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雲的思想工作越做越順暢,越做越簡單。他領著大家算賬,一筆一筆的細賬及其經營招法,將係在職工心間的扣一點一點鬆解了,建“市場”不再是個空洞的設想,而是一尊收金留銀的“金飯碗”,從那以後,整個公司上下同欲,一心一意建市場成為職工共識,誰要是攪了這個大局,誰就是企業的罪人。
三、低成本快速滾動
關於“環渤海”,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這座建材地標當初是由區區50萬元發展起來的。李慶雲的說法是最確切的答案:“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靠借資50萬元啟動,然後快速滾動發展起來的。”
回望當年的一路艱辛,李慶雲的低成本快速滾動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麵:一是外部環境好,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的政策使得建築裝飾材料的旺盛需求熱度不減;二是搶占先機找到了一個絕佳撬動點;三是借用全國建材展銷會的招商資源和人脈關係,令資金運作實現最快化、最大化。
萬事開頭難,李慶雲接手河西公司後的三板斧雖然斧斧見效,但畢竟隻解決了企業的短期運轉和職工的短期生計,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長期發展問題,必須上馬建市場。
李慶雲確定魏惠雲作為建設市場隊伍的負責人,1996年9月14日,開工建設640平方米的簡易板房裝飾城,投資11萬元,收入43萬元;2000平方米的石材城投入25萬元,收入60萬元,1997年3月18日,兩城開業運營;1997年春節剛過,農曆正月十二,6000平方米的裝飾城破土開工,在這一年的經濟指標責任書簽字儀式上,魏惠雲領走的經濟指標是待新裝飾城落成開業後,當年收入268萬元。魏惠雲握筆的手有些猶豫:“李總,這個數我可沒根哪!簽嗎?”李慶雲輕鬆地回答:“簽吧!我有根!”幾天後,在李慶雲的主持下,由環渤海市場代表魏惠雲與建材會組委會代表盧思齊簽訂了一份聯合組建大市場協議,基本內容是魏惠雲負責建設市場,確保當年8月投入使用,盧思齊負責先期借資50萬元,作為市場建設的啟動資金,同時保證年底之前招商率達到70%以上,並約定如果完成招商率,將按實際收入提成10%。
李慶雲打了一套組合拳,把人與指標綁在了一起,把資金與招商資源綁在了一起,把基建完成時間與招商速度綁在了一起。這套一石三鳥的運營策略,加上團隊的艱苦作戰,每個環節都按照既定方針向前推進著,8月26日,以住宅產品展銷會的名義啟動了第一期裝飾城開業,到了年底,真金白銀的368萬元收入落袋為安。
這漂亮的一筆好像一下子潤滑了整個鏈條上的所有齒輪,隨之而來的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越來越快的滾動速度——
——1997年8月26日,伴隨裝飾城建成開業,1萬平方米倉庫同時開業;11月18日,天津市第一家百姓家裝市場開業;
——1998年,滾動的速度再度加快,一氣嗬成6次開業:3月18日,新建的3萬平方米石材城開業;4月18日,5000平方米裝飾城開業;5月28日,3000平方米木材廳開業;9月18日,5000平方米燈飾廳開業;10月18日,與木材二廠聯建的3萬平方米環渤海木材城開業;12月18日,重裝的3000平方米裝飾廳開業;
——1999年,滾動的節奏依然速度驚人,8月18日,5000平方米櫥櫃廳開業;10月18日,2000平方米石材城B區開業;同期5000平方米倉庫開業;
——2000年,開始向外延發展,7月26日,塘沽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一期7000平方米裝飾廳開業;10月18日,塘沽景德鎮陶瓷藝術館開業;11月20日,塘沽花卉廳開業;
——2001年,在進軍濱海新區謀求大發展的同時,興建總部大廈,4月18日,塘沽家具廳開業;4月19日總部大廈破土奠基,10月18日,環渤海木材城工藝品廳開業;
——2002年4月19日,4萬平方米5A智能國際建材總部大廈開業,經濟效益翻了一番;6月18日,改擴建的6000平方米燈飾城開業;
——2003年進入為期三年的市場再造期,3月18日,1.2萬平方米國際石材加工交易中心開業;6月28日,3000平方米五金塗料城開業;7月26日,環奧加工物流配送中心開業;9月28日,改擴建的1.6萬平方米裝飾廳開業;10月28日,國美電器城入駐開業;
——2004年6月18日,改擴建的5000平方米新五金城開業;
——2005年9月18日,新建3萬平方米環渤海新廈開業;
——2006年創建環渤海汽車城,9月28日,新建3.6萬平方米汽車城開業;
——2007年4月18日,汽車城二期2萬平方米汽車商行開業;本部6月16日投建6000平方米倉庫改造提升項目,12月竣工;11月投建15000平方米五金大廈項目,“環渤海”本部進入第二次曆時三年的再造期;
