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兒童立場遵循語文規律
大家論語
嘉賓:
劉永和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教研室書記
陳小平 江蘇省特級教師,鹽城市教科院副院長
馬建明 江蘇省特級教師,連雲港市教學質量監控室副主任
史春妍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天妃宮小學教導處副主任
朱 萍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教科室主任
宋 非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石鼓路小學副校長
楊樹亞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化四小校長
主持:
潘文彬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師大附中新城小學副校長
潘文彬:“堅守兒童立場,遵循語文規律”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必須秉持的教學理念。那麼,什麼是兒童立場?語文規律是什麼?為什麼要堅守兒童立場,遵循語文規律呢?對於這樣的本源性問題,我們要弄明白。劉書記,請您來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好嗎?
劉永和:語文教改需要冒點風險
麵對一張張陌生的麵孔,在王蘭老師的麵前,在這裏做一個“專家”發言,我心裏惴惴的。一是麵對小學語文教師,而我從事的是中學語文教學和研究;二是我雖有20年語文教學的經曆,但是基本離開語文課堂已經整整12年。
然而,我對於課堂一直有著深深的感情。麵對一個個學生,站在講台之上,手拿著教材與粉筆,那份自信與充實令我陶醉,而這份感情今天又被5位老師的展示課激發出來,彌漫在我的心田。
但是,我一直有許多的遺憾,其中有一個遺憾最大。有人說“誤盡天下滄桑皆語文”,我心有不服,且有苦難辨。我們的語文也不要自說自話,更不要自以為是,需要的是深深的反思。我們的語文教育是不是也有問題呢?我今天就來拋四塊“磚”,“拋磚”是為了“引玉”,或者引起一些波瀾。
第一塊磚:科學性。語文有沒有科學性?如果有,那麼語文科學性強不強?這個問題有點尖刻,但是,我們不能回避。語文是分科,但是,知識有體係嗎?值得懷疑。一是從效果看,缺乏體係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數學課學生少上一節,還得補課,否則學生作業不會做,下節課聽不懂;這是因為體係的緣故,一環套著一環。語文課少上一節,少上一個星期課,卻看不出有什麼問題。這是因為缺乏體係,或者體係不夠嚴密,因而影響了學習的連貫和學習的效果。二是從內容看,有了知識和能力的框架不等於有體係。我讀書的時侯,語文知識體係有“字、詞、句、章、語、修、邏、文”,能力體係有“聽、說、讀、寫”,似乎是有體係的,但是,這個框架的裏麵卻是沒有係統的。比如,“字”裏麵就沒有什麼分類,漢字就成為一個個散亂的珠子,不能成為項鏈。“聽”裏麵還有什麼層次要求嗎?沒有明確的要求就不會有高效的訓練。正如北師大劉恩山教授所認為的,學科教學應該從科學術語教學變為概念教學。三是從讀寫關係看,我們應該進一步關注寫作教學的體係設計。閱讀和寫作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它們有相通的地方,但確實應該是兩個不同的體係。現在語文教學的體係是以閱讀為主線,那麼寫作必然成為副線,於是才會出現“隨文練筆”這樣的怪現象。寫作也是一門重要學科,雖然暫時不能另立門戶,也應該有其獨立的教學規劃和體係,這也是寫作教學的科學性問題。
第二塊磚:簡約性。我們已經感覺語文教學越來越複雜,語文學習越來越艱苦,語文考試越來越神秘,語文教師越來越茫然,這是不是與我們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有著某些關係呢?我們一直以漢語的“豐富性”為驕傲,但是,“豐富性”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複雜。我們能不能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究竟什麼語文是必須要學習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習內容會不會有一些是不需要學習的?我不能相信“英國漁夫憑借91個單詞就能過一輩子”,我也不能相信我們語文所有學習的內容都是必須的。語文“工具性”特征很鮮明,我們的語文內容會不會有些已經超出了“工具性”要求呢?第二,語文知識和能力要求是不是應該有個層次?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其難度和深度應該有一個基本要求,不能是越寬越好,越深越好。基礎教育的語文應該有需要“掌握”的語文和需要“了解”的語文,這樣,需要“了解”的語文不在考試範圍,就可以適當減輕學業的負擔和考試的壓力。第三,語文課堂教學是不是一定要完成其他學科的內容理解。由於語文的“工具性”特征,語文課文內容涉及方方麵麵,而語文教學就常常偏向了其中的內容的理解,而往往忽視了語文本身。國家督學成尚榮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讓語文課再“語文”一些》,就是希望語文課應該突出語文教學。如果我們減少了其他學科知識教學與理解的壓力,語文課的負擔就會減輕。
