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雲先行拜會了塘沽區政府負責人,開宗明義亮明態度:“環渤海”此番登陸塘沽寶地,絕非爭搶市場份額,而是為了盤活國企,解決職工的就業問題,解決一個局部的穩定問題。憑著經營“環渤海”市場的經驗,塘沽建材市場眼下的難是暫時的,形勢肯定會發生根本性逆轉,他對這個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
李慶雲敏銳的市場感覺在這次接管的決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構建“環渤海經濟圈”、打造“新濱海”口號一聲響似一聲,網兜似的渤海灣圈起的是一條黃金海岸,是一片希望的熱土,是一片創業的樂土。李慶雲深信,得先機者得未來,昔日漁村搖身一變成深圳,破舊浦東衝天而起換新顏,同樣的化蛹為蝶,不久的將來,這樣的景象也一定會出現在濱海新區。
李慶雲相信自己的判斷,也相信“環渤海”與濱海新區與生俱來的緣分。建設濱海新區,“環渤海”豈能袖手旁觀?進軍新濱海,再闖新天地,給“環渤海”一個名副其實的品牌,也不枉當初定名的一層巧合的深意。於是,“環渤海”第一家連鎖店塘沽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橫空崛起,成為一座醒目的標誌矗立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
他抽調了得力助手金潔、盧思齊及創業骨幹馬國進、夏清、劉俊生等11員大將組成塘沽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的核心層,舉行了開發濱海新區的授旗儀式以壯軍威。
李慶雲沒有再走老路子,而是在各種場合反複強調,塘沽“環渤海”絕不能是解放南路“環渤海”的複製粘貼,必須重建係統,高起步,快提升,咬定城市載體功能不放鬆。他說:“建材市場如果盲目‘圈地’,在單一物業出租的老業態下簡單累加,無異於資源浪費。”
很久以後,旁觀者才悟出,李慶雲把第一家連鎖店建在濱海新區,正是借這片最熱之土,邁出產業擴張和業態提升的戰略一步。
接管塘沽建材公司,是李慶雲對自己的第一次大考,輸出老品牌,導入新模式。思路方麵,把賣場屬性從滿足基本需求解放出來,向提高家居品位靠攏;模式方麵,一改“攤位招商式”傳統手法,克隆超市模式,統一管理、統一收銀、統一布局,淡化商戶概念,突出市場品牌,並以契約形式約束入駐商戶,達到經營客商“千人”,服務標準“一麵”的效果。
金潔、盧思齊等人投入了緊張有序的招商工作,依仗著“環渤海”品牌的影響力和團隊的戰鬥力,5月進駐,7月便開業了7000平方米的裝飾廳。
高處不勝寒,遠處獨寂寞。
發展初期的濱海新區,企業及建設需求遠遠大於家居裝飾需求。裝飾城投入運營一個月後,李慶雲與金潔一班人研究塘沽區位特點,他猛然意識到,自己醒得確實太早了。當時,濱海新區的戰略發展還是口號多於行動,市場周邊一片荒涼,開發區的區區幾萬人口尚未形成足夠的購買力,而且每到下午五點,壯觀的班車車隊便將成千上萬的上班族送回市區,家居消費一直低迷,市場隻能長時間處於饑渴狀態。
李慶雲有些著急,企業經營,不怕慢,就怕站,有些事情實實在在等不起,否則極有可能明早無限美好,但恰恰死在今晚。但他不能見於形色,而是不停地給同事們打氣,擁抱明天的資本是擁有今天,難咱們不怕,怕的是沒有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招法。他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大城市生成和繁榮的兩大硬件就是港口(碼頭)和展會,而塘沽無疑是前者強、後者弱,雖然距市區不過幾十公裏,但與市區的特點截然不同,完全複製“環渤海”模式肯定不行,必須麵對需求結構,決定市場的組織模式。無論如何,塘沽這個市場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他說:“塘沽市場拿什麼做由頭?要有一個‘點’!”他心目中的這個“點”,應該是一些另類的元素,他隱約感覺到突破口也許就在那個獨特的“文化味”上。
