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段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難忘歲月,人們都孜孜以求地期盼呼喚幾個世紀的強國夢來淨化靈魂和升華理想,竭盡所能地靠追求奉獻來實現產業報國這一心靈深處的呐喊和夙願。所以,在艱苦創業的建廠之初,麵對遠離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甚至交通幹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運輸不便、信息交流閉塞、環境原始落後的艱苦生活和不利因素,東汽人投身祖國三線建設、追求企業生存發展更多依靠的隻有“事在人為”的因素。正因如此,東汽黨政向來把各類業務骨幹和能工巧匠作為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各級組織和領導班子有著愛才的感情和聚才的方法,堅持做好聯係與服務各類專家和人才的工作,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們在崗位上更有榮譽感和成就感,更加心情舒暢、聚精會神地為企業發展貢獻聰明才智。在40餘年的執著追求和艱辛探索中,東汽始終將“人為”作用作為企業最可靠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優勢。在此期間,東汽一直對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格外重視並抓住不放,不僅堅持以培育高學曆、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為目標,而且無論有無學曆都將“學有所長、術有所專、幹有所能”的能工巧匠作為企業的寶貴人才,並從評聘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與選拔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方麵落實用人待遇,同時以實行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適當待遇留人的激勵措施為手段,以思想重視、製度重視、行動重視的做法為保證……千方百計地固化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最大限度地激發調動員工創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用寶貴的人生價值所體現的“人和”文化打造了東汽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曆史與事實也已表明,在發展社會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為寶貴的第一要素,對於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與人才作用的發揮情況,也就更加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後勁。這就決定了人是社會的主體,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分工、崗位職務存在差異,企業內部員工之間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定的利害關係和矛盾衝突。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既需要有效的利益調節機製和健全的法律調節機製,堅持按勞分配尤其向效率傾斜,以鼓勵人們誠實守信、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勤勞致富等原則做法,同時輔之以思想文化的引導、道德規範的約束,培育員工團結融洽、互相謙讓、發揚風格、樂於奉獻的和諧文化和道德情操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當中,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增強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發揮廣大職工的主人翁作用,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製度的內在要求。因此越是深化企業改革,越要始終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尊重職工群眾主體地位,依法保障職工政治權益、經濟權益、文化權益、勞動權益,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製,建立和諧勞動關係。為此,要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製度,建立和完善職工董事、職工監事製度,實行企業事務公開,組織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製、訴求表達機製、矛盾調處機製、權益保障機製、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製,確保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職工。同時要積極探索貼近職工、服務職工的新途徑、新辦法,立足企業長遠發展。結合職工個人實際,幫助職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職工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條件,實現職工與企業共同發展。要關心職工疾苦,傾聽職工呼聲,多辦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滿足職工改善生產環境、加強勞動保護、提高生活待遇等方麵的合理要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好思想問題。對此,就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幹部職工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表達利益訴求。要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幹部職工多方麵心理感受和情緒反應,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谘詢網絡,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谘詢服務,引導幹部職工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要加強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妥善應對重大心理危機事件。大型國有企業要建立心理谘詢機構。農民工是國有企業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不斷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要積極做好對勞務派遣人員、海外員工和困難職工等群體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
