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積極推動全國大型單體建材市場的聯盟發展,使全國連鎖發展的“大聯盟”與建材超市、招商製連鎖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國內建材市場中拉開了聯盟帷幕。

二、讓每個人演好自己的角色

天津商業大學教授楊雁征認為在“環渤海”的三大理論突破中,人才選拔與任用是最為搶眼的一個亮點。

這便是“環渤海”關於人才的獨特的“風車理論”:員工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操守,這是“環渤海”人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猶如風車的軸心,有了軸心才能帶動風車轉動;而才能學識、溝通能力、團隊意識、創新能力這四個輔助要素組成四片風葉,在軸心的促動下順時針轉動,從而產生強大的動力,帶領整個企業向前發展。

“環渤海”評判人才時,從來都是市場作“考官”,崗位作“考場”。不管學曆高低,無論年齡大小,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崗位實戰水平,也就是是否善於樹立新目標和解決新問題。企業可以包容失敗,但決不容忍無所作為。“環渤海”是由老國企脫胎換骨而來的股份製企業,企業改製後,全員競聘上崗,人無貴賤,隻要在崗位上有所創造、有所業績就是人才。像老職工魏惠雲、畢鳳平,雖然僅有初中學曆,憑他們的能力在市場物業部擔任經理和維修主管,在創業期經曆了六期市場改擴建工程。1997年的A廳主體建設,他們苦學苦幹,克服重重困難,一個多月內完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裝修任務;1998年二期工程的B、C廳建設,他們又挑起了主體鋼結構框架的製造任務。從主體鋼結構焊接、吊裝到5000平方米的內外裝修,都由這些自學成才的老職工一手包辦而成。在市場硬件建設上,他們不僅搶出工期,而且省下費用,六期改擴建工程總計為市場節約建設資金1300多萬元,憑著這響當當的業績,兩人先後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

“環渤海”給員工搭建了舞台,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奉獻、進取和忠誠詮釋了人才的時代內涵。很多在重要崗位挑大梁的“小字輩”,也是從這樣的舞台上脫穎而出的。大學畢業生孫瑜說,讓我們挑這麼重的擔子,壓力特別大,可是,領導特別放手,不但員工考核、培訓讓我們負責,像薪資製度改革這樣的大事也讓我們出方案,我們就把自己的想法融入方案中,交總經理辦公會論證,當方案通過實施時,我們也感覺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一大塊,很有成就感。過去是壓力驅使,現在是使命感、責任感驅使自加壓力。“環渤海”的用人考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考核,而是由員工和老總充當聽眾坐在台下聽被考者述職,考題都是企業或崗位麵臨的具體問題,要求是不但要講思路還要講操作路徑和預期效果,台上台下互動,有爭論,有答疑。隻要大家認可,就等於考核通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發展和上升機會,一旦操作到位,立即與晉級、提職掛鉤,這樣的考核已經形成長效機製,年輕人有了經常表現自我的機會和舞台。

“環渤海”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高標準鍛煉人,不拘一格用人,每提高一級台階,年輕人就能看到更多的風景,對於他們而言,壓力的確大,但天地同樣大。

李慶雲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機遇來自挑戰”,年輕人們則把愛上“環渤海”的理由凝練為“能把個人價值體現出來,把個人潛能釋放出來,在這個環境裏能成長、能成才。”每遇新員工加盟“環渤海”,除去上崗培訓外,還要不定期舉辦“集團總裁與新員工見麵會”。麵對一幫稚氣未消的年輕人,李慶雲語重心長地用他的親身經曆詮釋著為人、做事、處世之道,這不僅成為“環渤海”人才觀裏的獨特一景,也是“環渤海”曆久彌新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

李慶雲這樣解讀“環渤海”的人才觀:不論年齡大小,學曆高低,隻要勇於創新,想幹事、肯幹事、能成事就是人才。人才沒有嚴格界定,但創新能力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創新是企業活力的源泉,沒有人的創新能力,企業的創新就無法實現。“環渤海”不是高科技企業,團隊組合需要多元化,就像一台戲,有名角,也得有“龍套”,“龍套”演不好,也不是一台好戲。要讓每個人都演好戲,要搭好舞台,健全機製,重在培訓。企業要注重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機會、人人享受尊重的氛圍。

企業家要善於創造崗位,要把共同的願景傳遞給職工。李慶雲總是提醒他的領導層,要創造一個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的共同平台,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唯學曆、不唯職稱、不唯資曆、不唯身分。無疑,這種科學的人才觀是人才理論的有益延伸和重要升華。“環渤海”的人才觀成為每個人成長、成才的廣闊天地,這支團隊也因為有了如此的底蘊、積澱、銳氣和活力而在業界成功上演著一台又一台吸引“眼球”的精彩大戲。