第三塊磚:台階式。教學的重心需要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從學習的目的看是有重要意義的。而學生的學習又是有台階的,應該拾級而上,方能順利登頂。這也是西方當下正在積極研究的“學習進階”。今天,5位優秀教師課堂教學都很精彩,羅紅琴老師的“寫字”的教學與教育;過靜老師“說話”的藝術與激情;黃雅芸老師“導學”的選點與引線;孫慶博老師“對話”的設計與協商;徐夢吟老師“悟讀”的“憤悱”與“啟發”;都給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是,我們究竟有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沒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個問題值得考察和反思。根據我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應該有三重境界:聽懂——記住——會用。我們的學生往往止步於“聽懂”,以為聽懂了就行了,考試前背一背。首先,究竟有沒有真正聽懂,是不是每一個都聽懂了,值得關注。其次,知識記住了才是知識,沒有記住的知識就是沒有知識,我們應該研究利用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讓學生當堂能夠多記住一些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再次,知識隻有會用了,才是能力。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會用知識的意識,知識用在哪些地方,怎麼用,應該教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高效的課堂。
第四塊磚:概念課。汽車行業有一種車叫做概念車。從“老爺車”到現代的“水陸兩用汽車”,到正在試驗的“空中汽車”,汽車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概念車”起著巨大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而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改革卻總是慢條斯理、波瀾不驚,我以為關鍵還在於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需要“概念課”引爆課堂教學改革。我們的一些展示課,我以為是內容完整的和知識全麵的,是結構合理的和環節流暢的,是師生互動的和富於啟發的,是美麗的和頗具特色的。但是,這是教師和學生基本功的展示,而不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隻能欣賞,難以複製。我們能不能向汽車行業學習,製造一些不要“批量生產”的“概念課”,讓理念更加鮮明,讓手法更加誇張,讓表現形式更加獨特,給人以更加鮮明突出的印象和衝擊。我們能不能就上一些冒點風險、出點意外、引人爭議的課呢?也許,隻有這樣的“概念課”才能引爆課堂教學的改革。
潘文彬:聽了劉書記的話,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情懷,他深愛課堂,堅守課堂,也看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兒童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對語文課程的理解。四個問題可以說擲地有聲,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回味。關鍵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要大膽地去實踐,哪怕冒一點風險也沒關係,要敢於去試。剛才劉書記從兒童立場談起,語文的規律是什麼,為什麼要堅守兒童立場,遵循語文規律,談得非常好,在座的各位都是堅守三尺講台,很有思想的老師。我想,我們還是從一些小處去談,首先我們來談一談識字教學這一塊,台上幾位老師中史春妍老師對識字教學有很深的研究,去年她出了一本書叫《靜下心來教語文》,那麼,在我們的識字課堂如何堅守兒童立場,遵循語文規律呢?就請史春妍老師說一說吧。
史春妍:變教生字為教漢字
基於新“課標”的理念,來思考我們的識字教學,我們不能再以從前教生字所提的“四會”(會讀、會認、會寫、會用),這樣純粹的工具觀來看待我們的識字教學。我們的觀念要從以前的教生字,轉變到教漢字上來。要像於漪老師說的那樣:“教語文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加強漢字教育,教漢字也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讓我們的識字寫字教學,既是一種能力訓練,也是一種文化熏陶,更是一種習慣和素養的養成。
