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馬術(1 / 3)

1.什麼是馬術

馬術運動是在馬上進行的各種競技運動的總稱,內容包括騎術、賽馬、雙駕馬車、馬球等項目。

馬術是從古代生產和戰爭中演化而來,賽馬是人類駕馭馬匹進行的一種競技活動,屬於馬術運動的一個主要項目,也是世界性的傳統體育活動。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還有馬戲等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據考古資料證實,中國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遊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區,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鮮卑、回鶻等遊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沿河西走廊的山峽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畫。這些岩畫中有大量遠古先民的狩獵圖和作戰圖,其中有騎士挽弓獵殺的。據考古學家們的初步研究,認為這些岩畫刻於4000至1萬年前,是遠古遊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遺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東部的昭烏達盟寧城縣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層第3號石槨墓中發現一件“騎兵獵兔銅扣環”,環外鑄有兩個騎馬人像,其中一馬前鑄有一奔兔,是一件獵人逐兔的生動造型。據考證,其時間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這些有關騎馬文化考古資料出土地均在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所以《左傳》上說:“翼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當時的六藝之一就有“禦”(駕馬車技術)。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據《書經·牧誓》記載,武王伐紂時,“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戎車即戰車。由於馬“寓兵於農,隱武於國”,周代首次把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司馬”,以突出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和西邊的秦國,決心整軍經武,學習胡人穿短裝、習騎射之長,克服中原人寬袍大袖、重甲循兵隻善車戰之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現,改變了商周時代馬拉戰車的作戰觀念。

單騎靈活,速度快,在作戰時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方。騎兵的出現是一場武裝革命,同時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先是兩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馬,比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後來軍事家孫臏出了個主意,比賽時調整了一下馬匹的排列,讓田忌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以下馬對上馬,結果是一敗兩勝,總評獲勝。“田忌賽馬”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雖然當時的賽馬隻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麵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在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還有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就是馬球,稱之為“擊鞠”。馬球就是騎在馬上用球杆擊打皮球的一種競技運動。在三國曹植的《名都篇》裏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詩句。說明在漢末的時候,馬球就已經存在了。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勝。因此,馬球運動已不單單是一種球類運動,更是考驗騎手技術的一種騎術比賽。

此外,馬戲也是當時百戲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馬戲的表演驚險絕倫,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壁畫、漆畫當中曾經留有下了無數著名藝術家對當時馬戲的精妙刻畫。在山東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戲壁畫當中有一個畫麵,是小孩在進行馬戲表演,非常驚險。

唐代的重馬之風更甚。《山堂考察·論馬》認為:馬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勝也”。唐太宗李世民騎術精湛,多次征戰南北,衝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唐代的軍隊馬術訓練非常嚴格,有一種“透劍門伎”,表演者縱馬從利刃林立的門中急馳而過,而不傷分毫,令人驚歎。

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清宮畫家郎士寧曾經描繪了一幅反映清軍進行馬術訓練的《馬術圖》,表現了清軍在馬術訓練當中的各種動作、各種方式,非常引人入勝。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術運動得到重視。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國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馬術運動。1979年中國馬術協會成立,1982年加入國際馬術聯合會,1983年起恢複了全國性馬術競賽活動和奧運會三項賽(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和三日賽)及民間民族馬術運動。

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舉行了首次國際馬術比賽。有賽馬、越寬障礙和越高障礙三項。12年後,第五屆奧運會再次舉行了馬術比賽。項目增加到5個,有賽馬(個人和團體)、軍官式騎術(個人和團體)和盛裝舞步個人騎術。從此,馬術成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後又幾經變化,到第九屆奧運會上,比賽項目才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沿襲至今。現代奧運會的馬術比賽項目確定為盛裝舞步騎術、三日賽和障礙賽,有團體賽和個人賽之分。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宣告成立,並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目前其成員已達70多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次馬術比賽舉辦於公元前648年的希臘。公元前648年,在希臘舉行的第3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馬術比賽,羅馬大帝塞佛留將馬術比賽傳入英國,該賽是舉辦最早並延續至今的馬術比賽。