——2008年1月,8000平方米華耐美家旗艦店開業;4月18日,汽車城二手車市場開業;9月28日,2萬平方米金岸物流公司開業;
——2009年3月7日,15個集成家居體驗館陸續開業;7月18日,新建2萬平方米木材城開業;7月26日,遷址津南區新組成的天津國際石材交易中心開業;10月18日,“環渤海”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的現代商貿物流項目,5.8萬平方米的家居設計采購中心開業……
李慶雲既像武林高手,又像魔術大師,快拳出招,奇跡迭出,滾起的雪球越來越大,14年間,本部市場由1997年初的640平方米簡易廳迅速擴張成18萬平方米規模的建材交易集群,同時異地進軍,在濱海新區建成占地150畝的家居購物廣場;在津南區建成占地260畝的國際石材交易中心;在河西區邊緣建成占地230畝的汽車後服務綜合市場,交易額逾80億元,躋身全國服務業500強行列。
昔日的小舢板搖身而成今天的建材界航母,14年的滾動發展,結果是豐碩的,過程卻總是跌宕起伏,但其間無論多麼艱難,李慶雲始終將兌現承諾作為追求目標,滾動出無數或蕩氣回腸、或動人心魄、或催人淚下的回味不盡的故事。
故事一。
1996年12月底,津塘公路上的美式“家居超市”開業,場麵熱鬧非凡,國家建材局和天津市政府及各部委領導和一些知名演員出席開業儀式。“家居”董事長杜廈在致詞中稱“家居”是天津市建材流通的主渠道。這句話刺激了在座的城建係統的幾位負責人,天津市建委副主任滕紹華和建材集團副總經理張江不約而同嘀咕了一句:“一家超市怎麼能成為天津市的建材流通主渠道呢?”張江隨即撥通了李慶雲的電話:“慶雲,你在單位等我們,我們過一小時就到,紹華主任要看一下你的市場。”沒過多久,兩人便趕到“環渤海市場”,詳細聽取了李慶雲的“環渤海”籌建思路,又在初建的環渤海建材超市裏轉了一圈,張江問:“慶雲,你能否把‘市場’迅速幹大,不然我們的市場份額就要被別人搶走了。”李慶雲興奮地說:“好呀!隻要領導支持,我肯定能幹大。”滕紹華緊接著說:“你隻要能幹大,有什麼困難盡管說話!”李慶雲敏感地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資金!”滕紹華問:“有多大缺口?”“沒細算過賬,憑以往的經驗,建一個6000平方米裝飾城估計要300萬作支持。”李慶雲沒好意思多說,他沒想到滕紹華馬上對張江說:“好,明天到委裏咱們具體研究一下。”
沒幾天功夫,張江打來電話,約李慶雲一起到建委落實資金問題。當時,建委正內部融資扶持企業發展,張江帶著李慶雲專程到計劃處拜訪處長舒長雲(現任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舒處長說:“上午王家瑜主任和滕紹華副主任都簽字同意支持你們環渤海市場,借款300萬元資金,分期借付,先期100萬元可以嗎?”李慶雲忙不迭地感謝,事情辦得如此順利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李慶雲和張江有著20多年的交情,他們從上世紀70年初就一起在建材局機關共事,彼此知根知底,在回程的車上,李慶雲打趣地說:“張江,你可真有本事,我最犯愁的事叫你幾句話就給解決了,我該怎麼謝你?”張江笑著說:“等你把市場建好了請我吃飯!”
盡管100萬元資金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李慶雲卻掂出了不一樣的分量。他給自己定下目標,力爭用這100萬元滾動成功,不再張口要那200萬元,並且一年內還清這筆款項。結果,8月26日裝飾城開業後,12月中旬他就還清了100萬元借款,李慶雲的信譽在建委機關有口皆碑。
故事二。
1997年8月26日,裝飾城招商成功順利開業,10月18日,全國建材會在津開幕,國內外建材廠商雲集津門,李慶雲抓住機會帶領團隊一場接一場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招商會,用戶資源劇增。乘著這股東風,他立即決策繼續擴建8000平方米的裝飾城,同時調整擴建2萬平方米的集倉儲直銷、代客加工一站式為一體的新石材城。這張藍圖剛剛繪就,正準備施工招標之際,11月底的一天下午,李慶雲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是天津商品交易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範仲平,詢問環渤海市場是否參加轉年4月18日的天交會?李慶雲脫口而出:“參加!天交會最好在‘環渤海’設個分會場,我這有一個‘現成’的萬米大展館正在施工,4月18日前可以投入使用。”
這個建議與天交會組委會打算擴大規模的計劃正好合拍。第二天,範仲平又打來電話說:“您的意見我已向勝利主任(天津市商委副主任張勝利)彙報了,組委會決定明年天交會分設三個專業展區(分會場)其中有建材家居分會場,你們有把握嗎?”李慶雲滿口應承:“有啊!”
