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示
本文對靈感發生的原因、它的積累、轉化、沉澱、靈感的激發、消失和再生等方麵進行了試探。從而對靈感的不可知論觀點進行了反辯。
人們在日常社會活動中,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某個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疑難問題,因為某種原因,突然迎刃而解。對於這個迎刃而解時的感覺和思維,稱之曰“靈感”。這是經驗之談,但究竟何謂“靈感”?關於靈感及其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尚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靈感和審美一樣,是一種公認的、不需論證的客觀存在,但同時又都是其在外延和內涵方麵難以確定的命題。靈感的外延較之審美的外延廣闊,所以它的內涵就較之狹窄。審美雖然現在也還有許多尚未取得一致的重大課題,但它已經擁有大批的美學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諸如鮑姆加通、黑格爾、笛卡爾、車爾尼雪夫斯基、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等,同時出現了大量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至少國際現代美學已經有了近150年的曆史,我國的古典美學的實踐和理論展現更可以追溯到晉代的顧愷之(346-407)。相比之下,靈感這位靈童,還被人們冷若冰霜置之一旁,孤零零地站在那裏,無人問津。
本文希冀對靈感的發生原因,它的轉化、積累和沉澱,靈感的激發、消失和再生等方麵試行探討,同時,對靈感的不可知論認識提出反辯,以與同仁共勉。
當前,靈感的研究記錄較為難覓,但它有幾個不難理解的特點:首先,是它的“短暫性”,靈感都是在頃刻間發生、而且又在瞬間消失,具有白駒過隙的特點;第二,由靈感所產生的成果,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的特點。無論在社會科學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抑或在實踐上,或理論上都有數不勝數的例證;第三,在靈感運行過程中,思維格外清晰、條理格外分明。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一些“類靈感”(類似靈感思維)思維中,有時也有思維清晰、條理分明的現象,但它不具成果的開拓性、創造性特征,這種思維屬於思想集中或精力充沛的表現,它和靈感有著本質的區別;第四,具有客觀性,同時又有辯證性特征。“客觀性”是指靈感的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注意:不是靈感本身的客觀性)不是主觀臆造的;而且存在的問題一定有解。“辯證性”是指靈感在進行時所表現的形式,即主觀運作與客觀內容的辯證性發展。不是靈感隻靠自己本身就可解決問題。靈感的成果其所以具有創造性,正是潛含在這一部分之中。顯然,在靈感運行時客觀性和辯證性這兩部分是高度統一、交織在一起的。第五,靈感是興奮的寵兒。大量的靈感是在興奮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也有在抑鬱、悲觀狀態下的成功作品,但為數較少。對這種抑鬱下的成功作品的思維,可以理解為“他類靈感”。第六,因為有了以上的一些特點,就衍生出另一個特點:靈感的不穩定性特征。
在下麵的敘述中,將涉及這些特點。先談靈感的發生。
談及靈感,人們總會認為那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的東西,由天而降,幻來影去,不可捉摸。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可否認,靈感是有它不可操控的一麵,但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縹緲影幻。筆者以為,靈感是可以認識的,雖然不可操控,但可培養,並促使它的降臨。至於它能否常常伴隨著你度過美好的時光,就要看你使下的氣力、修得的仙功了。當然這裏還有時間磨煉的需要。
靈感之所以在某時某地發生,有諸多的因素,可以簡單歸納為顯性的近因和隱性的遠因兩種。
近因即直接的起因,它是人們可以直接感覺到的、可以體會得出來的思維,直接受到某種刺激而誘發。三杯濃酒下肚,一腔熱血噴出;半曲快歌入耳,一首佳句出口;柳梢明日當空,腹中柔情似水。這個酒、曲、月都對靈感的激發來得直接。激發靈感的爆發,可能還有其他方式,但都以“直”為特征,所以,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暫此置筆,下文將和“靈感的激發”部分一並探討。
靈感發生的另一個原因卻容易被人們忽視,具有隱蔽性,這就是遠因。它在靈感的發生過程中,起著背景性、根基性作用,也就是靈感發生的基礎。一個物理學家的靈感,發生在物理學領域,詩人的靈感多發生在詩歌的國度。靈感不會發生在靈感人不熟悉的領域。領域對靈感起著控製作用,這個控製就是靈感的發生受其是否具有廣闊、豐厚的專業知識的限製,這是靈感發生的基礎。公元675年,王勃(650-676)赴南海探父,途中適逢滕王閣重建完工的宴會,王勃應邀出席。宴會交觴換觥,筆硯羅列,意氣風發的王勃提筆道來,一口氣寫了774字的文章,這就是有名的《滕王閣序》。完成後,當即就引起轟動,至今仍照耀著我國千古文壇。這篇文章,借用駢文的形式,對仗用字,和諧遣情,一連用了40多個典故,既寫實又誇張地描述了滕王閣所處的地勢及其形製的華麗,也委婉地道出了個人的苦悶。朗朗上口,格外豪華。大量用典渲染和當場的慶典氣氛十分協調,而巧妙的構思和華麗的辭藻是王勃靈感達到高潮的主觀體現,可以說是滕王閣的物體存在和王勃豐厚的基礎知識與智慧的靈感相結合而成就了這篇千古美文。
王勃在自己文思毫無準備的宴會上,縱橫捭闔,淩空潑墨,全在他基礎知識的廣闊和深厚。基礎性的遠因對靈感的發生,較之臨時受感官刺激對靈感激發的近因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這即使不是惟一的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廣獵博取、充實知識是我們培育靈感的基本條件。
靈感一詞的提出,始源於智力圈內理性思維的領域,而我們應注意另一個領域;在體力勞動中,同樣存在靈感因素,為了區別,我們姑且稱之為“悟感”。這種悟感滲透在勞動的全過程之中,在其中較高級的、帶有智力因素的勞動中表現尤為明顯。勞作反複操作之後,“巧”出現了,這是因為悟感的作用,也是靈感的萌芽。其所以稱之為“悟感”,是因為它沒有使用大量的、與本勞作有關的理論知識,也沒有使用人們慣用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隻是“熟後生巧”罷了,帶有濃厚的感性色彩。比如學騎自行車,就有悟感潛在其中。這個“竅”就是“車子向哪邊倒,車頭就向哪邊歪”,聽起來不入轍,但客觀上是這樣。學騎的過程,就是掌握這個“竅”的過程。學會了,你問他“怎麼學會的?”“為什麼會了?”他不一定能答上來,這就是悟感的特征。悟感不同於靈感,首先它是感性的、自發的,其次它不必以廣闊的基礎理論知識為後盾;第三,它的成果不具發現性、創造性,隻是勞作的重複。當然悟感和靈感也有許多共同點。悟感之中滲透著智力因素,車工、銑工、焊工都有不同分級,為什麼?技術熟練程度不同,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生產的成品質量也不同,不待釋言,“悟感”在其操作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悟感同靈感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瞬時性,即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是心理特性的反映,不會因為操作的思想集中而有所改變,自然,產品就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