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爹聽兒子說這姑娘這麼好,問她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裏。姑娘說:“我家住南海漁村,叫漁姑,跟著姨娘來到天竺敬香,失散了沒處找。”父子倆就留她住在家裏。老爹爹吃了鮮魚湯,十分病去了七分,沒幾天,全好了。他看姑娘心地善良,手勤腳快,更加歡喜。日久天長,苦哥和漁姑生活在一起,情投意合。老爹爹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就請鄰居做媒,給他倆成了親,一家三口歡歡喜喜地過著日子。

這以後,小夫妻倆雙雙駕著小船一起去湖裏捕魚。苦哥在後麵劃槳,漁姑在船頭撒網。說也奇怪,不論是暑日夏天,還是嚴冬臘月,打的魚總是比別的人多。魚打多了,老爹挑了魚簍子上街去賣,換回了鹽米粗布,家裏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

誰知好景不長。第二年桃花吐蕊的時節,這一天,天氣晴和,小夫妻倆和漁戶們一起下湖去打魚。船到湖心,突然間,天上傳來隆隆的雷聲。霎時間濃雲密布,罩得大地陰沉沉的,湖麵上浪濤洶湧,漁船兒被掀得上下顛簸。苦哥緊握船槳,使勁地穩住漁船,看看漁姑,隻見她已經跌倒在船頭。這時候,聽得天空中有人大叫:“魚龍!魚龍!還不回頭?”一聲震天的霹靂,烏雲中伸下一隻黃燦燦的龍爪來,抓起漁姑,拋入了湖心。苦哥急忙跳下湖去救她,卻不見了漁姑。隻見湖麵上一條赤鱗紅鰭的大鯉魚對他一望三回頭,依依不舍地隨浪朝東而去。不一會兒,雲散了,浪也平了,晴朗朗的天照得湖麵綠水蕩漾,鏡子一般平靜,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苦哥失去了漁姑,難過得不得了。為了生活,他還是天天去湖裏捕魚,可就是打不上魚來,常常是提著網出去,空著手回來。生活苦,熬得過,心裏苦,受不了。要是漁姑還在多麼好啊,苦哥更想念漁姑了。他常常一個人坐在湖邊,望著碧波粼粼的湖麵,輕輕地叫喚:“漁姑,漁姑!你在哪裏?漁姑,漁姑!你快回來!”

有一天,苦哥正在湖邊呼喚著漁姑,忽見湖麵上漂來一張翠綠的荷葉,荷葉上跳著兩條小小的紅鯉魚,一直漂到他麵前,耳朵裏聽見漁姑的歌聲:“漁姑南海不能回,不忘人間西湖美。一對兒女送回來,永留花港傳後代。”

苦哥聽了,伸手捧起這一對可愛的紅鯉魚,一陣心酸,兩行熱淚撲簌簌流了下來。以後,苦哥就在花港裏精心飼養這一對紅鯉魚,一直到死。這兩條紅鯉魚,在花港裏喝著山泉水,吞著百花瓣,年深月久,子孫繁衍,一代又一代,成了五色繽紛的金魚。到花港來看魚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把這地方稱為“花港觀魚”,成了“西湖十景”之一。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特地在這裏立了個碑,碑上題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宋光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