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藥用價值廣天下(2 / 3)

賈所學《藥品化義》曰:“黃耆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衄,讀作nǜ,中醫指鼻出血。譯文:“黃耆屬性溫和能充實元氣,味甜淡,如果用蜜炒又能溫潤中焦,主要是健脾,所以屬於內傷氣虛的,在配藥中少用人參,這樣就可補中益氣,治療脾虛泄瀉以及瘧痢日久、鼻出血、痘瘡慘白等症。黃耆另一個功效是補肺,所以屬於表疏而氣虛的,配藥時多用人參,這樣就會斂汗固表,治止不分時間出汗和後半夜出汗。諸毒破潰後收口生肌的以及痘瘡貫滿膿血的,毒瘡久不愈的,需從骨髓排毒,這時黃耆必須用鹽炒。當毒瘡虛軟不破的,首先在肌表補氣,這時黃耆又宜生用。”)

張石頑《本經逢原》曰:“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痛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髒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之謂。”(譯文:“黃耆進入肺裏能使肌表鞏固不虛弱,並製止不分時間的出汗;進入脾裏,能排出疼痛的潰瘍。《本經》上首先說黃耆能攻克癰瘡,排膿止痛,其次說黃耆能治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等症,都用的是生黃耆,以疏散衛氣之熱。若論黃耆性味,雖然屬於溫補,卻能活筋疏血,這樣血脈流行就不受淤積的阻礙了。黃耆可治氣短、盜汗、自汗以及皮膚疼痛,是治肌表的藥。黃耆能治咳血,柔和脾胃,是治中焦之藥。黃耆能治傷寒的脈搏不旺,補腎髒的元氣不足以及嬰兒易患的中風、發熱不規律出汗等諸多病症。這些都用熱炒黃耆來治,以充實血脈以外之氣的虛弱。所以黃耆是補內外補三焦的通藥。這就是《本經》所講的黃耆是大補的原因。”)

張秉成《本草便讀》曰:“黃耆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淤滯耳。”(“陽氣”,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定義解釋,陽氣是生理學名詞,與陰氣相對。指六腑之氣,陽氣一半為先天性,一半為後天性。陽氣是生命的根本。譯文:“黃耆的補效,能通達肌表,有益於脈外之氣,濕潤肌肉各部分,緊密肌肉紋理,使六腑之氣亢盛正常流行,這樣就自然生津生血。因此外科學家把黃耆作為聖藥,用來調理營氣和衛氣二氣的協調運行,這樣血脈中的淤積之物自然就沒有了。”)

張山雷《本草正義》曰:“黃耆益補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重,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裏,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譯文:“黃耆利於補中焦,溫潤脾胃,凡是脾胃之氣不旺而虛弱的,清氣下降的最為適宜。因為黃耆皮味道濃質量重,其藥效的力量都在皮中,所以能直接到達人的皮膚表層和肌肉深處,鞏固和保護衛氣和陽氣,緊密皮膚紋理,這是黃耆的專長。所以凡是治療表虛的各種病症,黃耆是最神的藥劑。”)

在論述黃耆與人參補益功用之不同時,陳嘉謨《本草蒙筌》中曰:“人參、黃耆甘溫,俱能補益,證屬虛損,堪並建功。但人參惟補元氣調中,黃耆兼補衛氣實表。”“若係表虛,腠理不固,自汗盜汗,漸至亡陽,並諸潰瘍,多耗膿血,嬰兒痘疹,未灌全漿,一切陽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實衛護營,須讓黃耆倍用為主,人參少入為輔焉”。(譯文:“人參和黃耆的性味,同屬甘甜溫熱,都能補益,在治療氣的虛損方麵,二者都可建功。但是人參隻補元氣調理脾胃,黃耆除此作用外還補衛氣並充實肌表。”“如果屬於表虛的,肌肉紋理不緊密的,不分時間出汗和後半夜出汗的,陽氣衰竭的,各種潰瘍流膿血的,嬰兒痘疹,且沒有灌膿光有血水的,一切陽毒排不出的疾病,治療時首先充實衛氣和營氣,這時必須讓黃耆的用量翻倍,作主藥,人參的用量作輔助就行了。”)

嚴西亭《得配本草》曰:“黃耆補氣,而氣有內外之分。氣之衛於脈外者,在內之衛氣也,氣之行於肌表者,在外之衛氣也。肌表之氣,補宜黃耆。五內之氣宜補人參,故內外氣虛之治,各有其道。”(譯文:“黃耆能補氣,但氣有內外的區別。運行於血脈之外的氣從內補起,運行於肌肉表層的氣從外補起。肌表之氣適宜補黃耆,五內之氣適宜補人參,所以內氣外氣在治法上各有套數。”)

黃宮繡《本草求真》曰:“黃耆味甘性溫,質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然與人參比較,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譯文:“黃耆味甜溫熱,質輕皮黃肉白,所以進入肺裏能補充肺的氣,進入肌表能充實肌表的氣,是所有補氣之藥中最好的,所以黃耆才有如此高的美譽。”“然而與人參比較,人參氣味甘甜平淡,既有陽性又有陰性,而黃耆純屬陽性,陰性極少。所以屬於內虛引起的泄瀉、腹中淤結脹滿、身體倦怠等症,用人參可以除掉;屬於表虛引起的隨時出汗導致陽氣不足的、潰瘍不愈的用黃耆可治;屬於缺水陰虛而出不上氣來的用人參治療;屬於火力不足體溫降低而氣短的,用黃耆治療,這就是人參和黃耆所不同之處。”)

二、耆配百方無藥不含

“離開黃耆,難製藥劑,耆配百方,無藥不含。”這不僅聞聽於醫家們之感歎,更見著於史書所載大量之病案。黃耆在用藥配伍中的顯著作用有四。一是補中益氣。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同用;如氣虛下陷,內髒下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同用。二是固表斂汗。如表虛自汗,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耆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如陽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三是利水消腫。如急性腎炎水腫,常與防己、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耆湯”;如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四是托瘡排膿。如陽氣虛弱,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以促進瘡瘍潰破;如瘡瘍久潰不愈,常配銀花、皂角刺、地丁等,以促進生肌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