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囿於社會分工的特殊性和應用周期性,目前新聞機構對於東汽精神的宣傳導向還多局限於麵上采訪和動態報道,其思想引導和踐行倡導也僅停留在認識了解等感性認知的淺層次影響上。雖然抗擊汶川特大震災以來,全社會宣傳最多的就是兩種精神:一種是我國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另一種則是催人奮進的東汽精神。但在較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對抗震救災精神不難理解,而對東汽精神卻有些是似而非的模糊感覺。東汽精神到底是一種什麼精神?社會上對此確實有些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和關鍵詞,已經習慣於把它總結歸納成幾句話。其中包括:“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勇氣”是東汽精神的核心內涵;“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果敢”是東汽精神的最新詮釋;“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決心”是東汽精神的堅強基石;“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鬥誌”是東汽精神的不竭動力,從而把它作為一種古老而又現代、傳統而又新潮、經典而又時尚的表達和描述。這些說法盡管都較精辟準確並且觸及問題實質,卻過於大而化之和抽象籠統,雖然不乏鮮活生動、聲情並茂的情況說明和事例佐證,卻缺少全麵係統、科學嚴謹的觀察分析和解讀論證。因此,如已走進東汽新老基地去耳聞目睹和感同身受,人們固然會身臨其境從中深切感歎與體會東汽人的樸素感情、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若再通過對動人故事、深刻案例的講述剖析,並從理性深度和認識高度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就更能夠使人“既能知情又能明理”“既可言傳又可意會”,才會對東汽精神更有全麵了解和深刻理解;尤其能深刻感受、準確把握東汽精神與我國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的緊密聯係,以及對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深刻影響和重要作用。
鑒於當前詳盡闡述、深入解讀東汽精神的理論著述還很匱乏的情況,這就更有必要填補空白並從“既知以然又知所以然”的客觀需要出發,著重在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對東汽精神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思考,以使人們對傳承弘揚東汽精神能夠更加自覺並富有實效。為此,應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特別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站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對這一寶貴精神財富進行新的挖掘、審視和提煉,不斷提升東汽精神的應用價值、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尤其將三線企業員工樸實純真的思想感情與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推進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以及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客觀要求、現代理念、價值取向密切聯係起來,在促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良性互動與有機結合中不斷提升為共性要求,充分體現它的典型性、示範性和普遍性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當前特別應將踐行東汽精神與弘揚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緊密聯係在一起,使之更能在突出個性特色與把握共性訴求中體現其傳統本色和時代特征,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並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同時將它作為我國先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包括把地震災區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基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基地,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等“三基地一窗口”的政治靈魂工程和思想教育基地,不斷地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搞好我們各項事業增添前進動力,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於是,如何把東汽精神作為抗震救災、恢複重建與科學發展偉大實踐所產生的一種教育資源和一部生動的教科書,需要對其深入總結,挖掘本質、提煉內涵,以傳承弘揚蘊含其中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從而將它作為一個需要認真研究探討的熱門話題和重要課題。