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堤:為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南宋以來,蘇堤春曉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堤長28公裏,沿堤栽花植柳,風情萬種。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橋名自南而北依次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
舊時西湖南北兩岸村莊,南山百姓大都以砍柴為生,村中小夥子特別多;北山百姓大都以紡紗織布為業,大姑娘多。多年來,兩邊雖然有船可通,但環湖步行,要走三十多裏路,十分不便。
蘇東坡到任之後,立即貼出告示,限令湖上每個葑田之主在三個月之內將“作物”割淨,並派一小隊廂軍去湖上試拆葑田。廂軍隊長接到命令,前來請示:“太守此舉何日開始?”
“越早越好。”
“葑泥往何處堆放?”
“三天後聽蘇主簿吩咐。”
蘇東坡心中本有兩個方案:一是主簿蘇堅提議,葑田開拆後,就近向四岸堆放,節省人工;另一個是在湖上堆個小島,倒也別有風味。想來想去,各有利弊,因而尚未決策。
這天,蘇東坡和蘇堅乘馬環湖踏勘,商量如何處理田泥。行至大佛頭,想到對岸淨慈寺看看。他們將馬寄放在湖邊寺中,走到渡口,蘇東坡對著湖中喊了三聲:“船家!船家!船家!”
奇怪的是,大喊之後,不像往常那樣有小渡船出來,相反,聽到一陣漁歌:
“北山女,南山男,隔岸相望訴情難。天上鵲橋何時落,環湖要走三十三!”
蘇東坡一聽,心想,這不是向我獻策嗎?蘇堅說:“太守,這是一首民歌。如果用湖上的葑田之泥在湖的南北之間堆起一條長堤,豈不既可堆放田泥,又可減少南北兩岸百姓往來之不便嗎?”這時,從湖裏飛出一條小船,船上的一個小青年朝蘇東坡打躬說:“小人在此恭候多時,願聽太守吩咐!”蘇東坡又喜又奇,問:“何以知道我要來湖邊?”那青年說:“太守可聽到漁歌?”蘇東坡笑笑。
這時,湖上小船又飛起一陣歌聲:“北山女,南山男,年歲大過二十三。兩情相慕終難訴,牛郎織女把堤盼。”
蘇東坡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也使我蘇某開竅了。”
就這樣,蘇東坡發動了兩千餘民工,拆除湖裏的塊塊葑田,將田泥運向南北岸之間,分段築堤。一轉眼幾個月過去了,到了這年八月,湖上的葑田已全部拆除,田泥已經用完,可是還有一段堤沒有連接。蘇東坡本來想造橋,但是銀錢又不足,隻好暫時停下。後來,還是兩岸青年男女想出了辦法,南岸的打柴青年捐了六塊大木板,做成六頂吊橋。多數時間,吊橋吊起,讓裏湖、外湖的船隻通過堤孔。每當早市、午後和傍晚,吊橋就放下來讓兩岸的行人通行,免卻渡船的麻煩。每天晚飯後,兩岸男女相會,那番“鵲橋相會”的光景,被百姓讚為湖上奇景。
徐清祥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