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三獻”精神的特定情結,就是在投身三線建設的艱苦創業中,始終保持“春蠶到死絲方盡,報效祖國獻青春”等純樸高尚的人生價值,“蠟炬成灰淚始幹,建設三線獻終身”等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薪火相傳誌不渝,執著追求獻子孫”等矢誌不渝的信念情懷。正是有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等心甘情願、堅定不移、樂在其中、無怨無悔的“三獻”精神,幾代東汽人就一直深愛著並紮根於三線建設的這片熱土,同時在產業報國、求存圖強的創業發展中就能春華秋實,既不與人攀比而患得患失,更不計較名利而專營索取,保持“從容淡定、知足常樂、積極進取、笑對人生”的豁達心態,主要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獲取耕耘勞作的豐收果實,齊心協力鋪就企業發展和個人追求的美好前程。
發揮“人氣”氛圍的特殊能量,就是在“蝸居山鄉、偏安一隅”的生產生活環境中,更加堅持“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等體現人性化的真誠態度,以此贏得信任並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講究“以心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具有人情味的溫馨做法,以此凝聚人心並激發人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追求“人心齊、泰山移”等充滿人氣場的群體效應,以此感召激勵並增強人們的戰鬥力和創造力。麵對三線建設的艱苦環境和不利因素,東汽人還特別提出了“鄉村的環境、城市的條件”的工作信條,“幫助職工克服工作生活各種困難,就等於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一半”的價值取向,“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有機結合”的管理理念……有了這種固若金湯的凝聚力的特殊能量,東汽人在征途坎坷的開拓奮進中能夠逆水行舟、激流勇進,從而既不墨守成規而按部就班,更不自以為是而故步自封,擰成一股繩,相互提攜、共謀進退、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以人為本”體現黨的宗旨與群眾路線的根本內涵和精神實質,包含了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好企業和各項事業,確保廣大勞動者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方針原則。這既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所在,從而更是弘揚東汽精神的立足之本和本質特征,必然一以貫之地成為東汽“人和”文化所應傳承延續的優良傳統。由此也可看出,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和優秀的企業精神,既應遵循共性原則的普遍性和一致性,也要彰顯其獨特內涵和鮮明個性,保持其個性做法的針對性和特殊性,從而更能辯證統一地將共性要求寓於個性內涵之中。這也說明,無論是在搞好三線重點建設、發展祖國電力工業中,還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本色、弘揚工人階級傑出的時代風範中,弘揚東汽精神均能發揮其獨特的感召啟示和引領激勵作用。
第四,始終堅持東汽精神所遵循的核心要義與根本訴求,著重從世界觀上反映東汽精神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用於東汽精神的普遍指導性。
東汽精神從根本上說就是我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具體展示和充分體現,必然遵循當代社會發展進步所倡導的共同準則和共性要求,才能具有廣泛的社會感召力和強大的精神推動力。而且毫無疑問,在我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新階段及其今後的長期工作中,尤其要從堅持科學理論的武裝指導,堅持共同理想的認同追求,堅持精神支柱的激勵支撐,堅持道德情操的引領熏陶等方麵,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用於東汽精神的普遍指導性。
堅持科學理論的武裝指導,就是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引領思想、指導行動……這也是東汽精神所遵循的“指南針”。為此,就要著眼於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著力於理論創新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其中包括全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核心價值體係的學習教育,堅持不懈地搞好理想信念宣傳教育和輿論導向,引導幹部職工和人民群眾不斷增強國家意識與公民意識,堅定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幫助人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切實增強貫徹執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堅持共同理想的認同追求,就是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從而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中切實把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也是東汽精神所貫穿的“主旋律”。為此,就要著眼於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著力於落實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等現階段中心任務和奮鬥目標。其中要著重搞好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宣傳教育,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與黨和國家重大舉措的出台,深刻分析並及時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展示我國各項事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就,引導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客觀形勢和發展態勢,準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和大政方針,組織和激勵大家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時針對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做好宣傳教育和解惑釋疑,尤其對諸如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等人們普遍關心的切身利益,切實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講透徹,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實施步驟講清楚,把對人民群眾的利害關係和必要安排講明白……以此幫助人們能夠增進理解、求得共識,努力適應形勢環境的新變化和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更加堅定搞好國有企業與各項事業的決心和信心。