李慶雲格外鍾愛列寧經常引用的一句諺語:鷹有時比雞飛得還低,但雞永遠也飛不了鷹那麼高。他說,領導幹部在用人選才上必須有這樣的胸懷和境界,經過精心調教再放手使用的鷹,會飛得比任何時候都要高。

李慶雲的得力助手,現任環渤海金岸集團黨委書記的金潔,1996年,在李慶雲剛剛接手河西公司時,他被建材集團總公司提拔到天津市石棉廠任一把手,當時,他內心糾結,覺得自己在環渤海市場的初建時期離開這個陣地特別對不住李總,心裏一酸竟熱淚盈眶。李慶雲馬上打趣道:“這是幹嘛,又不是開追悼會,哭什麼?你到石棉廠幹好了,走得就叫一個值!”但事與願違,石棉廠的複雜狀況讓金潔措手不及,無法適應那裏複雜惡劣的工作環境,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他身體不支,病下陣來,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又是李慶雲力排眾議,接收他重回“環渤海”並且繼續大膽任用。

原任濱海新區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總經理的劉俊生,本來是油氈廠一把手,因為經營方麵出了問題被免職轉而從2000年投奔“環渤海”,李慶雲接納了他,他隻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俊生,從頭做起吧!”就是這樣一句信任、鼓勵兼而有之的話給了劉俊生浴火重生的力量,從2004年到2010年,他一直都是環渤海建材濱海店的掌門人。

上級領導聽到風聲,認為李慶雲的用人觀出現了偏差,批評他說:“集團已經對這人作了處理,你這會兒聘過來重用,這合適嗎?”李慶雲卻借機闡明自己的觀點:“我覺得沒什麼不合適的。我們培養了他們十幾年,犯了點兒錯,跌了跤就棄用太可惜了。他們隻要願意重新站起來幹工作就還是財富,而且是更可貴的財富,連老話都承認‘浪子回頭金不換’,咱們就不能給他們機會?”這席話終於讓領導默認了李慶雲的做法。

李慶雲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處處體現著他的獨到思維。對待曾經跌過跤的人才,他看到的更多的是“挫折換來的經驗財富”以及“為挫折付出的成本”,這些“浪子”由於經曆過別人未曾經過的困境、磨難和教訓,今後克服困難的意誌力、麵對誘惑的克製力、重壓之下的承受力會更強更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更多更巧,這就是難得的能力和財富啊。“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用他?隻要他還想往前走,認真總結教訓,我們就要大膽用他,相信他能夠以前車為鑒,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拘一格降人才,所有的領導都會在闡述觀點時引用這句詩句,但真正像李慶雲這樣敢於力排眾議、善於落到實處的領導鳳毛麟角,“環渤海”的高管和分公司經理中都有這樣的人才,這些人才所發揮的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是對李慶雲用人觀的最好回報。

2001年,李慶雲聽說建材集團資產運作部部長王寶瑜,工會副主席楊玉清因集團改革,在55歲這條線上被“一刀切”內退回家,他馬上請兩位到“環渤海”來,兩人如遇知音,激動得立即答應邀請。在全體職工大會上,李慶雲將兩位高參介紹給大家:“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兩位專家,一位是經濟管理專家王寶瑜處長,一位是群工管理專家楊玉清主席,他們的加盟肯定能加速‘環渤海’的發展,大家鼓掌歡迎!”台下響起一片掌聲,見到這久違的熱烈場景,兩人難抑激動,淚水模糊了雙眼。從此,王寶瑜作為李慶雲的高級助理、董事會秘書,每次的改革改製方案,每一階段的管理辦法,每年的工作總結和工作安排都出自他的手筆。楊玉清作為黨委辦公室負責人和工會幹事,每一批發展的新黨員、每一次慈善活動、每一年的春節聯歡會上都少不了他的忙碌身影。

每一個“環渤海”的故事,都與每一個“環渤海”人的故事緊緊連在一起。是的,每一個“環渤海”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難忘的故事。

“是誰為我搭建了這個人生舞台?是李慶雲……”,高級工程師竇學強幾近哽咽地說。

如果不是1994年那次在衛生間的偶遇,竇學強的人生軌跡可能不會有什麼大的起伏,他會像這座城市裏成千上萬的退休老人一樣,含飴弄孫,提籠架鳥,過著平淡的日子,年複一年。

這位玻璃製造專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見證了新中國成長的蹣跚步履,將全部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新中國的建材事業。新中國初期,本科生不啻於稀世珍寶。對於科技人員而言,57歲,正是人生閱曆與專業經驗攀至頂點的黃金時期,但這樣一位高級工程師卻要退居二線。可是,大半輩子的工作慣性未能及時終止他上班的腳步,那個陰雨連綿的早晨,他下意識地再一次踏上上班之路,按時出現在天津市建材局他原來的辦公室裏。