總體來說就是按照“為什麼、是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這些帶有普遍性的根本命題要求來解惑釋疑,特別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來論述和闡釋東汽精神,使其在現實中成為構建這一價值體係的生動讀本和成功實踐。其關鍵之處和根本所在,還是在於通過傳播介紹東汽精神來踐行倡導一種精神標杆和時代風範,從而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和諧以及生態文明等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增磚添瓦。為此,鑒於當前缺乏詳盡闡述與深入解讀東汽精神的文章論著,本書作為此項首開先河的國家社科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分為溯源篇、曆練篇、個性篇、共性篇、啟示篇等涉及課題研究綱要及其框架中主幹線索的五部分,著重從“東汽精神蘊含的思想淵源與文化積澱”“東汽精神保持的傳統本色與時代特征”“東汽精神凸顯的鮮明特色與獨特內涵”“東汽精神遵循的核心要義與根本訴求”“東汽精神體現的感召激勵與傳承弘揚”等旨在反映東汽精神的來龍去脈、特殊意義、普遍要求、長遠影響和未來需要等方麵,力求對傳承弘揚東汽精神的內容體係、精神實質及其方式方法、原則要求進行總結歸納和演繹闡釋,使人們能夠全麵係統地從理解把握其邏輯關係和內在聯係上加強理論認識與實踐體會。
第一,深入剖析東汽精神所蘊含的思想淵源與文化積澱,著重從唯物論上揭示東汽精神的本質屬性與客觀定位,深刻領會東汽精神植根於勞動人民傳統美德的內在必然性。
東汽精神作為東汽人與全社會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既是一種客觀現實存在,並非無地生根的空中樓閣,它也是一種主觀選擇認定並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根源,必然與當時社會的核心價值和主流思想有著密切相關的內在聯係。尤其對孕育於我國民族精神的這個母體和本體來說,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更有著深厚積澱。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曆史文化傳統的文明大國,無論是生活中的道德規範還是工作中的職業道德,無疑都會受到傳統文化包括社會倫理道德與經濟倫理思想的熏陶和影響。所以,無論對獻身祖國三線建設、發展民族電力工業而艱苦創業的感召激勵,還是對抗擊“5·12”特大震災、抵禦全球金融風暴的引領支撐,東汽精神與生俱來地同自己的民族美德和愛國情感有著源遠流長的天然聯係,並在催人奮進的過程中體現其固有的深刻內涵和鮮明特性。為此,必然要在剖析“諸子百家”的倫理學說、闡釋領袖導師的經典論述、解讀黨和政府的評價褒獎等方麵獲得思想啟發、科學指引和感召激勵,從中深刻領會東汽精神牢牢植根於我國勞動人民傳統美德和民族感情的內在必然性。
東汽精神總體來說屬於一種民族文化和倫理思想的範疇,主要對引領企業的發展方向,激勵員工的追求奮鬥起著主導支配、約束規範的影響作用。所以追本溯源,古聖先賢與仁人誌士們倡導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如家、精忠報國等愛國思想,勤勞智慧、勇敢堅強,犧牲奉獻、淳樸善良等人格秉性,兼愛互利、扶貧濟困,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等人際關係,厚德載物、誠實守信,表裏如一、言行必果的道德品質,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激流勇進、自強不息的拚搏鬥誌……都是東汽精神蘊含的優秀文化基因和高尚思想品格。當今時代,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這些傳統美德和倫理道德,也是幫助人們培養愛國思想、民族氣節、國格家風、人格世風、榮辱意識、責任使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追求人類文明、社會進步、國家昌盛、民族振興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堅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國際主義、人道主義、利他主義的政治立場、思想覺悟的應有之義。這種追本溯源能夠使人從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感知東汽精神的主觀自覺和科學依據,切實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知的有機結合上把握東汽精神的核心內涵和精神實質。
第二,深刻認識東汽精神所保持的傳統本色與時代特征,著重從人生觀上反映東汽精神的社會背景和曆史由來,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品質蘊含於東汽精神的客觀必要性。
東汽精神作為一種危難關頭方顯英雄本色的壯行義舉,其高尚情操和優良品行雖在抗擊“5·12”特大震災中迸發出來,卻非一蹴而就而是千錘而鑄、百煉而成的。它是三代東汽人在40餘年賴以創業發展的特定環境中和實踐基礎上,尤其是在命運多舛的艱辛歲月和長期磨難中曆練形成的,是一種“災難彰顯、曆史鑄就、時代催生”的客觀必然現象,尤其在“5·12”這個非同尋常的非常時刻得到了最有力的迸發和最集中的展現。為此,可以形象生動、有血有肉地從“災難彰顯英雄氣概、曆史鑄就人格品性、時代催生拚搏鬥誌”等方麵,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風骨氣節蘊含於東汽精神的客觀必要性。