1998年,每年一屆的天交會決定增設三個分會場,並將這一決定寫進了組委會文件。12月中旬,文件送達李慶雲手中,此時,8000平方米的經營廳建設剛剛啟動,距離轉年天交會開幕僅有4個多月時間。
機會來了,也許正是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工期激起了李慶雲必須拿下項目的欲望。軍無戲言,特別是這種關乎天津市城市形象的大型商務工程,承諾之後就必須兌現。動員會上,他隻說了兩層意思,此次趕建分會場,是搭上了“天交會”的快車,躍上了政府搭建的平台,千載難逢。另外,“環渤海”的曆史轉折點近在眼前,借著政府盛會招商,擴大影響,擴大規模,是事半功倍的機會,千金難買。
李慶雲的興奮感染著他的團隊也興奮起來,他們深信李總的判斷,更堅信展會就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聚寶盆。如今機會飄然而至,為了自己未來的好日子,也得豁出一把子幹勁兒,一方麵要搭上政府快車,另一方麵要在時間緊、資金缺的情況下,奮力拚出一片新天地。
如果畫一張示意圖,這種市場的建設原理很簡單,先在空場上焊出一根一根的鋼樑柱作為支撐,再砌起牆體蓋上頂子就算大功告成。當時李慶雲選定的彩頂鋼板螺拉技術製成的弧型無支撐屋頂,最大優勢便是跨度大,可達40米且中間無須支撐物,此前這種技術僅用於飛機機庫,在大型市場上使用尚屬全國首家。按照廠家的設計參數,隻要操作得法,可以實現4天鋪設2500平方米屋頂的進度。李慶雲對於工期的自信正是來自這項神奇的技術。
根據進度表,此時的土建基礎部分已投入施工,李慶雲和魏惠雲緊鑼密鼓地與北京藍天開思班鋼結構公司洽談鋼結構和鋼屋頂合同,最終約定的價格是鋼屋頂按投影麵積計算每平方米320元,那麼8000平方米的總造價為256萬元,鋼梁柱製作成品安裝價格每噸5000元,總造價為150萬元,二者相加406萬元,工期限定轉年4月安裝完畢。李慶雲心中盤算著,如果再加上土建和裝修投資,資金總量大約要600多萬元,如果資金有缺口,就會導致工期不保。他細心拆解著矛盾,假設不能如期完工,失去千載難逢的天交會的機會,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之後的一切設想都將無從談起。他讓魏惠雲精算一下,鋼樑柱如果自己焊接折合多少錢一噸。兩天過後,魏惠雲拿出結果:“我們細算了一下,如果自己購料焊製再安裝,每噸合2130元,工期不是問題,隻要多上電焊工,采取兩班製,2月初就能焊製完,這時土建工程也已完成,2月下旬就能安裝屋頂了。”李慶雲說:“那咱就下決心自己幹鋼樑柱,定死工期,3月10日商戶進駐裝修,迎接4月18日天交會家居館開幕。按照這個進度,工程雖然極其艱苦,但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困難擺在麵前,此時已近年底,工人們陸續回家過年了,到哪兒去找電焊工和技術工呢?李慶雲將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交給了魏惠雲。他果然不辱使命,幾天之後,幾十位頭戴安全帽的電焊工就出現在現場。李慶雲喜出望外,感慨地自言自語:他的幹事風格把大夥兒都逼成了“魔術師”。
老勞模、老工人畢鳳平更是了不起,他帶著一幫焊工在冰天雪地裏硬是拚力焊製成功了102根鋼樑柱。他們發明的土辦法讓專業隊伍都歎為觀止——磚垛支撐著鋼板架起了操作平台,平台下麵用劈柴點起幾堆篝火,這樣既能保證焊接質量,又達到了取暖效果。
1998年2月,春節剛過,張勝利就率天津春季商品交易會組委會一班人馬視察現場,未料根本沒見到想象中的展覽大廳的影子,映入眼簾的隻有一張圖紙和剛剛起到正負零的建築基礎。他心急地問:“慶雲,你這是唱的哪出空城計?就是搭積木,也不是一兩個月的工程啊?”