東汽幾代人經過40多年的艱苦創業和開拓進取,已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展成為我國研製大型發電設備的高新技術骨幹企業、重大技術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和全國三大汽輪機製造基地之一。如2011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汽輪機產量居世界第一,靠的就是企業人才隊伍的主觀努力和智力支撐。所以,人才在東汽向來就是最重要的財富,有著施展才華的良好平台和廣闊舞台。因此,拒絕平庸、追求卓越,想幹事者有機會,能幹事者有舞台,幹成事者有收獲,在東汽的各個崗位、各條戰線早已形成濃鬱氛圍和良好氣候,從而使各類人才盡可去放開手腳大顯身手,始終用追求奉獻來實現金錢無法替代的人生價值。對於青年員工來說,可使他們認識到人的一生真正有永久紀念意義的時刻並不多,自己能加盟東汽就是人生的新起點;青年人走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在完成人生重大角色轉變的時刻選擇了東汽,也就選擇了為祖國電力事業服務和貢獻,從而在新起點上也擔負起了一份光榮的責任和使命。由於充滿朝氣活力的青年人的選擇和加盟,以及展示才華與奉獻青春熱血的渴望,對於東汽來說是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有生力量,作為一種力量源泉也是增強了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後勁。東汽作為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家庭,也具有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在這裏永遠崇尚奮鬥,在這裏永遠追求卓越。東汽青年人的職業生涯在這裏起航,也就在這裏永遠演繹著精彩人生。“5·12”特大震災使幾代東汽人的心血成果頃刻間付之東流化為烏有,但東汽人的精神和文化不僅未隨著倒塌的房屋消失,反而在災難中得到彰顯和升華。東汽人當時在廢墟上向世人莊嚴承諾:兩年後還社會一個新東汽。災難中彰顯東汽精神,廢墟上崛起前進力量,發揚東汽精神,使東汽人昂起頭顱、挺起胸膛、挺直脊梁,一邊抗擊特大地震災害一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僅用1年零9個月時間就兌現了承諾、創造了奇跡。如今4年多過去了,浴火重生的新東汽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東汽全體員工也都為此感到震撼和驕傲自豪。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東汽黨政從不希望員工僅為謀生才加入企業而虛度年華,而是激勵人們視事業追求為自己的目標和遠大誌向,在建設世界一流電力設備企業的奮鬥目標中實現人生價值。對於當代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抱負、有激情活力的東汽青年員工來說,已經處於思維最活躍、想象力最豐富、生命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勁的時期,則更需要珍惜青春的黃金年華和美好時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隻有善於思考、虛心學習、勤於勞作,時刻不忘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能、掌握過硬能力和本事,才能將課堂學到的係統專業知識,通過工作實踐轉化為真用實幹的真才實學,這也是東汽文化所體現的成才土壤和育才環境。但是對於東汽文化有一個認知、認同、實踐的過程,真正融入東汽就必須接受這種優秀企業文化並將它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隻有真正融入東汽文化、踐行東汽精神才是真正的東汽人,才能肩負起建設發展新東汽的曆史重任。其中,艱苦奮鬥是東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何時何處何崗位都應保持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幾代東汽人也正靠這種創業精神創造了東汽的輝煌,新一代東汽人也需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並且腳踏實地、敬業奉獻,將個人聰明才智融入集體團隊去施展發揮,並與東汽的每一個進步密切相關而樂意與大家一起為共同目標努力奮鬥,真情無悔地在這裏度過一生中最為美好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年華,為實現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與東汽榮辱與共、一起成長。東汽文化既注重群體氛圍和“人和”優勢,也提倡個性發揮和獨特的發明創造,以此鼓勵各類人才用勤勞智慧書寫精彩傳奇,描繪壯麗篇章。當老了的時候回首往事,一定會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所說的那樣,“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讓東汽的明天更輝煌,真正做一名不愧於這個時代的誌存高遠的東汽人。
