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李慶雲將方案內容透露給聯盟中的幾家相知多年的各省建材龍頭市場,幾位負責人齊聲叫好:“李總,沒說的,您搖旗,大夥兒一起呐喊,隻要為了市場好,行業好,做什麼我們都願意。”
三、誠信宣言
李慶雲下定決心做行業自律的先行者。他聯合了12個省市的建材大市場,公開向社會承諾,做誠信市場,同時發布聯合打假公約,將先行負責製一下子擴展到了12個省市。《自律公約》簡明扼要,一共六條:
一、堅決擁護國務院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各項舉措,從自身做起,不售假、不製假,對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堅決抵製,聯合國家行政執法部門給予堅決的清理,堅決打擊,淨化市場環境。
二、發揮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作用,完善市場的防假、打假機製和消費者投訴與權益保護機製,嚴把入市經營者和上市商品的資質,推行市場自製準入製。
三、擔起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對在本市場售出的假冒偽劣商品實行市場先行負責製。
四、麵對建材市場目前存在的弊端,解剖自己,堵塞漏洞,改造和提升市場業態和經營模式,積極推進品牌經營、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業態的模式。
五、發揮重點市場在當地的骨幹作用,大力普及和宣傳建材消費知識,提高消費者識假、防假、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和意識,實施知識消費工程,並虛心接受消費者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六、建立大市場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情況的通報製度,交流打假、防假的經驗,有效防治假冒偽劣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這六條《自律公約》便是被媒體極力推崇的著名的《天津宣言》,這是全國建材行業大市場創建以來的第一個自律公約。參訂市場的老總們舉杯相慶,第一次為自戴緊箍咒而開懷暢飲。《自律公約》的誕生,遠比它一時的轟動效應還要深遠,因為它是一個嚴格約束自己的圖騰。
10月18日,全國建材會開幕式後的當天下午,在天津體育賓館新聞廳召開了全國12省市“整頓市場自律公約”的簽字儀式暨新聞發布會,新聞記者和品牌客商雲集發布會現場,除了12省市大市場總裁以外,國家經貿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建材市場協會負責人悉數出席發布儀式。
發布儀式後,李慶雲自然又是媒體競相追訪的對象。他的精彩回答成了媒體報道中最為出彩的關鍵詞。
有記者問:“李總,你們這個‘自律公約’的實質是什麼?”
“自己打自己,自己否定自己,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這種做法與中央整頓市場有什麼區別?”
“內容沒什麼區別,但這是個態度問題,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與其讓上級整頓自己,不如自己自覺自律地整頓自己,關鍵是‘自律公約’要建立誠信的長效機製,防止一陣風。”
“自律公約用什麼來保障?”
“用‘市場先行負責製’來保障,消費購物出現問題後,市場先負責承擔,再找商戶徹底解決問題,用收取商戶質量保證金的辦法來約束商戶。”
“自律公約為什麼全國12省市聯合搞?”
“我們大市場聯盟單位都有這種自覺性,這樣搞的好處是在一個市場出現的假冒偽劣商品,可以在全國12省市聯合治理,使假冒偽劣無處藏身,成為全國的過街老鼠。”
四、落實完善
《自律公約》將大市場的誠懇態度昭示天下,接下來便是如何跟上實實在在的招法。如果缺乏行業標準,僅靠公約上的文字遠遠不能約束各類失範、失控行為。
每座城市都是如此,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樓烘烤得家裝熱度一路飆升,石材需求量呈幾何級增長,良莠不齊的產品美化居室的同時也帶來公共健康安全問題,欠佳的產品加上無知的運用,潛伏下了一個個環保隱患:甲醛超標,苯超標,氡放射……這些觸目驚心的陌生字眼兒接連撞進公眾眼簾,偽劣建材就是“隱形殺手”,不當使用與“慢性自殺”無異,被懷疑與家裝有關的奪命案例時常見諸報端,一時間,臥室仿佛“毒氣室”,裝修是心願,“毒氣”是心病,攪得市民惶惶不安,建材消費烏雲密布。
突然,“科學家裝”四個字靈光乍現般地蹦到了李慶雲的頭腦裏。他意識到,科學的前提是標準,標準的作用在普及。
