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注釋”
齊家:管理家事。
“譯文”
整治家事之前要先修身養性,一言一行不可不謹慎;讀書的目的在於通曉事理,自己的認識和見解不能不高明。
“道理”
學以致用,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謝安與謝玄
謝安是東晉名士,出身名門的他學識出眾,年輕時就已聲名遠播。可他不願做官,二十多歲便隱居東山,在家中以讀書教子為樂,兄弟的子女都由他教養。
在教育子弟方麵,謝安不僅以身作則,而且很講究方式方法。他的侄子謝玄小的時候喜歡浮華奢侈的生活。這天,謝玄佩戴了一個很精致的紫羅香囊,十分得意。謝安見了並沒有當麵指責,怕傷了他的自尊,隻說:“來,我們以香囊為籌碼來做個遊戲吧。”聽到可以玩遊戲,謝玄很高興,立馬答應了。謝安借此將香囊贏到手中,這時他才告誡謝玄說:“男兒應以讀書識理、修持身心為重,不要把心思放在這些虛榮之物上。”謝玄聽從了叔父的話,燒掉了香囊,從此不再佩戴這一類物件,專心致誌地學習。
後來,為了謝氏家族的利益,謝安勉強出仕。公元383年,中國曆史上爆發了一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東晉八萬士兵大破前秦號稱的百萬大軍(據史料記載,實際應為八十幾萬),為東晉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奪取這場勝利的將領就是謝玄;而不避親疏,推薦他來指揮作戰的便是時任宰相的謝安。
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注釋”
略。
“譯文”
不論做什麼樣的人,總是不能有趨炎附勢、唯利是圖的習氣;不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不能有輕率浮躁的心思。
“道理”
做人要真誠謙和,做事要腳踏實地。
魯班和張半
魯班有個徒弟叫張半,人很聰明也很勤奮,學手藝特別快,魯班人前人後經常誇獎他,別人學三年才出師,他隻學了兩年就出師了。因為手藝了得,張半回到他的家鄉也常常得到人們的稱讚。日子長了,他就漸漸驕傲起來。後來,他竟在自己的大門上掛了一塊橫匾,上麵寫著“天下無敵”四個大字。
魯班聽說此事後並不相信,便換了一身叫花子衣裳親自到張半家門口去看。不想果真如此。魯班很氣惱:還是自己沒有教好自己的徒弟呀!於是他一步邁進了張半家的大門。走進院子裏一看,張半沒在家,就他媳婦一個人正推磨呢。魯班走上去說:“掌櫃的,尋點吃的吧!”那媳婦進屋取了幾個饃給他。他邊吃邊說:“推磨多費氣力,讓我做個木驢幫你吧。”說著魯班取出斧頭,拿起牆角的幾塊木頭,嚓嚓幾下子,木驢就做成了。魯班把木驢牽到磨道圈套上,吆喝一聲“嘚——”,那木驢真的“咯噔咯噔”地跑開了。張半媳婦一下看呆了,轉身再找人時,魯班已經不見了。
張半回家來,看了看木驢,覺得做工還不夠精巧,而且外表也不光溜,便叫媳婦把木驢卸下來,他又刮了幾刨子。這下倒是刨光溜了,誰知道再套上時,木驢卻不會走了。活活的木驢變成死木驢了。
“說刨兩下子吧,怎麼把驢刨‘死’了?”張半尋思著,頓時明白過來:“哎呀!這是魯班師傅造木驢來警醒我呢。自己的手藝還差得遠呢,人到啥時候都不能驕傲呀!”想到這裏,張半羞紅了臉,立馬抓起斧頭,扛起梯子,跑到大門口,把“天下無敵”那塊橫匾砍下來當柴燒了。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注釋”
求備:追求十全十美。接物:對物質的要求。處境:對環境的適應。
“譯文”
追求完美的心態,可用在加強自我修養方麵,不可用在對物質的貪欲上;知足常樂的心態,可用在對環境的適應中,不可用在讀書求學問上。
“道理”
對知識,應做到“學海無涯苦作舟”;對物質生活,則當“知足常樂”。
蘇東坡的對聯
蘇東坡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他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青年時,他已是飽學之士。一天,他乘著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命家人貼在大門口。上麵寫道:“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過了幾天,蘇東坡正在家看書,忽聽仆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去一看,是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老太太指著門上的對聯,問他:“你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嗎?”