李慶雲胸有成竹:“您看這一棵棵梁柱都已組焊完畢,馬上就可以安裝了。您放心,我們有經驗,保證按期完工,一定不會耽誤展會的。”張勝利等人看看李慶雲,又看看工地,將信將疑地走了。
正是從那一刻起,李慶雲天天“長”在了工地上,一個接一個地開協調會:土建、基礎、吊裝,每個大的節點定死時間、關死後門,緊接著調集北方建材公司、建材超市的骨幹形成四路人馬大會師,一場戰役的衝鋒號吹響了。
高6.2米,每根之間間隔6米,一共36根40×50厘米的鋼柱子拔地而起,再用76根鋼梁進行連接,搶眼地矗立在空蕩蕩的工地上。所有職工都意識到,對於“環渤海”而言,這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幹大項目,搶快速度,市場的搶占先機,市場的脫胎換骨,就在“以展促招”的思路引領下,李慶雲第一次提出了“把冬天幹熱”的口號,從此成為“環渤海”冬天的主旋律。
組委會的考察信息上報後,引起了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此前任中共天津市河西區委書記)的重視。一天,在張勝利的陪同下,他親臨現場,看過一圈後,奇怪地問李慶雲:“我在河西區工作了那麼多年,還真不知道有這麼個市場,你怎麼想起來用‘環渤海’這個名字的?”李慶雲答道:“環渤海市場剛建一年多,天津不是要做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嗎,我們就做這個中心城市的中心市場。”夏寶龍笑著點點頭:“環渤海名字響亮,這個思路好。”他又看著尚未上好屋頂的工地問:“天交會是天津的一件大事,工期完得了嗎?”李慶雲打下包票:“沒問題,這種新技術四天就能蓋上兩千多平方米的屋頂,用不了半個月屋頂肯定全部完工。”
那天,“環渤海”的創業夥伴、天津市牆體改造辦公室的許文熙記住了夏寶龍的車號,四天後,他又看見這輛車停在院裏,趕緊通知李慶雲“夏市長好像來了。”李慶雲急步走進工地,果然看見夏寶龍信步在空曠的大廳裏,出神地觀看著屋頂作業,見李慶雲走來,他遠遠地打著招呼,滿意地說:“果不其然隻用了四天,一跨2500平方米的屋頂就裝完了,還真快;告訴你吧,那天看完回去,我心裏一直嘀咕,就問了個內行人,人家說根本不可能,四天時間,別說鋪頂子,就是直接往上搭板子都來不及。慶雲,你這個市場,前期技術確實走在了全國前列,後麵就看你的軟件了。”
到了3月初,市場工程基本完畢,商戶開始進駐裝修,此時,與“環渤海”同在一個商圈的登發裝飾城第二店在紅橋區開業。李慶雲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他拉上隊伍現場學訪人家的攤位搭建形式。那裏邊的由鋁合金連接的格擋又簡潔又實用又經濟,一下子啟發了他。速成市場,材料、工藝、設計真的是一個也不能少。
李慶雲迅速將人馬分成四路,一隊刷漿,一隊焊架子,一隊裝玻璃,一隊趕製不鏽鋼門。工期逼人,“環渤海”人不但把冬天幹熱了,而且還把長夜幹亮了。幾路人馬挑燈夜戰,物業隊伍跟進做衛生,那個既是工地也是戰場的大廳寄托了他們太多的期待,因此,盡管現場一片雜亂,但是他們的感覺卻像是布置自家的新房。沒有人叫苦,每天的晚飯都是在9點鍾左右,大家圍在一起,一鍋綠豆大米粥,一張張大餅卷火腿腸,吃完後,馬上又彙入那條一米一米向前推進的洪流。
“環渤海”大幹事業的熱情感染了客商,招商全麵告捷。起初,他們不相信這麼快就能入駐裝修,當3月15日接到入駐通知時,大多措手不及。但是他們很快就融進了這股熱潮之中,200多家商戶在大廳內開始了裝修大比拚,大廳內頓時沸騰起來。
4月13日,距天交會開幕還有5天,天津市副市長張好生視察天交會建材家居館。當他走進大廳時,看到鋸末飛揚,聽見電鋸轟響的熱鬧場麵,不由得皺起眉頭,擔心地對李慶雲說:“你們可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能出事故!”李慶雲正好借著市長指示再緊一緊安全之弦:“好生市長最擔心的是咱們的施工現場,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分塊負責,說什麼也要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