堅持精神支柱的激勵支撐,就是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從而在建設發展的征途上不斷獲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這也是東汽精神所吸取的“動力源”。為此,就要著眼於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情感紐帶,著力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的教育導向。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終極表現是愛國主義,這是一種對祖國、對人民、對大好河山眷戀熱愛的崇高情感。這種情感在東汽也表現為一種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為幾代人秉持的產業報國、工業強國與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誌向,深深熱愛自己的企業就是東汽人最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情懷,並且在東汽員工與新時期中國工人階級中完美地體現出來。創新精神也是東汽精神的精髓並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魅力光彩,是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是中國工人階級肩負的曆史責任和偉大使命。麵對市場激烈競爭和經濟全球化重大進程,隻有依靠創新精神激發的創造活力才能推動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真正與世界強國和跨國公司同台競技,在駕馭市場走向和曆史潮流方麵取得一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這也是東汽精神的一個核心要義和應有之義。
堅持道德情操的引領熏陶,就是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包括培養樹立良好的經濟倫理思想、員工職業道德和企業公眾形象,從而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也是東汽精神所捕捉的“風向標”。為此,就要著眼於培育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著力於倡導“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樹立“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堅持將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基礎。其中也包括注重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精神文明的有機結合,堅持嚴格履行各行各業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認真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培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以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員工隊伍,不斷激發人們熱愛本職、勤奮敬業、無私奉獻的政治熱情和勞動幹勁,形成樹立“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職業精神以及廉潔意識的濃厚氛圍,包括學習弘揚勞模精神,發揮各種先進模範人物的典型示範和表率帶動作用……以此作為營造良好社會風氣、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中之重。
按照建設文化強國的的目標要求,我們建設先進文化既要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性;既要植根於自己的優良傳統,又要跟得上世界的發展潮流。事實上,東汽精神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共性要求既體現人類的普世價值和共同追求,更包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根本要求與核心要義。傳承弘揚東汽精神也必然從這些方麵著力和落腳,以此充分實現其所要求的社會效益和普遍意義,使人們深刻領悟東汽精神真諦並感受其煥發出來的力量,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中,能夠以小見大,在全社會產生特殊影響和重要作用,為國有企業與各行各業的改革發展、和諧穩定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第五,充分體現東汽精神所具有的感召激勵與傳承弘揚,著重從方法論上反映東汽精神的與時俱進和啟迪影響,深刻揭示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所應講求的科學實效性。
學習東汽精神要堅持求實重效,同樣要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作風,應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尤其麵對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形勢新任務,學習踐行東汽精神更得水漲船高,不但能為做好各自工作增強精神動力,還應為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惑釋疑、提供幫助,從而使其產生深遠影響並發揮更大作用。為此,要從東汽精神的內涵深化和外延拓展,學習借鑒的重點所在和著力之處等方麵把握辯證統一與內在聯係,深刻揭示傳承弘揚東汽精神的科學實效性。
踐行東汽精神要堅持有的放矢,充分發揚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尤其要落實到各行各業的建設發展。按照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東汽精神不僅作用於主觀世界即人的精神生活,而且通過一定客觀條件轉化為物質力量,特別作用於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習東汽精神更要密切聯係自身情況和工作實際,適應發展變化和客觀要求,並與各行各業的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機關文化、社區文化等城市文明和鄉村文化。
傳承東汽精神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應時順勢的進取意識和創新精神。麵對紛繁複雜、衝突不斷的國際時局和跌宕起伏、瞬息萬變的發展態勢,弘揚東汽精神恰好在引導人們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念、增強實現理想目標的必勝信心等方麵,也能提供一個克服困難、戰勝挑戰、用好機遇的鮮活範本。學習東汽精神就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危機意識,根據環境條件的發展變化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設身處地、從長計議地適應新形勢,並以時代眼光審視落實今後麵臨的責任和使命。
踐行東汽精神要善於應對變故,牢固樹立既有近憂又有遠慮等未雨綢繆的前瞻意識。重工業是整個國家工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基礎,國防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也都離不開這個重要基礎。東汽這樣的央企肩負著這樣的曆史重任,今後在參與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的博弈中無疑會麵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從而仍然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激勵,以使企業能夠走出國門、麵向全球並有更大作為。其中包括及時確立“低碳產業、循環經濟”的經營理念,努力適應“知識時代、信息社會”的發展環境,不斷強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競爭意識,繼續堅持“人才強企、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以使我國企業和各行各業能夠真正躋身國際一流和強手之林,切實辦成百年老店和千秋大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永續發展。
弘揚東汽精神要敢於直麵現實,始終保持清醒敏銳、客觀公正的思想頭腦。當前在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尤其要應對利益多元化並從搞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建設方麵破解難題。隻有這樣才能凸現科學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詮釋和諧社會的理想目標和價值取向。弘揚東汽精神更要引導人們熱愛祖國、胸懷理想,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倡導者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堅定不移地投身共產主義的崇高事業和遠大理想。