突逢災難能夠“泰山壓頂不彎腰”,這是災難彰顯的東汽精神的核心內涵,也是東汽人格外受人欽佩的英勇不屈的頑強鬥誌。作為大型國有骨幹企業,東汽從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災自救,到震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迅速恢複生產,再到接連遭受世界金融風暴等自然和人文災害的衝擊破壞,各方麵都處於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完成108億元總產值的出色業績,東汽精神確實在危難關頭得到錘煉迸發。麵對巨震造成的設備毀損過半、廠房垮成廢墟、人員傷亡慘重等險惡狀況,東汽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勇氣和拚勁就充分展示了東汽精神的最新詮釋:在災難突襲和生死抉擇的緊要關頭,東汽人不顧個人和家庭安危而毫不猶豫地首先投身搶救學校師生和受難同胞的殊死搏鬥,拚盡全力地先為他人打通了一條條“求生之路”、打開了一扇扇“生命之門”,從而用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雕刻出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英雄群像。繼而又在震後第三天就及時趕到北京參加風電招標會並拿下令人欣慰的數十億元訂單,震後第七天就開始在廢墟中艱難地搶出受損設備,震後半個多月就冒著餘震危險在漢旺基地迅速恢複生產,震後一個月就開足馬力在“十裏東汽”“百裏東汽”“千裏東汽”全線推進產品研發和生產製造,震後當年就咬緊牙關使企業的投入產出又登上了曆史巔峰……所有這些事例足以表明,大地震可以損毀可愛的家園,但摧不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國際金融危機可以暫緩前進步伐,但無法動搖實現民族複興的堅定信心。也正是有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激勵支撐,東汽人與災區人民一道挺起胸膛、戰勝劫難,不僅開始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頑強拚搏和勇敢跨越,而且站在嶄新起點上感受前所未有的沉重壓力和艱巨使命,從而創造了抗擊自然災害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奇跡。所以在危急關頭和災難麵前,東汽精神突出顯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民族風骨和英雄氣概,集中體現的是“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曆經磨難能夠“自強不息”求生存,這是曆史鑄就的東汽精神的堅強基石,也是東汽人格外受人交口稱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在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裏,東汽是最具有三線建設特征的核心企業,為了防止戰爭破壞而堅持靠山分散隱蔽的“山、散、洞”原則選址布局,這就必然使企業的建設環境和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然而作為三線建設重點企業,東汽人從創業初期“一根麻繩鬧革命”的艱苦奮鬥到改革開放初期“做行商、吃雜糧”的自力更生,再到1974年建成投產後創造連續30多年無虧損的奇跡,東汽精神確實是在創業發展的磨難中曆練形成的。它一直支撐東汽人響應國家建設三線的偉大號召,毅然離開大中城市,來到西南邊陲,紮根大山腳下,以當年大慶人那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執著勁頭,從一無所有的建廠之初喝山溝水、住古寺廟,在席棚裏辦公、靠手拉肩扛和鍬鎬籮筐等最簡單原始的工具建廠房、安設備……到生產指標和計劃任務為零的困難時期打菜刀、製桌椅,生產榨糖機、提糞機……並以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知難而進、勇於擔當的精神度過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硬是在荒灘禿嶺上建起了一座聞名遐邇的現代化大企業,並使坐落在曙光山下、綿遠河畔的“十裏東汽”成為東汽職工安居樂業的溫馨可愛的美麗家園。這些事實都表明,東汽人有了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一定會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去開創錦繡前程和美好未來。由此可見,東汽精神始終秉承了“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集中體現了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等以愛國主義為終極表現的民族精神的繼承弘揚。
麵臨挑戰能夠“奮勇爭先”謀發展,這是時代催生的東汽精神的不竭動力,也是東汽人格外受人學習效仿的理想追求和拚搏勁頭。東汽人當年創業正值國家建設困難時期,囿於當地原始落後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盡管是國家重點布局的三線建設重點企業,其籌建水平和初始建設的起點不是很高,當時的基本建設總投資隻有9000餘萬元,設計綱領所確定的年產量也僅有60萬千瓦,主導產品均係單機功率為10萬千瓦以下的中小汽輪機,而且品種單一,專業化、配套性強,除了生產火電設備便無其他產品可言,其廠房設施和技術裝備的單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作為重裝產業龍頭企業,東汽人在缺少國外先進技術和引進項目,隻有靠自己闖關、摸索和實驗的情況下,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自力更生、自籌資金,自主研發30萬千瓦國產汽輪機而使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最早豎起了民族工業裏程碑的拚搏挑戰,到進入21世紀全力推進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光電等“多電並舉”發展戰略與開發研製超臨界、超超臨界60萬乃至百萬千瓦等級的大功率、高參數發電機組以及清潔高效可再生能源的開拓創新,再到力求硬件條件和軟實力上真正創辦“技術一流、管理一流、裝備一流、質量一流”的“國際一流電力設備企業”的理想信念,東汽精神確實在關鍵時刻應運而生。