坐擁天津港的濱海新區,外籍貨輪頻頻靠岸,跨國企業辦事機構為了省卻路途勞頓,紛紛在此安營紮寨,大量外國人在此工作、生活,他們的文化愛好對本地居民有著極強的示範效應。李慶雲始終在琢磨到底拿什麼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究竟喜歡中國的什麼元素?忽然,報紙上一條關於拍賣會的消息提醒了他,官窯、古瓷,這些被全球收藏家追捧的稀世珍寶,是不是就是那個最興奮的“點”?在若幹個代表中國的標誌物中,最CHINA的無疑是陶瓷,最陶瓷的當然是景德鎮,對,就把景德鎮的工藝陶瓷引進塘沽市場。
為了這個苦苦求索、踏破鐵鞋無覓處的“點”,為了這個忽然開悟、得來須下真功夫的“點”,李慶雲四下景德鎮探幽訪古。
一下景德鎮,千年古鎮的藝術氣息濃烈地吸引著他,也陶醉著他。李慶雲請杭州建材市場總經理李炳泉牽線,拜訪了景德鎮市委黃副秘書長,真誠道出引陶入津的意願。黃副秘書長十分看重天津這個潛在的龐大市場,帶著李慶雲一路走遍江西省陶瓷藝術學院、景德鎮市陶瓷博物館和景德鎮陶瓷學院,還有張鬆貿、劉遠長、黃雲龍、魏曉陽、範敏琪等人的陶瓷作坊,參觀了景德鎮大小十幾家工藝和日用陶瓷廠。即便外行看熱鬧,李慶雲還是被那層次豐富、溢彩流光的釉色和“此景隻應天上有”的圖案激蕩得熱血沸騰,一抔黃土被演繹得如此出神入化,隻有陶瓷之國中國才有這般巧奪天工的能耐,沒有思想準備的李慶雲被陶瓷藝術吸引了,衝動了,傾囊收購了4件藝術家的作品。
二下景德鎮,李慶雲不帶任何任務,但他是有備而來,仿佛一位純為休閑的“驢友”,他流連在學院和生產廠的展室裏,仔細地探究陶瓷藝術,徜徉在景德鎮的大店小鋪之間,看那滿街琳琅,看那滿城陶意,看那滿眼繁華。在那種獨特的藝術氣息熏染下,隨便哪位市民都能說上幾段關於陶瓷的掌故傳說。李慶雲在潛心淘寶的同時不斷地思考一個概念:純粹的藝術品能使人著迷,令人入靜,他再一次傾囊而出,滿載回津,更加篤定了塘沽市場一定要走文化之路的信念。
三下景德鎮,李慶雲帶去了塘沽市場的主要班子成員和有意經營的環渤海骨幹客商,先看後談再訂。兵馬未動,理念先行,他要讓班子成員集體補上陶瓷課,他要讓班子成員人人成為發燒友。強人者先自強,自己還是門外漢,怎麼說服別人?愛陶者品味陶,愛陶者推廣陶,被李慶雲確定為引瓷進津的大前提。
四下景德鎮,李慶雲身後是一支浩浩蕩蕩的采購大軍。大部分市場商戶隨行前往,與景德鎮陶瓷協會合作引瓷進津,在天津創辦“景德鎮陶瓷藝術館”。
2001年10月,塘沽建材市場二期開業,一座3000平方米的陶瓷藝術館巍然出世,精美絕倫的陶瓷藝術品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將天津本地和國內知名的陶瓷藝術名家吸至身邊。名瓷、名家、名店,這樣的邏輯排列令李慶雲的團隊靈感頓發,既然是填補天津空白的開山之作,就要極致化運作,不留死角,不留縫隙,設立陶吧、真人泥塑行為表演、陶藝製作表演、陶藝DIY、陶瓷文化展、陶藝珍品展、陶瓷藝術筆會……連珠炮般的點子接連迸發,陶瓷愛好者們不辭辛苦蜂擁而至,“塘沽景德鎮陶瓷館”,成為一場風花雪月的文化盛宴。
與這個紅十月一同出盡風頭的,還有正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建材展銷會。開幕式剛一結束,精明的李慶雲就把參會資源(各級領導、專家和品牌企業負責人)進行“二次開發”。他向全體參展領導、專家、客商發出邀請——環渤海塘沽建材市場陶瓷藝術館作為展銷會分會場要舉行開幕式,請領導、專家為開幕式剪彩並參加筆會活動。
李慶雲的號召力從來都是直觀的、量化的,一聲“您請”之後,40多輛大客車浩浩蕩蕩開進塘沽。官員、學者互相打趣,我們都被慶雲“綁架”了!說這話時,人人一臉輕鬆。雖然尚未見識陶藝館真容,但憑著對李慶雲出手不凡的一貫印象,他們斷定會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