“企業樹人,人才興企”。這是蘊含於東汽“人和”文化中的人才理念。東汽從創業初期的“人和”,到改革發展新時期的“育人”,再到抗災重建的“塑人”,黨的“以人為本”宗旨中的“人”字,也始終是東汽發展史冊上的一個關鍵詞。尤其在尊重職工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保障職工參與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的民主權利,維護全體職工共享改革與發展成果的合法權利等方麵,東汽始終堅持將職代會作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企業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組織職工代表與企業平等協商、共謀改革發展大計,並參與企業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凡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才能實行,從而為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提供組織保證。在這當中,東汽還以實施增加公開性和透明度為目的,實施“職工滿意的陽光工程”為載體,嚴格實行廠務公開製度,堅持對企業重大決策、重大項目投資、重大人事變動、大額資金使用、大額物資采購實行公開,對凡是需要發動和依靠職工群眾參與的事項與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必須公開,以此保證職工群眾對事關企業全局與職工利益的重大舉措、重要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發展為了職工、發展依靠職工、發展成果由職工共享,把促進企業發展與促進職工全麵發展統一起來。這些都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主導價值並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理念,抓住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根本和靈魂,也是東汽精神所體現的“人和”文化實質內涵與著力之處。而且麵對“5·12”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東汽在抗擊自然與人文災害中能夠脫穎而出,真正做到了“組織不散、隊伍不亂、精神不倒”……這也是聚合“組織”、凝聚“隊伍”、支撐“意誌”的“東汽精神”植根於社會主義中國,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結果。
產經營和企業管理等需要的學習深造,堅持開展以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生產突擊、科技攻關、勞動競賽、成果發明、質量監督、安全警示、節能降耗、增產節約等能體現投入產出增加、經營管理規範、工作方法創新、效率水平提高為主題的企業各種競賽和群眾性思想文化活動,同時將“當好知識型員工、建好學習型組織、辦好創新型企業”,特別重視工作勞動的科學成分與技術含量,同時追求企業發展的速度、效率、質量和效益等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想追求的價值取向作為工作學習的座右銘,以此激勵各類員工施展聰明才智,追求卓越、奮發向上地履行主人翁職責,努力將企業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經濟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並以熱愛工廠、報效祖國、忠誠崗位、盡職工作的高尚情操和滿腔熱忱,腳踏實地在產業報國的成長奉獻中不斷地實現自我價值和遠大理想。多年來,東汽始終堅持“企業樹人、人才興企”的人才理念,始終以戰略的眼光抓好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使用力度,以此深入實施科技興企和人才強業發展戰略,努力營造激勵創新、尊重創造、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如今,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堅持黨管幹部和人才的原則和“四化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東汽人這些“以人為本”的方針原則和戰略思想,不斷為增強企業的科學發展後勁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能工巧匠是東汽人的寶貴財富,知識技能是東汽人的不懈追求。東汽人在長期的創業發展中,這些價值取向生動體現了人是最為寶貴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等適應市場經濟與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對於東汽這種傳統國有企業和三線企業來講,靠此來贏得市場競爭、求得生存發展就顯得格外寶貴和重要。於是,確立“企業樹人,人才興企”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戰略,為各類員工施展身手搭建舞台,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已經成為企業黨政組織的神聖責任和重要使命。東汽也正因如此而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搞好職業教育和學習培訓,持之以恒地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其中包括,堅持收入分配向生產、技術和管理骨幹傾斜的激勵政策,堅持實行集傳授一專多能、精益求精、勤於動腦、善於創造等過硬的崗位技能與傳承吃苦耐勞、樂觀進取、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等優良的思想作風於一體的導師帶徒製度,堅持評選和激勵有突出貢獻專家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建設人才,堅持選送優秀青年到高等院校和黨校、幹校進行以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貼近企業工作實際、適應產品研發、技術進步、生“春蠶到死絲方盡,報效祖國獻青春;蠟炬成灰淚始幹,建設三線獻終身;薪火相傳誌不渝,執著追求獻子孫。”這是東汽人在40多年的艱苦奮鬥、創業發展中缺乏天時、地利卻不怨天尤人的真實寫照。東汽人就是依靠這種對事業難以割舍的深厚情結和忠貞不渝的堅定追求,經過幾代人的勤勞智慧和不懈努力,使企業發展成為擔負全國近1/3大型火力發電與風力發電、核能發電、重型燃機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製造任務的骨幹企業。