提升東汽精神要能夠把握全局,認真堅持對立統一、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尤其在堅持個性與共性相結合,傳播東汽精神與倡導核心價值要密切聯係;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弘揚中華文化與建設先進文化要融會貫通;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揚優良傳統與賦予新的內涵要相得益彰;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相結合,創造物質財富與建設精神文明要互相促進等體現“重點論”“兩點論”的辯證法和方法論上,使東汽精神的傳承弘揚能切實增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課題的基本研究方法亦如上所述,主要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重從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這一客觀要求出發,並以實現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有機結合,緊密聯係本地區和企業抗擊“5·12”特大地震與搞好災後恢複重建的自身實際需要,努力運用“共性寓於個性、個性體現共性”“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等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路和思維方法,認真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邏輯關係和認知規律,尤其站在建設先進文化的全局觀念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戰略高度,著重對東汽精神包含的傳統本色和時代特征進行新的審視和提升,並對學習東汽精神的社會意義和共性要求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同時對弘揚東汽精神的正確把握和有效做法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這些能夠科學嚴謹、全麵係統地探討培育這種優秀的企業精神文化應把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
本課題研究難點也主要在於探索東汽精神的文化積澱和理論淵源,剖析東汽精神的本質屬性和客觀定位,追述東汽精神的形成培育和傳統本色,揭示東汽精神的實質和時代特征,彰顯東汽精神的引領支撐和感召啟示等方麵。將東汽精神的傳承弘揚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尤其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方麵有著普遍影響和特殊作用。這也更加表明,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必然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成功實踐,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對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直麵挑戰、勇往直前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的光榮傳承,對促進我國改革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實踐與長遠指導意義。
偉大的時代催生偉大的精神,東汽人砥礪幾代人的堅強意誌、高尚品格以及在抗擊“5·12”特大震災中的英勇行為和出色表現,已使東汽精神成為大慶精神的一種新的傳承和升華,表征了中國工人階級頂天立地的大無畏精神氣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成為當代中國工業戰線又一麵光輝旗幟。國有企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企搞得好壞,勢必影響關聯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事業成敗。當今時代,國有企業所處的社會背景、經營環境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司製和股份製改革與企業人事用工製度改革日益深化,包括農民工、勞務派遣人員等勞動群體的大量湧現,已使企業的員工隊伍結構呈現出新變化和新特點,其思想觀念、利益關係也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明顯趨勢。這更需要在協調關係、化解矛盾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始終保持和不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作為新形勢下加強與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新舉措,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既是社會主義企業政治優勢的充分發揮,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的鮮明特征。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必將鞏固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並對提升企業發展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穩定提供有力支撐和可靠保證。
如今,東汽精神已成為我國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以其偉大的力量和獨特的內涵感動了中國和世界,而且標注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一個新的精神高度。東汽精神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哲理深刻,有著雋永深遠、曆久彌新的影響作用。學習弘揚這種精神既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這不僅在工業戰線形成了強烈共識,也是各行各業發出的共同心聲。根據黨的十七大做出的戰略部署和科學論述,我國仍然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及其突出特征沒有改變,從而必然決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任務還需幾代人持之以恒的艱苦努力,這對當今中國特別是對肩負承擔重建發展兩副重擔的災區各地尤其如此。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也正是響應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新的號召,對於激勵人們堅定信心、鼓舞鬥誌、開啟心智、增添動力,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落實改革發展中心任務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今後也無一例外地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緊密聯係起來,始終統一於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切實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需在全社會進行大力倡導和認真踐行。
“注釋1”摘自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東汽,關心指導抗震救災、恢複重建時的現場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