蘇東坡一聽,心裏很不高興,反問道:“難道我會騙人嗎?”
老太太從口袋裏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裏有本書,請幫我看看,上麵寫的是什麼?”
蘇東坡接過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得。他不禁羞愧萬分,覺得自己說的大話太丟臉,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隻見她唰唰幾筆,將對聯添改成:“發憤讀遍天下書,立誌識盡人間字。”見此,蘇東坡忍不住長揖在地,說道:“多謝老人家指點!”
不與人爭得失,唯求己有知能。
“注釋”
知能:知識和能力。
“譯文”
不和他人去爭名利上的得失,隻求自己擁有知識和能力。
“道理”
淡泊名利,勤於學習,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張之洞的爭與不爭
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對中國的民族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做人極有原則,有著自己的“爭”與“不爭”。
在學業上,張之洞總是爭第一,對自己的要求是“平生不作第二人想”。他年少時勤奮好學,十五歲就在鄉試中考中解元(位列第一)。後來參加殿試時,他因隻中了探花(位列第三)而沮喪萬分。
在生活方麵,張之洞卻很節儉。作為洋務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張之洞親自籌建了很多工廠和企業,如織布廠、槍炮廠、礦務局等等。可他為官清廉,從不貪汙受賄,日子過得很清苦,因為家中人多,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為了生活,他還曾典當過衣物。
張之洞曾自我評價:“平生不與俗人爭利,不與無謂爭閑氣。”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誌量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注釋”
誌量:誌向和氣量。
“譯文”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是清正高雅的,那麼錢財和爵祿就不會使其動搖;如果一個人的誌向和氣量是遠大廣博的,那麼榮華富貴就不會使其迷惑。
“道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倪寬升官
西漢時期,有個官員叫倪寬。此人出身貧寒,從小便跟著父母下地種田,深知百姓生活的艱苦。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寬被任命為左內史,負責治理關中地區的民政。
這一年,漢武帝加大了征糧、征稅的比重,並以此作為考核官員們政績的重要條件。各地官員們為了烏紗帽都忙碌起來,可倪寬卻不為所動,在征收賦稅時,仔細調查每家每戶的生活狀況,量力而收,能征多少是多少;對一些貧弱戶和因故不能按時繳納的人家還進行了延緩和減免。下屬們都提醒他說:“您這樣做,可要小心官位不保哦。”可倪寬反駁道:“為了一己之利,而不顧百姓的疾苦,這樣的官做得再大又有什麼用呢?”
後來,百姓們聽聞倪寬因為征收賦稅太少要被罷免,為了留住這個好官,大家自發地籌集錢糧,在前往長安的道路上,交糧的人和車連綿不斷,絡繹不絕。結果,關中地區的賦稅任務不但沒有落後,反而完成得最快最好。漢武帝聽聞此事後,當即提拔倪寬為禦史大夫。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注釋”
苟:苟且,隨便。俗:庸俗。
“譯文”
人如果凡事都隨意敷衍,得過且過,就無法振作精神;人如果染上庸俗的習氣,就無藥可救了。
“道理”
做人切忌馬虎苟且,流於世俗。
謝莊惹禍
公元462年,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的寵妃殷氏病卒。這位皇帝傷心欲絕,整日以淚洗麵。滿朝文武為了溜須拍馬,也都陪著皇帝啼哭,孝武帝竟然對那些陪哭的大臣們論“哭”行賞。看著別人“陪哭”也能升官發財,當時號稱“江左第一才子”的謝莊便想了一個更“高明”的主意:寫了一篇催人淚下的《殷貴妃誄(lěi)》呈到孝武帝的禦案上。文中用盡富麗奢華的辭藻,不僅將殷貴妃之美寫得無與倫比,同時還不忘對孝武帝大肆吹捧。
孝武帝讀完這篇文章,心裏十分痛快,立馬為謝莊加官晉爵。然而,正當謝莊得意地享受著榮華富貴的時候,有個人卻非常生氣,那便是當時的東宮太子劉子業。
原來《殷貴妃誄》中將殷貴妃比作漢武帝的寵妃趙婕妤,而趙婕妤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可殷貴妃的兒子劉子鸞隻是個親王。這謝莊為了拍貴妃的馬屁,竟不把太子的生母放在眼裏,這不是找死麼?