正是有了這種“人和”文化的感染熏陶和凝心聚力,東汽人不僅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硬是把一個原始荒涼之地建設成了美麗的家園,並懷著樸素感情實現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人生諾言,切實用感情和事業耕耘著“十裏東汽”這片熱土,也像蒼鬆翠柏那樣在大山深處落戶安家而“把根留住”,並使東汽這家“不逢天時、不占地利”的三線企業40多年來能在磨難、災難、曲折、挫折中一路前行,並以不懈努力和驕人業績充分印證了東汽老廠長和黨委書記陳寬金最早提出的“民主人和、獻身拚搏,創新開拓、唯旗是奪”的東汽精神和“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企業要發展,隻有靠人和”。東汽人後來應時順勢、與時俱進,更用感情色彩與理性眼光相結合的科學嚴謹態度審視和看待這種文化,將它由最初的團結互助到後來引入行為科學和管理文化,從而上升並構成包括“綠色動力、造福人類”的企業宗旨,“以人為本、效率優先”的管理理念,“誠信至上、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領先一步、人有我優”的科技理念,“持續改進、打造精品”的科技理念,“企業樹人、人才興企”的人才理念以及“真誠做人、精心做事”的行為理念等在內的企業核心理念與行為規範體係。按照東汽主管人事的原副總經理林光平的理解:“人和”文化重在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企業員工的主體地位,既保障他們的根本利益,也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但是培育“人和”文化並非保持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讓員工在投身企業發展的追求奉獻中完善和塑造自己,創造實現人生價值與人的全麵發展的機會和條件。按照時任東汽總經理張誌英的說法:從過去單純崇尚奉獻的“人和”文化,到在奉獻中實現個人價值的“人和”文化,東汽“人和”文化始終不變的就是發展依靠職工,發展為了職工、發展成果由職工共享的理念宗旨。正是幾代東汽人傾力打造體現“以人為本”、具有“人和”特征的企業文化,才使東汽在幾十年的創業發展中始終保持一股綿延不絕的旺盛人氣和生機活力。弘揚東汽精神,傳承企業文化,凝聚“人和”力量,這就是東汽在贏得市場競爭、求得生存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和傳家法寶。
特大地震可以損毀家園,但摧不垮東汽人的精氣神。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麵前,東汽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共同譜寫出與死亡搏鬥、同時間賽跑、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的同時,又像40多年前艱苦創業一樣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搶救傷員、搶救設備、轉運物資、恢複生產、重建家園,這就是“人心齊、泰山移”等充滿人氣場的群體效應。在這當中,許多單位自發組織車輛和人員搬遷設備,沒有生產場所就臨時租用周邊地區協作廠家、兄弟企業的廠房設備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組織生產,從而最大限度地挽回了企業損失並保證了用戶需求。正因有“我們都是東汽人”的共同意誌,也就有東汽職工在非常時期的超常付出。這種擔當付出不是迫於命令、強製服從,而是發自內心、出自本能,而且這樣做的職工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團結如一人的整個員工群體,這種“人心齊、泰山移”的凝心聚力才能水到渠成。正因如此,東汽黨政就能在危難關頭叫響“幹部黨員留下,團員青年跟上”的動員號令;全體東汽人在同事和親屬遇難的時候就能擦幹眼淚、挺起胸膛,立即組成了2000多人的搶險突擊隊、黨員先鋒隊、青年誌願隊,在一時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艱難而頑強地開展抗災自救;很多職工掩埋好罹難親人,有的甚至來不及多看一眼就又奔赴搶險第一線;身處德陽、綿竹、峨眉等地的東汽職工也是千方百計趕回漢旺參與救援……如今遭受震災洗劫的漢旺鎮,人們依然可見西南巴蜀才有的青山翠穀,但在遠遠近近、濃濃淡淡的霧靄繚繞中,當地幸存者經常盯著那片已經錯位的大山發呆。那場天崩地裂已使它們重疊合攏了起來,這裏從此不再有深邃的峽穀,也看不見更寬闊的河川,有的更多是被山體掩埋成的罹難者的天然墳墓與活著的人刻骨銘心的痛楚記憶。這場滅頂之災也使“十裏東汽”在劫難逃,到處呈現的是坍塌的廠房、折斷的鋼架、撕裂的牆體、扭曲的機器,還有損毀的民居、傾覆的樓宇中壓著許多罹難者的座座殘垣和片片廢墟。如此堅固的鋼鐵城堡竟被巨震無情地摧毀,使人深切感受這場災難破壞是多麼巨大而又可怕。然而比特大地震更震撼的還是人的意誌和精神力量:“隻要有人在,隻要我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我們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請大家放心,黨和政府會全力支持你們。隻要有人在,有自己的一雙手,就一定能把東汽建設得比過去還要好。”正是在危難關頭與絕望之際,溫家寶同誌很快出現在大家麵前。他難過地止住無聲的哽咽與傷心的淚水,很快地他那嘶啞的聲音和堅定的話語就穿透人們心房、溫暖身邊所有悲傷的人。震後不到24小時的第二天中午,這個激動人心的聲音就傳遍了“十裏東汽”,回蕩在群山之間,及時給災區帶來了安慰、送來了溫暖,也支撐了人們幾乎被摧毀的信念。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震災,東汽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共同譜寫與死亡搏鬥、同時間賽跑等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的同時,又像40多年前那樣夜以繼日地開始了搶救傷員、安置群眾、恢複生產、重建家園的激烈戰鬥和艱苦創業……