它一直激勵東汽人從未停止開拓創新的前進步伐,不斷增強發展意識、危機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始終堅持“生產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構思一代、創新一代”以及力求形成批量生產、規模效益的產品研發戰略思想,不僅使東汽機組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占國內市場的1/3,從而對國民經濟發展和電力工業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讓產品輻射國外並使東汽躋身於世界強手之林,成為研發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光電等大型發電設備的國際重要商家。由此可見,東汽精神牢固確立了“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進取意識和雄心壯誌,集中體現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以改革創新為靈魂實質的時代精神的實踐升華。
尤其在抗擊“5·12”特大震災過程中,東汽人硬是以不認輸、不放棄,壓不倒、抗得住,甚至勇而闖險、無所畏懼的拚搏鬥誌真正做到了“泰山壓頂不彎腰”,從而在世人麵前豎起了勇於擔當、令人敬重的英雄群像,社會各界因此受到震撼和感動,紛紛從四麵八方給予了極大的同情、真誠的關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盡管如此,東汽人崛起重生的意誌力量主要還是依靠自己,歸根結底是來自東汽精神催人奮進的激勵支撐。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自主精神和社會主義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也體現了在傳承勞動人民優秀品德、留下三線建設的閃光足跡、追求產業報國的遠大誌向等方麵的特殊影響和作用。東汽精神蘊含深刻而又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風範,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理應在全社會得到世代的傳承和弘揚。
第三,正確把握東汽精神所凸顯的鮮明特色與獨特內涵,著重從價值觀上反映東汽精神的固有特質與突出個性,深刻感受黨的以人為本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對於東汽精神的特殊針對性。
東汽精神作為我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微觀縮影和閃光典型,它首先培育於“十裏東汽”建設發展的這片熱土,從而是一種具有本土濃鬱氣息的企業文化。尤其在地處西南邊陲,背靠崇山峻嶺,遠離中心城市、發達地區甚至交通幹線的三線建設艱苦環境,企業的創業建設更不能依賴客觀外界的優越條件,主要是靠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等自身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企業發展就非常需要同甘苦、共患難等情同手足、血濃於水的人際關係和同胞之情,格外看重員工隊伍凝聚力、戰鬥力的激發調動,必然重視以人為本、旨在凝心聚力的“人和”文化的形成培育,更加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三貼近”方針原則和工作方法。正因如此,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可以觸景生情、感同身受地從注重“人和”文化的特有魅力,保持“三獻”精神的特定情結,發揮“人氣”氛圍的特殊能量等方麵,深刻感受黨的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對於東汽精神的特殊針對性。
注重“人和”文化的特有魅力,就是在“缺少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特別重視“誌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人際關係,精心維係“心心相印、和睦相處”的感情紐帶,將它作為求得自身生存發展的共同根基;就是在“環境格外艱苦”的情況下,特別看重“群情勵誌”的“人氣”氛圍,努力打造“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強勁合力,將它作為增強企業生機活力的重要法寶;就是在“不利因素過多”的情況下,特別注重“事在人為”“有誌者事竟成”的“人為”作用,充分發揮“少求天命、多盡人事”等改天換地的主觀努力,將它作為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的可靠保證。正是有了這種既能團結一致又能各盡所能的群體意識和文化氛圍,東汽人在命運多舛、行路坎坷的艱難困苦中就能心手相連、同舟共濟,從而既不怨天尤人聽天由命,更不妄自菲薄坐等依賴,緊密結成甘苦與共、唇齒相依、相濡以沫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搭建誌存高遠、同心同德、共擔榮辱的事業平台,不斷打造掌握自己命運、把握人生未來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