料組1983年印。
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中華書局1993年版。
張弓等主編:《國民政府重慶陪都史》。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陳誌讓:《軍紳政權》。三聯書店1980年版。
肖波、馬宣偉:《四川軍閥混戰》。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五四運動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熊明安等主編:《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賈順先等主編:《四川思想家》。巴蜀書社1987年版。
何金文:《四川方誌考》。吉林省地方誌編篡委員會1985年印。
梁德曼:《四川方言與普通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鄭如斯、肖東發:《中國書史》。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
二、文學史與文學批評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3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郭誌剛、孫中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3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991年版。
趙園:《地之子——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趙學勇等:《新文學與鄉土中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伍加倫:《四川現代作家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四川新文學研究》。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四川現代作家研究集》。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
孫自筠:《論內江十二作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廖全京:《綠色的家園感》。四川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李明泉:《愛的慧眼》。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四川作家研究》第一集、第二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
王訓昭等編:《郭沫若研究資料》(上、中、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黃侯興:《郭沫若“青春型”詩人》。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秦川:《文化巨人郭沫若》。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魏建:《郭沫若——一個複雜的存在》。南海出版公司1993年版。
賈植芳等編:《巴金專集》(1)。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陳思和、李輝:《巴金論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成都市文聯編研室:《李劼人作品的思想與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版。
吳福輝:《沙汀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官晉東:《跋涉與尋覓——沙汀評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黃曼君、馬光裕:《沙汀研究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譚興國:《艾蕪的生平和創作》。重慶出版社1985年版。
王曉明:《沙汀艾蕪的小說世界》。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艾以等編:《羅淑羅洪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劉恩義:《周太玄傳》。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
盧弘:《李伯釗傳》。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版。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楊義等編:《路翎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三、文學作品(略)
§§後記
文化大革命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我誕生在四川東部這個西南最大的工業城市。多少年以後,我才知道出生的這個地方在那些時候是多麼的熱鬧,坦克在大街上趾高氣揚地行駛,軍艦與貨輪搶道,彈道劃亮了山城的夜空。就是在我的記憶裏也還清清楚楚地保存著“向陽院”批鬥“五類”分子(一說“九類”)時的熱烈。當然,童年還有過小夥伴的遊戲,有過小河邊的捕魚,有過防空洞裏的“曆險”,有過小飯鋪裏二角一碗的大湯元,家庭命運的苦澀混雜著一顆無知童心的默默的歡樂。但是沒有書,沒有唐詩宋詞,沒有《紅樓夢》和《魯迅全集》,盡管我那時是多麼珍惜到手的每一本連環畫,我蒼白的童年隻有二舅夏夜裏的“西遊記”故事還閃耀著“文化”奇異的光芒。
這就是我的巴蜀,我的愛與怨相交織的鄉土。此時此刻,我還蜷縮在它的山巒懷抱之中,呼吸著它經過嚴重工業汙染的空氣,我窗外一個並不太遠的公園裏,還有一片全國知名的武鬥“烈士”墓(15年前,詩人顧城在這裏寫到:“歌樂山的雲,很涼。”)我知道我向往北方!那荒遠而淳厚、從容而堅強的北方,就像這塊土地上的許多先輩那樣,但是一旦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它,又當如何呢?難道就不會有郭沫若、何其芳那樣的鄉情?
從故鄉逃亡,又因為逃亡成了無根的遊子,這就是地域文化和個人的關係,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隻是,我並不懂得巴蜀,甚至在接手寫作這本小書之前也從未認真思考過它(沒有與生存環境拉開距離,好像也總難做到超然的審視),書中的思想肯定有不少的粗糙和簡陋,盡管如此,我依然十分珍惜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解讀我故鄉先輩們的精神成果,因為,這其實就是在解讀我自己的生存,我是帶著我自己的生存感受進入到四川文學的。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我讀得最多的是詩歌,現代中國的詩歌大多讓我離開生存、陷入幻境,是這些飽含巴蜀文化意蘊的四川文學(特別是小說)重新喚醒了我對生存的關注。在閱讀四川文學的時候,我無比真切地感到,生存問題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對20世紀的中國人是多麼的重要!
感謝作家出版社的朱珩青先生,是她這位出蜀的川人在前年秋天的故鄉之行中,首先鼓勵我接受這一陌生的課題。湖南師大的羅成琰先生在全書的整體構思上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見,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侯建先生始終關心和督促著書稿的寫作,西南師大圖書館、中文係資料室、重慶市圖書館、北碚圖書館的同誌及我的朋友們都給予了大力惠助,沒有他們,這本書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李怡1995年春節於重慶石碾盤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
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