根據考證,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所舉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有四駕馬車競技,在此前雙駕馬車競賽早已流行,而四駕馬車競賽出現後的40多年,賽馬才改由騎手駕馭進行。大約在16世紀,阿拉伯馬傳入歐洲大陸,賽馬運動也隨之興盛,中世紀的古羅馬、古希臘騎士精神蔚然成風,成為歐洲貴族們追求的時尚,騎馬、賽馬作為騎士的七技之一而被貴族們大加炫耀。由於最初的玩家們都是貴族,因而馬術運動也被稱為“王者的運動”,直到18世紀末,馬術才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體育項目。

2.中國的馬術種類

(1)馬上角力

馬上角力,也叫馬上摔跤,是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之一,是一種比賽力量的技巧的對抗性很強的運動,滸於我國遊牧民族聚集的草原地區。

在哈薩克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中,馬上角力是較為普遍的民間體育運動,每逢婚嫁、節日、割禮等吉慶日子都常常舉行。比賽時,互相協商自由組合成對上場,雙方各選頭腦機敏、力氣大的人作選手。比賽選手頭束紅色或綠色頭帶,馬的鞍具要牢固綁紮,還要將馬尾束紮起來彎卷在鞍後。比賽開始前,兩名選手距離一二百米相向而立,在兩名騎馬的監場人的示意下,雙方同時催動坐騎疾速飛奔,當兩馬相遇時監場人以手勢示意,較力便可開始。此時,觀眾各為自己心中的英雄助威呐喊,使比賽氣氛更加熱烈、緊張。

馬上角力通過雙方在馬上激烈的角逐,以競賽者的騎術和勇敢分勝負。馬上角力既是力量的較量,也是技巧的競賽,更是智與勇的抗衡。這項運動不僅為男子所有,婦女間亦可進行。

比賽中,競賽雙方在相距100~200米處相向縱馬疾馳而來,待裁判示意開始後,雙方即借助坐騎的力量和精湛的馬術伺機進攻。有時似閃電般地襲擊,在猝不及防的進攻中將對方摔下馬;有時雙方在馬上扭成一團,進行長時間的力奪與智鬥。運動員要勇敢機智,能攻能守,稍有不慎,優勢頓失,頃刻間變主動為被動。馬上角力是力量、智慧、技巧和騎術等多種本領的完美結合,體現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剽悍、驍勇的豪爽性格。一方選手憑靠手臂之力將對手拉伏在鞍橋上並拽落馬下便為得勝,可得到賽會的獎品。獲勝者將之視為個人的最高榮譽和家族、部落的光榮。比賽要求隻能抓握對方的手或臂部,不允許抓握隊手臂以外身體的其他部位或衣服、馬鞍。馬上角力,通常是由成年男子參加,有時哈薩克族姑娘興致所至,也和騎術不高的其他民族的開馬上角力的玩笑,若是被姑娘拉下馬,那隻有忍受觀眾善意的嘲笑了。

比賽多在節日、婚事、祭祖或歡慶集會上進行。場麵熱烈壯觀,觀眾為各自的選手呐喊助威。寂靜的草原沸騰起來,熱鬧非凡,充滿激情且富有詩情畫意。獲勝者由自己一方的觀眾簇擁著勝利凱旋。

(2)套馬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自古以來,蒙古人對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都以自己精通馬術及馴馬而自豪。其中,套馬是較為驚險的運動之一。馬被套住後,牧人需緊握套馬杆子,否則就會被它掙脫,甚至把牧人甩下來。牧人套住馬後,還要騎上去。直到馬伏貼為止,騎手的技藝令人歎為觀止。此項目可讓你感受到十足的蒙古族風情。

套馬一般分繩索套馬和揮杆套馬兩種。

繩索套馬原為牧民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比賽時,選一烈性難馴的馬,先令其疾馳。參賽的成群騎手,手持打有活結的繩索,騎馬緊追,到一定距離,拋出繩索套馬,以先套準並能束住烈馬者為勝。

揮杆套馬

揮杆套馬多在喜慶節日舉行。青年騎手以數十人為一組,雲集草原,各持一長約3米的竹竿。竿頂紮一繩環,環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先讓一烈馬疾奔,套馬手們縱馬飛馳,緊追不舍,到適當距離時即迅速揮杆將馬套住。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原為牧民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