堅守兒童立場的識字教學,首先要有童趣,要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教漢字,讓學生對漢字感興趣。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畫畫,喜歡聽故事,直觀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具有泛靈的心理,因此,學生不會刻意追尋漢字的科學理據,卻會用自己的心靈賦予點橫豎撇捺等和自己一樣的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構字偏旁和部件充滿浪漫色彩。我們的識字教學要盡量感性一點、淺近一點、輕鬆一點,要動腦筋,讓學生始終在“境”中識。
例如,我們可以還原漢字的畫意和故事性,讓學生在漢字的原生語境中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備一些字理知識。其實學生的認知順序和漢字的構字順序是吻合的,都是“象形(圖畫)——指事(圖畫)——會意(故事)——形聲(綜合)”這樣的一個順序,而且這樣的順序和我們教材生字的編排順序也是一致的。就拿一上教材來說,123個漢字中,獨體字70個,其中象形字68個,指事字2個;合體字52個,其中會意字33個,形聲字19個;另外還有一個字“麼”不包括其中。象形字、指事字都具有很強的圖像性,引導學生在漢字的原生語境中識字,很符合兒童喜歡圖畫和聽故事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從象形字開始識字教學之旅,讓學生從象形字開始愛上漢字。但是,這絕不是說童趣就等於字理,有的字理繁瑣,有的已偏離現在的生活,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字理切不可濫用。
其次,識字教學一定要聯係兒童熟悉的生活環境,還原生活的真實。一個沒有意思的筆畫組合,即使再簡單,如果它和學生的生活毫不相關,學生很快就會忘記。記得十幾年前,王蘭老師指導我教學《東方明珠》這課,在引導學生學習“巨人”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先是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引導兒童來體會,王老師說,這樣教學這個詞還是離學生很遠,她建議我可以讓去過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爬到塔頂往下看是什麼感覺,站在電視塔的腳下向上想看到塔頂,又是什麼感受?這樣一來,學生就像打開了話匣子,紛紛舉手發言,因為聯係了他們的生活,激活了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所以,這個詞語就走進了他們的心裏。又如,陳樹民老師曾經指導我開展的生活識字活動“娃娃愛下關”,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收集漢字寶寶,自主識字,他們興趣濃厚,學習收獲頗豐,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最後,識字還要聯係課文的故事情境,讓孩子一邊欣賞故事,一邊認讀漢字,並且大聲讀出來。我們隨著課文的故事情境出示生字詞,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不僅能結合上下文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理解詞語,而且通過一次次大聲認讀,強化他們的注意,有利於他們的識記。在大聲朗讀的同時,很多字詞的意思其實就已經包含在語音中了。例如劉軍老師在執教《雨點》一課時,引導學生一次次誦讀表示雨點落到之處的詞語——“小溪”“池塘”“江河”“海洋”,因為我們的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所以在學生讀這幾個字詞的時候,“溪”“河”“海”的開口大小就已經表示了詞義的大小。我們在課堂上要讓他們大聲的讀出漢字,讓他們感受漢字音韻的鏗鏘和諧,通過眼觀、耳聽、心想多種感官識字。
孩子喜歡熱鬧,不等於隻有熱鬧地給予學生才是尊重他們。識字教學堅守兒童的立場,我們還要注意雅趣,將漢字的另一種感覺和氣息給予兒童,要大手牽小手,引領兒童向上,將詩意的安靜帶給他們,也是我們對兒童的尊重。我們現在的語言文字教學太鬧騰,更可怕的是使用語言文字的低俗化現象。就像最近很火的網絡歌曲《南京style》,我是在電視“直播南京”中看到的,歌詞內容低俗,並且使用了很多南京方言中的髒話,嚇得我立刻關掉電視,害怕汙染年幼孩子的耳朵,令我氣憤的是第二天上班路上,我又在廣播裏聽到了它。我不明白我們的大眾媒體為什麼會將這樣粗俗的歌曲推薦給大家,難道他們不知道電視機前還有孩子嗎?都說“人生聰明識字始”,其實中華文化也是識字始啊!例如我們在教學漢字“國”時,我們可以還原“國”字的圖畫性,看到“國”字中的兵器“戈”,告訴學生當我們的國家受到侵略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拿起武器捍衛祖國的尊嚴;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我們的“國”字中的“戈”沒有了,變成了“玉”,就是告訴我們要把祖國當作最珍貴的美玉,我們每個人都要為了建設一個如“玉”一般的國家而努力!我們教漢字,不僅是識記音形義,還要借助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信息載體,培養兒童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