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麵內容:一、對古代書畫論述的理解和認識;二、書畫以及涉及書畫的審美觀念;三、書法創作中的技巧以及筆、墨、紙等工具的運用及對書寫技巧的影響;四、其他,如涉及思維領域的“靈感”等。
古代書論,浩如煙海,其中既有藝術的珍珠,又有岸邊的沙礫,更有危險的芒刺,需要的是用現代的觀念加以認識、整理、辨別、區分。濾別出有進化、有生命的東西為我所用,擯棄無用的繁縟觀念,批判錯誤的事件與觀點,糾正視聽。在清理過程中,本人盡力尊重事件發生和觀點產生時的曆史背景,同時也盡量利用現代科技和理念成果,即使這樣的努力,也不易保證這些文章看法的正確。書法真是藝術。
在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審美水平、審美思維等)部分,本人以為“審美意識”不隻是書畫藝術的核心,也是其他藝術諸如文學、美術、雕塑、音樂、戲曲、建築等的核心。因為藝術是由人發掘創造出來的,而從事藝術活動的特點是使用思維,藝術的創造性作用正是從這裏出發的,但這不能說思維可以創造藝術和科學,而是說思維在藝術和科學發展中具有創造性“作用”,也不是說思維是藝術的源泉,而是說思維在對源泉的發掘和發展過程中有“創造性作用”。藝術的源泉和科學的根基仍是客觀世界。
當前在藝術界正刮著“現代風”,書法“以醜為美”,歌唱以嘶啞為尚,文學以“反傳統”為榮,有人在書法國際會議上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寫得也不怎麼樣!”甚至在文藝界有人批判魯迅、郭沫若、巴金……對於這股風,本人不敢苟同。不是說前人十全十美,而是說我們的知識、智慧總是踏著前人的足跡而來的,這總是事實吧!前人總有不足之處,我們可以補充、改進,不是“把澡水連兒童一齊扔掉”,不能把“繼承傳統”隻停留在口頭上當做招牌,而應貫徹在藝術的創作和評論的實踐中。堅持傳統,立在其中。不愁沒有新的創造。
我們也不能遠離現代風,要深入了解它、研究它,正視它存在的現實,了解發生的根源。像這樣類似“現代風”的現象,曆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我相信,時間會作出判斷。
引用外國美學理論來賞讀中國書畫及整理書畫著作,這是正常的。它可以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中華藝術。但不能作為評價中國書畫的理論根據,更不能作為標準,不能說“王鐸(孟津人,1592-1652)的字好,是因為日本人都說好!”中國的某畫家到法國向畢加索學習畫畫時,比加索說,你怎麼到這兒來了!中國有足夠的藝術讓你學!費正清也說,“中國是一個不同的生命,隻能從其內部了解”。又說“中國是通過內向爆炸而發展,西方是通過外向爆炸而發展……”。
同時,我們也不能拘泥於古,古人不是神,在學術上是有“不現代化”之處,這不妨礙我們對他們優秀思想的繼承。
幾十年來,我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字畫藝術探索之中,這本書是探索道路上的心得、體會以及持有的觀點,不到之處,請同仁指正。
對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何西來教授、西北大學李誌慧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鍾明善教授給予的指點,深致謝意!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得到張文錦先生的鼎力支持;對在寫作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各位友人表示感謝!
二〇〇九年元月於西安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