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藥用價值廣天下(1 / 3)

要了解渾源黃芪藥用價值的廣泛性,首先必須弄清其本名及其類種的屬性。

世界的黃芪約有1600種,除大洋洲外,其他亞熱帶和溫帶均產,但主要分布於北溫帶。中國所產130餘種,分布於東北部至西南部的9省64個縣、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就名稱而言,有黃耆、箭芪、戴芪、渾源芪、武川芪、蒙古芪、膜莢芪、綿黃芪、卜奎芪、梭果芪、寧古塔芪、塘穀耳芪等等。據《辭海》注釋:“黃芪一作黃耆(讀qí其,意為長或老)豆科。多年生草本,根甚長。奇數羽狀複葉。小葉25—37片,莢果無毛。分布於我國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另種膜莢黃芪,小葉21—37片,莢果披黑色短毛。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山西、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以上兩種植物的根,中醫均入藥。”

《辭海》的權威解釋告訴我們,盡管黃芪遍布全國各地,名稱多種多樣,但基本分為“黃耆”與“膜莢黃芪”兩種植物。渾源黃芪經有關科技部門鑒定:小葉為25—37片,莢果光滑無毛,其形態特征完全與“黃耆”吻合。可見,渾源黃芪屬“黃耆”類種,或者說,“黃耆”就是現今渾源黃芪的本名。

另據全國著名的“麗珠集團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考證曆代本草有關“黃耆”產地的記載後認定:“我國‘黃耆’的地道產區隨朝代的更替而變遷。初始產於四川中部、北部,陝西的西南部及甘肅南部,唐代移到甘肅的東部和寧夏的南部,宋代移到山西的中部、北部。現在主要分布於忻州、朔州、大同及內蒙古南部的個別旗縣。其中,北嶽恒山所在地的大同市渾源縣是‘黃耆’最集中最地道產區。”可見,現今渾源黃芪不僅與“黃耆”為同一類種,更是“黃耆”當今的“掌門”。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作為渾源黃芪的本名“黃耆”的藥用價值與同類相比究竟有何之廣。

一、補益之長曆代褒揚

“黃耆”的補益之效曾被曆代醫家醫著所讚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神農本草經》曰:“黃耆無毒,乃上品,故為君也。”

“黃耆主癰疽,久敗瘡,鼠瘺,小兒百病。”(“癰疽”,椐《黃帝內經靈樞》解釋,癰疽即毒瘡,多而廣的叫癰,深的叫疽。“鼠瘺”,椐《靈樞·寒熱》解釋,“症見頸、腋部生核,日久破潰流膿血。”現指頸部流膿血的淋巴結核。譯文:“黃耆沒有毒,屬於上等品,所以稱為天下第一。”“黃芪主要治毒瘡,始終攻克膿瘡以及頸部淋巴流膿血的結核和幼兒的許多疾病。”)

李東垣《脾胃論》曰:“黃耆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補三焦。”(“衛氣”,據《靈樞·本藏》解釋,衛氣是髒腑調節之氣,是運行於人體經外之氣,具有保衛作用之氣。“腠理”,中醫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腠,讀còu湊。“元氣”,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定義,稟於先天,藏於腎中,又賴後天精氣以充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譯文:“黃耆能補三焦,在充實衛氣時,與桂比較,有相同的功效,隻是比桂甜醇而平和,不辛辣燥熱有異味罷了。但是桂能疏通血脈,能夠破淤血而充實衛氣,黃耆卻能增強元氣。黃耆與人參、甘草這三味藥合用,是去除燥熱和肌熱的寶貴藥品。脾胃一虛,肺氣就先絕,一定要用黃耆溫潤各部分肌肉、蓄養皮膚毛發、充實肌肉紋理,不讓出虛汗來增益元氣補三焦。”)

王好古《湯液本草》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髒元氣,為裏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盜汗”,中醫指的是後半夜出的汗。“自汗”,是不分時間出的汗。“咯血”,即是咳血。咯,讀kǎ卡。譯文:“黃耆主要治氣虛和後半夜出汗以及不分時間的出汗,是皮表之藥。又能治肌膚疼痛,那麼黃耆屬於解表之藥就可知了。又能治咳血,使脾胃柔和,這又是中焦之藥了。又可治傷寒引起的血脈不暢,又可補腎髒元氣,是治中裏之藥。所以說是通治上、中、下、內外三焦的藥品。”)

鄒澍《本經疏證》曰:“黃耆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神農本草經》的簡稱)所謂補虛,《別錄》所謂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別錄》所謂逐五髒間惡血;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別錄》所謂婦人子髒風邪氣,腹痛泄痢也。”“黃耆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中土”,即中焦,中醫指的是脾胃。“營氣”,據《素問·痹論》解釋,營氣分布於血脈之中,隨血液循環營運於全身之氣。譯文:“黃耆能直接到達脾胃而通達三焦,所以能夠內補中氣,也就是《本經》上所說的補虛,《別錄》一書上所說的補男子虛損、五勞羸弱消瘦之症,是補元氣的藥;黃耆能進入中焦補營氣,也就是《本經》所說的主治癰疽、克膿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以及《別錄》上所說的驅逐五髒中的惡血之藥。黃耆又能通下焦而增強衛氣,也就是《本經》上所說的治療五痔鼠瘺。而《別錄》上所說的治療婦女髒風邪氣,腹痛泄痢之藥。”“黃耆一源三派,疏浚三焦之根,利於營、衛二氣,所以凡是營氣、衛氣之間有了阻塞淤積,黃耆沒有不能疏通的,正所謂源頭清了水流自然就潔淨了。”)

倪朱謨《本草彙言》曰:“黃耆補肺健脾,實衛斂汗,祛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耆可以衛實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裏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耆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耆可以榮筋骨;痛瘍之證,膿血內潰,陽虛而不斂者,黃耆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耆可以生肌肉。”(譯文:“黃耆是補肺健脾,強化衛氣而收斂汗水,祛風去毒的藥。因此陽虛的人,經常出汗,這是表虛而肌肉紋理不緊密的緣故啊。黃耆可以強化衛氣而斂收虛汗。傷寒之症發作於體表而排不出邪汗,這是裏虛而內少正氣啊。用黃耆可以幫助產生津液進而排出邪汗;夜間中賊風之病,偏中血脈而手足麻木不能動的,用黃耆可以活筋舒骨;潰瘍之病,膿血在內潰爛,陽虛不斂的,用黃耆可以使生肌複生;陰瘡不能起發,致使陽氣虛而不愈的,用黃耆可以生肌肉。”)

張景嶽《質疑錄》曰:“黃耆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內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瀉自除也,故曰瀉者舉之。”(譯文:黃耆因它的味輕,所以能使氣暢行於肌表,能補充元氣,能使肌肉紋理緊密,能治內傷,生長肌肉。氣虛不出汗的可以出汗,體表紋理疏鬆並且多汗的可以止汗。黃耆能用來止血崩、血淋,是因為元氣穩固了,那麼血就自然止住了。所以說,要擺脫出血就要益氣。黃耆能用來治療瀉痢帶濁,是因為元氣鞏固了,下泄自然就消除了。所以說黃耆是患瀉痢的人必用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