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和劑局方》載:“老人便秘症,用黃耆,陳皮各半兩,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此藥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
《醫學心悟》載:“腸風瀉血症,用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數日即愈。”
《醫林改錯》載:“尿血沙淋,痛不可忍,可用黃耆,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卜一個,切一指厚,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以鹽湯服下,病即止。”
《肘後方》載二方:一、“小便不通,黃耆二錢,水二盞,煎服。小兒減半。”二、“氣虛白濁,黃耆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外科正宗》載:“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麵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者,用黃耆六兩,一半生焙,另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另一半炙黃為末。早、午各服。名曰:‘黃耆六一湯’。常服此劑,平補心血,安和髒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聖濟總錄》載:“吐血不止者,用黃耆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下,療效極佳。”
《醫方集解》載二方。一、“咳嗽膿血咽幹症,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用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速愈。”二、“陰汗濕癢,用黃耆酒炒為末,以熟豬心點吃為妙。”
《外台秘要》載:“肺癰得吐,用黃耆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止吐。”
《醫學入門》載:“痛疽內固,用黃耆,人參各一兩。為末。入其龍腦一錢,用生藕汁和丸綠豆狀。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
《醫宗金鑒》載:“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耆二兩,草閭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
《婦人大全良方》載:“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症,用黃耆、川芎各一兩,糯米一合,(合,讀gē。古時稱量糧食的器具,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即安。”
《金匱要略》載三方。一、“高血壓伴下肢浮腫者,用‘防己黃耆湯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及降壓作用。”二、“氣虛裏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濕,自汗,脈虛等症,用‘黃耆建中湯方’,即黃耆十五克,大棗十個,白芍十五克,桂枝、生薑、甘草各十克,共六種煎水取汁,再入飴糖五十克,溶化後飲用。本方以黃耆、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三、“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不止者用‘黃耆補肺方’。即:黃耆三十克,麥冬十五克,五味子、烏梅各六克,水煎取汁,用蜂蜜調味飲用,以補肺,斂肺,潤肺而止咳。”
《臨證指南醫案》載:“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症宜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方’,即,黃耆三十克,赤芍、桂枝各十五克,生薑十克,大棗十個,煎湯飲,可促氣血運行,溫通血脈。當年寧波名醫範文虎先生醫治某婦肢體酸麻症時,曾讓其服‘桂枝湯’加甘草,未效。後改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兩劑即效。可見‘桂枝湯’與‘黃耆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耆之差異,效果竟大不相同。”
黃耆不僅被醫家視為配伍之首味藥,也被百姓看作食療之珍品。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食用醫療的好偏方。一曰“黃耆粥”。據《冷盧醫話》記載:“王某患腫脹症,自頂至踵,大便常閉,二便不通,氣喘聲嘶。後用黃耆120克,糯米30克,煮粥一大碗,用小匙頻頻送服。不久喘平便通,繼而全身消腫而愈。”蘇軾有詩:“黃耆煮粥藥春盤。”可見,“黃耆粥”在宋代就已經風行。二曰:“黃耆茶”。用黃耆10克,入茶,開水衝泡10分鍾飲用。民間謠:常飲黃耆茶,健康沒有差。三曰:“黃耆棗”。用黃耆15克,大棗30克。黃耆煎水取汁,與大棗合並煮食,可治脾虛氣弱,風寒感冒。至於用黃耆熬湯、浸酒、炒菜、調味、燉肉、去腥、燒雞、烤鴨、燜魚等,更是北方民間的家常便飯,其營養豐富,饒有風味,補益便捷。
三、輔助治癌臨床通用
癌症,醫稱惡性腫瘤,是指細胞失去控製,異常增殖,持續生長進而侵犯臨近正常組織,並可經血管、淋巴管及體腔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最終危及人類生命的一類凶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表明:死於癌症的病人平均年齡為55—59歲,比正常人減壽12—18歲。全世界每年約有700萬人死於癌症。我國的癌症死亡率及占總死亡的比例與發達國家比較相對較低,但在全國範圍內癌症在各種死因中已經排到第二位,每年死於癌症的患者高達120萬。目前治癌的手段主要有:一、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僅限於早、中期和局限性腫瘤的治療,但無法消滅癌症形成的原因。由於創傷性較52大,使患者體質虛弱,易導致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二、化學療治,即化療。該手術限於中、晚期,轉移性的腫瘤治療,但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毒副作用十分強大,常常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殺死正常細胞,是以消化功能受摧殘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製為代價的。
隨著“回歸自然”的潮流,醫藥界漸漸地把眼光轉向了植物藥和中草藥,試圖從中藥中尋找高效、低毒的抗腫瘤藥物。在這種背景下,聞名於中外的廣東韶關利民製藥廠以黃耆的現今“掌門”——渾源黃芪為主料,研製出“參芪扶正注射液”。從1999年在全國各大醫院投入臨床應用後,獲得了輔助抗癌和化療的驚人效果。一是在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同時,產生了穩定瘤體的作用;二是對化療有明顯的減毒增效作用,使化療患者改善厭食、失眠、惡心、脫發、嘔吐等副反應,同時可維護造血係統功能及減輕化療藥物對肝、腎、神經方麵的損害;三是應用過程中未見高熱、皮疹等過敏反應及其血、尿、便等化驗指標的異常。輸液中也未見外周靜脈炎性反應。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藥物,詳見以下臨床總結表。
以上總結表所列的病案僅僅是從收集到的130篇治癌學術論文中篩選出的一小部分。另有學術文獻介紹,該藥物不僅對拮抗癌症、穩定瘤體有獨特療效,對心血管係統疾病以及老年髒器功能不全綜合症、消化性潰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休克、老年性肺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重症肌無力等等均有顯著療效。故該藥物1999年取得國家級“準字號新藥批文”;2000年列入國家級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計劃;2001年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列入國家現代中藥高技術產業化專項項目,並被衛生部批準,成為北京小湯山醫院抗“非典”中藥;2004年獲國際專利授權;2006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9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