眼前是他熟悉的同事麵孔,而自己的辦公桌卻已被移作他用。恍然若夢間,他才發現,人生的位置已經不可逆轉地發生改變,同事們尷尬地看著他,他不太自然地嘟囔著,哦,忘了我該回家了。

為了掩飾這種失落,他懵懵懂懂地轉進了衛生間,他哪裏想到,這一避,竟讓他的後半生有了驚天逆轉。

在衛生間裏,竇學強巧遇李慶雲,李慶雲例行公事般打招呼:“竇工呀,最近忙嗎?”“退了,整天沒事幹,不知怎麼就又走到這裏來了,唉……”

李慶雲一愣:“退了?來我這裏幹吧。”

李慶雲心裏最明白那個時代的高級工程師的分量。那時,李慶雲調回建材局不久,正在籌辦展會,忙得不亦樂乎。他了解竇工,一位難得的踏實篤誠的工程技術人才,55歲,正是聰明才智大放異彩的絢爛時節,求才若渴的他想,自己要幹的事業必定有竇工的用武之地。

竇學強一時僵在那裏。在衛生間這樣一個非正式場合,在這樣一個陰鬱的上午,李慶雲的邀請給他打開了一扇天窗。他聽清了李慶雲著重強調的意思:剛開始創業,待遇不會很高。如夢初醒的竇學強忙說,不給工資也行。性情中人的李慶雲感動地說:“您明天上午就來吧!”

當時,李慶雲正帶領一班人熱火朝天地籌辦展會,他讓竇工負責展會的所有海報發布、文字資料整理、參展商信息收集以及從技術角度傳播建材知識。竇工一絲不苟,逐字逐段,處處體現著工程技術人員的規範與嚴謹,“這麼多年,‘環渤海’辦展會的資料保存得這麼完整齊全,不能不說是竇工的心血。”時隔多年以後,李慶雲總會這樣感慨一番。

展會爆棚,市場紅火,生如夏花般的建材業中的建築材料質量問題開始漸被重視,研究大半輩子建材製造技術的竇工此時顯出了他無以倫比的專業優勢。一天,天津市廣播電台“城市之光”欄目來到“環渤海”采訪李慶雲,請他走進直播間講解建材的質量常識。李慶雲正忙於新市場啟動,一時分身無術,他忽然大腿一拍:“嗨,竇工,你去講,沒有誰再比你合適了!”

從這天起,竇工的身份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從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幹部變成了津門廣播裏有聲、報紙上有名、熒屏上有影的知名人物。他先是在電台裏每次講座半小時普及家裝建材常識,每次講座前,李慶雲都與他一起研究講稿,考慮到聽眾的知識結構,修改了一些過於專業的術語,盡量用通俗直白的語言講清專業原理。一時間,竇學強聲名鵲起,天津人都知道了這位講解家居建材常識的竇工。接著,天津電視台又來邀請他出鏡電視節目,《百姓家居》節目開辟了“家裝顧問”專欄。隨著綠色、環保等理念的深入人心,竇工更加忙碌起來,他的知識積澱被前所未有地挖掘發揮,天津大學也慕名而來邀請他去講授綠色環保課程……

有一天,李慶雲找他談心,問他工作上還有沒有什麼需要協調的問題或者新的心願?竇工略帶靦腆地說了四個字:“我要入黨”。

這個回答令李慶雲頗感意外。他不知道竇工還是“黨外人士”,但他馬上讀懂了竇工的心聲,身在黨外是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普遍問題,而加入黨內正是他們迫切的共同心願。李慶雲又一次被感動了,感動於一位老知識分子如此執著的人生信仰。

“入黨,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竇工的解釋既莊嚴又堅定。

李慶雲決心幫助竇工實現這個心願。可是入黨申請書遞交上級黨組織後,得到的答複卻是“竇學強屬於退休人員,發展退休人員入黨咱們尚無先例”。前去對接的黨支部書記遭拒絕後,李慶雲感到費解,他抄起電話,大聲質問對方:“難道黨的大門還有年齡限製嗎?”

像“環渤海”的每個項目一樣,竇工的入黨問題也成為李慶雲牽掛的一件大事。2001年,楊玉清加盟“環渤海”後,李慶雲交給楊主席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解決竇工的入黨問題,了卻他的心願。”終於有一天,竇工與和他兒女一般大的年輕人們一起站在了黨旗下,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那一刻,這位執著的中國共產黨的追隨者淚眼朦朧,那一年,他65歲,也是從那一天起,鮮紅的黨徽一直佩戴在竇工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