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敘述他的生平和創作之前,先講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的故事。宋仁宗趙禎嘉佑二年(1057),二十二歲的蘇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就以他光彩奪目的才華為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所激賞。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後說:“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與梅聖俞》)後並預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又見《曲洧舊聞》卷八),未來的文壇將屬於蘇軾。這個故事表現了歐陽修奬掖後進的熱忱和發現人才的識力。他的熱忱贏得了包括蘇軾在內的後人的長久懷念;而他的識力更難能可貴,為世稱道。
蘇軾沒有辜負老前輩的矚望,他果然成為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巨擘。他建樹了多方麵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有宋一代詩歌的新麵貌;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他是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在書畫藝術方麵他也是名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繪畫是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他涉獵的領域如此之廣,而在各個領域中又能同時取得突出的成績,這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歐陽修的推重使蘇軾文名大噪,譽滿京師,但敘述他的生活經曆和文學道路卻必須從他的童年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