遊牧民族聚積的地區,牧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需要從馬群中捉住其中某一匹馬,捉馬時牧人通常使用前端帶有特製繩套的木杆,因此牧人捉馬就被人們稱為套馬。套馬時牧人所騎的馬通常要受過良好的訓練,運動靈活且能隨套馬杆指向轉彎,俗稱杆子馬。套馬的繩套通常為皮製,套馬人將馬頸套住後立即收緊,馬感到呼吸困難,而被迫停步,套馬人最後給馬帶上龍頭。套馬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生產活動,而且需要人馬的默契配合,因而逐漸成為遊牧民族傳統馬術競賽技項目。

(3)叼羊

叼羊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廣泛流傳於中亞、西亞與中國新疆地區。遊戲通常以兩方為對手,由勇敢、機智、騎術嫻熟的騎手組隊爭奪預先放在草地上的山羊(須宰殺去頭蹄浸泡處理)。叼羊競技講究戰略戰術。每隊人馬內部都有事先分工,因為一旦有誰奪得羔羊,需要同伴們前拉後推,左右護衛才能衝破對方的重圍。快馬,好騎手加上集體配合作戰是叼羊取勝的主要因素。

叼羊一般分三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分組叼,被叼的羊要預先割掉頭,扒掉內髒,放在場地中間。參賽者10人左有為一組。主持者一聲令下,兩隊騎手急馳而去,馬快且馬上功夫好者把羊抄起提著夾在蹬帶下或馱著,不擇路地奔跑,其他人催騎追趕搶奪。經過反複的互相爭奪,當某隊最後把羊放到指定地點時,就算獲勝。第二種方式是兩人單叼,由兩個代表不同單位的單騎者將羊抄起開始叼奪,或者由另一個人拿起羊,讓兩個單騎去抓,發出號令後開始叼奪。經過兩人奮力在馬上拉扯爭搶,誰最後奪到羊,誰就為勝。第三種方式是群叼,騎手不分隊,多人策馬爭奪,以最後奪得羊並放到指定地點者為勝。

叼羊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當地有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驃悍的哈薩克族牧民最愛叼羊活動。他們常年放牧在大草原上,尤其是轉場的時候,為了保護畜群,經常要同惡劣的天氣、凶猛的禽獸頑強搏鬥。叼羊則是最好的鍛煉,它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智慧的競賽,既比勇敢,又賽騎術。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風雪中尋找失散的牲畜,他們能把百十斤重的羊隻,俯身提上馬來,馱回畜群。優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

哈薩克族叼羊,用的是山羊,兩歲左右,割去頭、蹄、緊紮食道,有的還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裏灌水。這樣比較堅韌,不易扯爛。參加叼羊的人事先都結成團夥,有的就是兩隊的比賽。每隊都有衝群叼奪、掩護馱遁和追趕阻擋等分工,而且講究戰略戰術。比如一旦奪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韁繩,有的後抽馬背,前拉後推,左右護衛才能衝出重圍。它既需個人嫻熟的技巧,又要集體的密切配合。總之,叼羊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傳統體育項目。

叼羊大賽活動一般在秋天舉行。那時,羊肥馬壯,人們歡慶豐收。叼羊比賽前,把宰殺的山羊,割去頭和蹄,再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在羊肚裏灌水,這樣使羊堅韌,比賽時不會被扯爛。

比賽時,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場中心,參加比賽的先分成兩隊,一般數十人,多時上百人,每人騎一頭高頭大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聲令下,英姿颯爽的騎手個個如離弦之箭,快馬加鞭,同放山羊的地方衝去。誰在馬上抓起地麵的羊,或者從對方手裏奪得羊,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誰就是勝利者。

在比賽中,勝負的決戰風起雲湧。隻要一隊拿到羊,幾十名騎手就會窮追不舍,奮力堵截,合力拚搶。每一隊都有衝群叼奪,掩護馱道和追趕阻擋等分工。一人如果搶先奪得羊,本方隊員就要想方設法掩護,追趕阻擋,不讓對方奪走。它既需要個人嫻熟的技巧,也需要集體嚴密的配合。草原叼羊,勝負難料。某個隊即使一時奪得山羊,但失羊隊往往會立即組織人馬,卷土重來,蜂擁而上,急得難解難分。騎手們像洶湧的潮水一樣,一會兒湧向這裏,一會兒卷向他處。一場叼羊比賽,有時要持續幾個小時,十分緊張、激烈、刺激、精彩的場麵更迭變幻,往往使觀眾眼花繚亂,樂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