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家庭和早年生活(1 / 1)

蘇軾,字子瞻,初字和仲,四川眉山縣城內紗縠行人。他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照公曆推算,是一〇三七年一月八日。

他出身於一個富有文學氣氛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蘇洵,字明允,因屢試落第,憤而燒毀自己的文章,再度悉心攻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古文家。哥哥景先,早卒。弟弟蘇轍,字子由,初字同叔,是蘇軾一生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同道。蘇轍說蘇軾對他是“撫我則兄,誨我則師”(《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軾說蘇轍對他“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初別子由》)。由於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並稱“三蘇”,又分別稱為“老蘇”、“大蘇”、“小蘇”。蘇洵曾自稱“布衣”,“墮在草野泥塗之中”(《上歐陽內翰第一書》),蘇軾也說“生於草茅塵土之中”(《應製舉上兩製書》),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他“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裏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裏之間”,都反映出一個並非富有的讀書人家的境況。

蘇軾八歲時入鄉校讀書。老師是天慶觀道士張易簡,他在近百個學生中獨獨賞識蘇軾。蘇軾對這位教了他三年的啟蒙老師,直至晚年謫居海南島時還夢見他。十歲時,改由母親程氏講授。

十二歲時,蘇洵從外地求宦遊學返家,蘇軾和九歲的蘇轍便由父親教授。一次,蘇洵命他倆作《夏侯太初論》。夏侯玄(字太初)是三國時魏國的重臣。當時司馬師繼其父司馬懿之後專權篡政,任大將軍。夏侯玄參與了推翻司馬師的密謀,事泄被捕。他臨斬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據說他平日即處事鎮靜,一次“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世說新語·雅量》)。蘇軾藉以評論說:“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極力形容人們在有思想準備和無思想準備時表現的不同,推崇夏侯玄臨危不懼的精神。

這兩句話,初次顯露出蘇軾隨機生發、翻空出奇的雄辯才情,受到蘇洵的稱讚。蘇軾成年後還把它用在他的《黠鼠賦》和《顏樂亭詩序》中。

幼年的蘇軾不僅受到深厚的祖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正統的儒家經世濟時的政治理想的教育。他八歲開蒙的那年,即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正鋭意改革弊政,撤換呂夷簡、夏竦等保守派大臣,起用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物,政局有所刷新。國子監直講(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石介寫《慶曆聖德頌》詩加以頌揚。這首詩傳到了四川,蘇軾誦習之餘,對韓、範、富、歐陽四位“人傑”十分仰慕。他的母親程氏是一位有政治見解的婦女,有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範滂傳》。東漢名士範滂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大逮黨人,他鎮靜自若地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氏講到這裏,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地答道:

“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蘇軾十分感動,“奮厲有當世誌”(《東坡先生墓誌銘》)。

蘇軾正是懷著這樣的政治抱負離蜀赴京,找尋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