1993年,國家建材局發布《天然石材產品放射防護分類控製標準》,對天然石材根據放射性水平高低進行分類,共有A、B、C三類產品,A類產品可在任何場合使用,B類產品可用在除居室內飾麵以外的一切建築物的內外飾麵和工業設施,C類產品隻可作為建築物外飾麵。但消費者對這種專業性極強的信息知之甚少,加上經營者的無知甚至是無德隱瞞,使得不當石材大量進入居室,形成了巨大的健康隱患。石材無錯人有錯,這種錯誤的結果便是傷害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損害了“花錢買病”的無辜消費者。
李慶雲形象地說,石材產品有放射性物質這個問題要科學看待,“天津人愛吃餜子,餜子裏不放明礬不脆,但用量要在安全範圍內。明礬吃多了會中毒,可我們吃了一輩子餜子,誰見過吃餜子毒死人的?國家製定行業和產品標準,就相當於給餜子裏定出明礬的用量,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地監督標準、普及標準。裝修出問題可不都是產品質量問題,不能全盤否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材料的科學使用上出了偏差,這與假冒偽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思慮再三,李慶雲將目光鎖定在千家萬戶裝修時必用的石材和大芯板上,他要自加壓力,給從這裏售出的每一塊石材貼上一張可以追溯源頭的“身份證”。他想出的這個辦法不但比說明書更為直觀,督查起來也極其簡便,在石材的“身份證”上用大字標明該類石材適合在何種場所鋪裝,用小字寫清該類石材的產地、屬性和使用要素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再也不會發生因材致病的家庭悲劇。這張“身份證”可不是一貼了之,市場內外一片高調宣傳的熱烈氣氛,市場內部的醒目位置上都貼有不準銷售不帶“身份證”石材的標語,安排專人巡查的同時還懇請消費者監督。複雜問題簡單化是李慶雲多年練就的“獨門絕技”,這張“身份證”一下子引爆了新聞界的興奮點,行業內“石”破天驚,行業外不再“談石色變”。《石材有了身份證》,一則鮮活而準確的新聞標題讓李慶雲又創下一個全國“率先”。
他的另一大突破是將大芯板推上了市場品牌推薦榜。
那時的家裝風潮,成也大芯板,敗也大芯板。大芯板是家裝材料的主力軍,用量極大,吊頂,隔斷乃至自製櫥櫃裏到處都用大芯板做基材,然後在上麵覆蓋其它麵板。雖然大芯板被藏在下麵,但它們必須用粘合膠與牆體或其它麵板相連,不環保粘合膠散發的有毒氣體造成居室汙染早成業界定論,但是,消費者對專業化的環保數值猶如霧裏看花,根本無從辨別其中的優劣。李慶雲公允地說,這本來就不是消費者應該幹的事,誰也不是全才,買什麼東西還要帶上一對火眼金睛去?讓消費者放心消費是市場的職責,我們要在第一道關口處就設置準入門檻,追查出身,與廠家直接對話,做一個“環渤海推薦品牌榜”,替消費者挑選大芯板,隻有環保達標才有資格上這個榜,讓消費者心明眼亮。
很快市場便與入駐商戶簽訂了聯合打假公約,其中有一條雙方約定:銷售假貨和偽劣貨,或一年內消費投訴達到3次,市場終止其“入場交易許可合同”,為了這個承諾,“環渤海”每年先行賠付款都超過30萬元,每年都有商戶因為誠信問題被市場淘汰。這些突破,道理並不複雜,很樸素也很實用,操作手段也不是“高科技”,之所以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是因為其間折射著行業生存與監管的怪現狀。
就像屢禁不止的虛假廣告,前有監管、審查部門定調,後有刊播媒體把關,可仍然堂而皇之地在各類媒體上廣而告之,嚴重誤導著消費者的判斷和選擇,當消費者被血淋淋的慘況激怒,因維權無門而紛紛采取過激行動,甚至付出生命代價後,各路專家才又帶著縝密的論證粉墨登場,演繹著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戲”。公眾們不禁發問——當初那些監管部門為什麼會一路失靈?就是因各種各樣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讓很多簡單的小事最終演變為積重難返的“頑疾”。
正因為頑症難醫,“大芯板貼上放心標簽”才又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再一次引來感慨和好評。戰場上的每次攻城拔寨後,真正的占領需要步兵真刀真槍地進入。李慶雲就是這樣的步兵,他的戰法就是靈活應對,一槍消除一個後患,不像以往大轟大嗡的“治理”狂潮,因內生能量不足,雖有破竹之勢,卻無絕殺之實。一陣風過後“太陽照常升起”,陣地沒有堅守,魚龍依舊混雜。
用最樸素的道理解決深奧,用最簡單的公式推演答案是很多成功者的共同亮點,李慶雲也不例外。人人痛恨假冒偽劣,誰也沒有細想它為什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市場又為什麼接受它?假冒偽劣浪跡江湖的絕技是什麼?李慶雲采取的辦法是曝光、斷養和讓消費者有能力甄別,一張“身份證”使假冒偽劣產品登時現了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