兩年之後,孝武帝病死,劉子業繼位,他不但毀了殷貴妃的墳墓和祠堂,連殷貴妃生的劉子鸞,也用一杯毒酒鴆殺了。接著,便將那“第一才子”謝莊抓進了大牢,終身監禁。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注釋”
傳:傳播;流傳。有位:有權力或地位。
“譯文”
一個人能流芳百世,是因為他有高尚的品德,而不在於他的權力和地位;一個人要被世人所信任,是在於他的行為,而不是在於他如何能言善辯。
“道理”
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隻取決於人的品德和行為。
白菜碑
笪(Dá)繼良是明朝萬曆年間江西鉛山縣令。當時正值明朝後期,社會矛盾日益惡化,民不聊生,繁重的苛捐雜稅壓得百姓們喘不過氣來。到了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又借口遼東戰事吃緊,向百姓前後三次加征“遼餉”,鉛山縣總人口不過兩萬,竟也被要求繳納“遼餉”兩萬餘兩。麵對嚴酷的現實,笪繼良一方麵與朝廷據理力爭;一方麵鼓勵農耕,竭盡全力讓鉛山人在朝廷的暴斂和地主的剝削下能得以溫飽。
笪繼良還親手繪製了一株大白菜,並題詞“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並請匠人將書畫鐫刻在一塊青石上,立在縣衙的醒目位置,以告誡自己和同僚們要體察民情,為民辦事。
笪繼良說到做到。當他發現當地缺醫少藥,便從外地請來名醫,並廣設藥鋪,以方便群眾購藥治病。當時,縣境新嶺山上常有猛虎出沒害人。笪繼良聞訊後,不僅親赴現場巡視,還懸重賞驅虎,使當地群眾得以安居樂業。
六年後,笪繼良升任虔州州牧。離開鉛山時,百姓們焚香燃燭,灑淚相送,並自發集資興建了“笪公祠”,將“白菜碑”豎於祠內。
四百多年過去了,“笪公祠”雖已被毀,但“白菜碑”仍安然保存在永平鎮古跡“報本坊”內,向世人敘說著這位古代官員勤政愛民的故事。
自家富貴,不著意裏;人家富貴,不著眼裏。此是何等胸襟!
“注釋”
不著意裏:不放在心上。不著眼裏:不看著眼熱、嫉妒。
“譯文”
自己富貴了,不放在心上;別人富貴了,看著不眼紅、不妒忌,這是多麼寬廣的胸襟!
“道理”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保持淡泊與寧靜,這才是應有的胸襟與眼界。
家有老妻
春秋時期,齊景公當政時,晏子以自己的智慧德行,幫助景公治理朝政,深受景公器重。景公正好有一個女兒,年輕美貌,便想將女兒嫁給晏子。
一天,景公到晏子家中做客,喝到盡興的時候,看見一位婦人從屋內走了出來,頭發斑白,穿著黑色的粗布衣服,便向晏子問道:“剛才那位是先生的妻子嗎?”
晏子答道:“是的。”
景公笑著說:“你的妻子可真是又老又醜呀。寡人有個女兒,年輕貌美,不如嫁給先生吧。”
晏子聽後,恭敬地起身,向景公作禮道:“回君上,如今臣下的妻子雖然年老色衰,但臣下與她共同生活已經很多年了。妻子年輕時將終身托付給我,跟臣一起這麼多年,晏嬰豈能辜負她對臣的托付呢?而且臣聽說,見色忘義,身處富貴就背棄年老的妻子是逆道的行為。臣怎麼可以做出這種讓人唾棄的事情呢。”
於是,晏子再拜了兩拜,委婉辭謝了景公。景公見晏嬰如此重情重義,不僅沒有怪他,反而更加器重他了。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注釋”
暗昧處:陰暗不明的處境,比喻境況很差。
“譯文”
在憂愁和煩悶中能具備瀟灑大度的胸襟,那麼心裏就會充滿春風和暢之感,愁雲盡散;在境況很差的時候依然能有開朗博大的胸懷,則心就如在陽光普照下那樣明亮。
“道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t九,麵對逆境要樂觀堅強。
湯顯祖治縣
《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是一個為人正直,不畏強權,為民謀福利的人。
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時任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湯顯祖目睹官場積弊,痛心疾首,上奏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不料皇上竟不分青紅皂白,斥責湯顯祖“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把他貶為廣東徐聞典史,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