如今,這種精神文化已在社會上引起深刻反響和強烈共鳴,並且受到各地企業幹部職工的普遍認同和格外珍惜。無論企業過去的發展曆程多麼坎坷,它都一直引領激勵大家不畏艱難困苦、不靠國家救濟、不講客觀條件,敢於應對任何挑戰並贏得市場激烈競爭,在奮力拓展發展空間的前進路上形成了強勁動力和獨特優勢,應當作為企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傳統本色而世代繼承和發揚光大。現在在樹木蔥翠的曙光山腰裏的漢旺鎮,人們已經修建起一座巨大的“5·12”罹難者紀念公墓。而在距公墓幾百米的山坡上則豎立著許多墓碑,那裏長眠著過去灑盡熱血、耗盡生命的東汽建設者,這片山坡也被東汽人稱為“英雄坡”。可見,東汽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精神並非這場地震才震出來的。正如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所說:“40多年來,東汽精神就像曙光山下那條靜靜的綿遠河水,它已在一代又一代東汽人的血脈裏不停地流淌著。”麵對“5·12”這場史無前例的滅頂之災,漢旺鎮幾乎處於震中而難以幸免,東汽人卻沒有因此退縮和逃避,而是麵對死亡危險迎難而上,麵對生死離別與創傷痛苦選擇了勇敢堅強和無私無畏。在那搶險救援、搶救生命的緊要關頭,還有很多事例催人淚下:東汽葉片分廠副廠長劉海波雖然大腿被長時間地死死壓在水泥板下不能脫身,為了讓自己身下被廢墟埋得更深的更多員工能夠及時獲救,他毅然對現場救援隊的醫生說“給我截肢”!東汽焊接分廠職工楊長明在巨震當中雖已流血受傷卻有希望逃生,但看到後麵還有工友受困遇險,立即拖著被砸的斷臂返身相救,爬向同事而足足拖出5米長的血跡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特大地震成為探驗人們心靈的試金石,人們隻要走進東汽就會聽到許多這樣的事例和像譚千秋、胥懷君等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那樣震撼心扉的感人故事,也會聽到東汽人發自內心對這些動人傳說的深刻解讀。“在東汽,在那個時候,任何人遇到這種情況,誰也會那樣去做的。”沒有人應對過如此的大災難,良知和責任成了特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反應。“到倒塌的廠房和宿舍裏去,到已與企業脫鉤的東汽中學和小學去,到災情最重和被埋人數最多的地方去……做任何自己該做能做的事。”這就是不同年齡、性別、崗位、身份的東汽人震後不約而同的選擇和行動。“沒有大家,哪有小家!”“沒有國家,哪有自家!”東汽人這種“愛廠如家”的情結與唇齒相依、血濃於水的人際關係,作為一條牢固的情感紐帶使大家在患難之中顯得空前的團結和格外的友愛。
《孟子·公孫醜》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王製》說:“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清代洪昇《長生殿·定情》道:“天喜時相合,人和事不違。”幾十年來的創業發展,東汽之所以能曆盡坎坷、飽經風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靠的正是宋代大詩人範仲淹講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老一輩革命家陳毅《過太行山書懷》中“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等名句,深刻揭示了“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所向,上下歸一”的深刻寓意。天時、地利難以左右,唯有“人和”能夠把握。“人和”文化造就了三代東汽人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人文基礎。東汽黨政長期以來也正是堅持以“人和”為宗旨,想方設法為職工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以解除後顧之憂,始終保持思想溝通和情感聯絡以凝聚人心,使全體員工心情舒暢甘願為企業建設發展多做奉獻和付出。20世紀80年代,東汽人在長期實踐中就總結提煉出“民主人和、獻身拚搏、創新開拓、唯旗是奪”十六字東汽精神,這在老一代東汽人的心中特別激昂和親切。這十六字當時已從不同角度層麵折射出東汽精神的實質內涵與精髓,從而既是東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治廠方略。到了本世紀初,東汽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東汽精神再次升華為“求實人和,創新開拓”八個字,而且言簡意賅地催生出“多電並舉”的發展戰略。千人一口,萬眾一心,感悟具有“人和”特色獨特內涵的東汽文化,更見東汽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升華中與時俱進。如今的東汽,從生產工人、勤雜人員到經營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彼此雖然分工各異、職責不同,卻都有著共同情感,尤其是主人翁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和諧的企業文化使大山下的“十裏東汽”像一個親密無間的大家庭,並凝聚了裏麵所有人的感情、智慧和力量。後來當東汽遭受災難遇到困難時,正是這種精神和獨具特色的“人和”文化,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員工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百折不撓建家園”“自強不息攀高峰”的英雄氣概和“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東汽精神,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取得了抗震救災、恢複重建的不朽業績,並讓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東汽迅速誕生。這就充分體現了“曆史鑄就東汽精神、災難彰顯東汽精神、時代催生東汽精神”的震撼力,從而被胡錦濤同誌誇獎為“東汽職工是好樣的”,溫家寶同誌讚譽為“東汽人是壓不垮的巨人”。如今,東汽“人和”文化更加激勵著東汽人振興產業、重塑輝煌的曆史重任,新時期東汽精神也將伴隨一代代東汽人薪火相傳而發揚光大。“人和”是東汽的精神財富,也是東汽精神的精髓所在。它的背後體現的是人性的光輝,凝聚的是人的智慧力量,彰顯的是數萬東汽人的優秀品質。
“注釋1”雲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紅旗文稿,2010(15)。
“注釋2”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人民出版社,1965.
“注釋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