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想,隻要纏住她,等到她欣賞硯台的時候就好辦了。硯台裏有著關於貝絲的內容,那是他們的愛和眼淚。周萌相信,貝絲隻要看見,她就會下決心不走了。
根據各種跡象表明,貝絲和二哥還沒有到一起,也就是說,沒有上床。對於這一點,周萌不僅多少有點憤懣,甚至有些耿耿於懷。
其實,貝絲根本就沒想走,不見到周伯東她是不會走的。既來之,則安之。來時的**上她甚至想到在墨園無論遇到誰,無論誰怎麼對待她的到來,她都將一意孤行。哪管是遇到周伯東妻子的抵抗,她也不予理會,她的戰略是勇往直前。
可是她現在把什麼都忘了,她已經被周伯東的收藏品陶醉。她開始注意那些硯,並很快被那些硯迷住了。
周萌拿過周伯東的幾頁書稿遞給貝絲說:“你先看看二哥的書稿。”
貝絲接過看著:
中國的文房四寶中,硯是集書法、繪畫、雕刻多種藝術為一身的。而且,硯又以特有的色調和造型,加之巧奪天工的雕琢,為四寶中莊重風雅之尤物。文人學子案頭置放一硯,書寫作畫時,邊慢慢研墨,邊細細品味墨行於硯之樂趣,同時,握管在手,邊細細舐抵,邊體味筆貼硯麵運行之暢然。而隻追求硯石發墨滋味者,執墨懸腕於硯上搖頭頷首,其樂陶陶。或邀集至友,取清水一盆,將硯沉沒其中,品評賞析硯石妙趣天成的紋理,其樂融融。又有硯妻墨子者,每每將硯輾轉把玩於掌中,細細感受其溫潤、細膩之肌理。其悅其樂,惟己可知。
硯,石字旁,表明以石為料。也有用玉、木、陶、瓷、銅、鐵製者。硯,別稱墨海,相傳“黃帝得玉一鈕,製為墨海”,這是中國製硯的始端。
周萌又遞給她一頁,貝絲接過來看著:
石硯溫潤發墨,紋彩絢麗,博得文人雅士垂愛。自唐宋起,品硯、製硯的書籍譜典相繼出現。如少年才子李賀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千古為人吟誦:“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
周萌又遞她一頁:“你看硯的品種的介紹。”
貝絲便又看硯的品種:
……玉硯、陶硯、磚瓦硯、漆沙硯、竹木硯、金屬硯、美石硯、化石硯等等。
玉硯中又分翡翠硯、寶石硯;陶硯中又有澄泥硯、三彩硯;金屬硯中又有金硯、銀硯、銅硯、鐵硯等。美石硯中則分瑪瑙硯、煤晶硯、水晶硯;竹木硯中有竹根硯、竹節硯、檀木硯、梨木硯等;化石硯則有木化石硯、貝化石硯、骨化石硯等。
其中最龐大的一支是石硯。
硯有硯品,講究潤不滑毫,澀不留筆,儲水不耗,研墨無聲,發墨如油。另外,講求色澤、紋理,以嫩潤、奇麗者為上。其次,講求雕工、題銘。單就石硯材料看,其“嫩潤”有“細潤如玉,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細而不滑”之說。“儲水”有“夏不渴水,冬不凝冰”,“握之稍久,掌中水滋”之解和“嗬氣可研墨”之要求。“發墨如油”有“著水研墨,油油然若與墨相戀不舍”之體會。
中國四大名硯:端、歙、澄泥、洮。
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有群硯之冠之美譽。
…………
貝絲閉上了眼睛。她覺得中國的文化藝術深邃、奧妙,知識、典故浩如煙海。父親雖曾被譽為中國通,她自己也在中國呆到二十歲,從小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又在美術學院附中學了五年多,可對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精深又了解多少?皮毛而已。這樣想著,越發不想離開中國。
“怎麼了?”周萌有些擔心地問,“覺得其中知識無止無休是吧?這才是墨海無涯呐。得,別看這書稿了,還是看實物吧……不過你要注意,這裏有的是古董,有的是二哥自己雕製的。”
周萌收起書稿,兩人又開始看古董架上的硯。
架上的硯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顏色不一,紋理千變萬化,雕工各有千秋。
貝絲拿起一枚極小的石硯。
周萌心裏拍手:好!有戲啦!真是心有靈犀!
這枚石硯比北方的元宵大一點兒,比南方的湯圓小一點兒。貝絲被它的小巧與精美所吸引,便把它放在手心裏細細地看著。這枚硯是用一塊彩石雕製而成的,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硯蓋,下層是硯池。貝絲所以看出上下是由一塊彩石雕成,是因為上下兩層的紋理是連接的,不細看會誤認為是一塊石頭。這枚硯所以能夠引起貝絲的注意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造型小巧玲瓏,更主要是石的紋理和色彩極其特殊。乍看是一隻藍眼睛,細看則可分辨出由石頭精妙紋理走向形成的藍色瞳孔,白色眼球,肉色上下眼瞼,而且還長著長長的睫毛。
這是一隻白種人的眼睛,而且是女性的眼睛!真可謂妙趣天成!
周萌又遞給貝絲一頁書稿:“看看二哥寫的這一段吧。”
貝絲便接過看去:
諸硯之中,佼佼者當數石眼硯。
石眼,顧名思義,石之眼也。實為天然形成之石核。一般呈青藍或翠綠色,有些略帶微黃。有瞳仁者稱活眼,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