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絕望時,手伸向社會主義(2 / 2)

我們不要以為丹麥這樣的國家富得不得了,有能力承擔我們“不可想象”的社會責任。政府隻是依靠公共政策在公共領域創造一種適度平等而已。聽丹麥的朋友講,那裏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經過稅收調節後,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差不了多少。對深陷困局者的幫助,最終依靠的還是社會上比較富有的階層,政府不過是中間人而已。

對於歐洲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政策,我們也許認為它走過了頭,但我們似乎沒有資格批評別人,因為我們大體在另一極端。毋庸置疑,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社會極端困苦者的境遇也有所改善。特別是經過市場化改革,因體製性原因造成的困苦,已經有根本性的改觀。但是,因個人不可控因素而陷於病患之災的極端困苦者,家庭依然是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對於絕大部分家庭,一旦攤上這種不期而至的災難,幾乎所有家庭成員將無幸福可言。這是不公正的。

一個有活力的社會,的確不應該製造平均主義。任何一個人,在其可控的範圍裏,社會製度應激勵其努力工作。如果一個人遇到外部強加的災難而無力應對,就意味著發生了公共問題,作為核心公共部門的政府應施以援手。這便是效率與平等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原則。這裏沒有冷漠,也沒有浪漫。

我們對社會主義理解偏了。曾經荒誕張狂,現在仍然撲朔迷離。公共部門越過了合理邊界,在個人可控的領域犧牲了自由,丟掉了效率。在真正的公共領域又沒有資源扶危濟困,以致形成習慣性冷漠,讓喪失自救能力的人們聽天由命。

我們還對社會主義有工具幻覺。現在,我們大體放棄了“計劃經濟”迷信,但對“所有製”迷信還禮奉如儀。其實,任何財物都具有公共屬性,隻是程度不同而已。現代國家對公共領域的強有力掌控,決定了國家有可能防範任何財物被用於侵害公共利益的用途,所以,不可能有絕對的私人產權。大部分情況下,所謂私有製不過是私人事務方麵留有個人選擇權而已。隻有保護這種選擇權,我們的社會才有創新活力,國家才有資源在公共領域維護權利平等。這便是我心中的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沒有任何浪漫成分。

可憐那名年輕母親,13年裏曾經有過希望,但最終卻是絕望。我們要深化改革,讓那些有同樣遭遇的母親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我們不可能短期內達到歐洲福利國家的水平,但我們先要有正確的理念,讓社會主義真正成為溫暖人心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