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亭:龍井寺前有條迂回曲折的小溪,名叫“虎溪”,溪上那小小的石拱橋喚作“虎溪橋”,橋上有座古老的石亭,就是過溪亭,也稱“二老亭”,裏麵有一段蘇東坡與高僧辯才的故事。
西湖西麵崇山峻嶺中有座龍井寺,寺前有條迂回曲折的小溪,名叫“虎溪”,溪上有座小小的石拱橋,名叫“虎溪橋”,橋上有座古老的石亭,名叫“二老亭”。
虎溪橋上的石亭為啥叫“二老亭”呢?相傳北宋時寺中有位高僧辯才禪師,自上天竺歸隱龍井寺後,曾立下一條清規:殿上閑話,最多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辯才還在寺後建了一座草庵,取名“遠心庵”,常常獨自在庵中靜心參禪。附近茶農見了他,都呼他為“遠公”。
蘇東坡第一次到杭州來當通判,就十分敬仰辯才的道法學問,慕名到上天竺寺拜訪這位高僧。倆人一見如故,秉燭夜談,十分投緣。
轉眼過了十五年,蘇東坡再次來杭州當太守。一天,他聽說辨才已歸隱龍井寺,就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手扶藤杖,前去會老友。
他來到龍井寺前,正想叩門,隻見一位白頭老僧肩上扛著根禪杖,上掛一個酒葫蘆,一甩一甩地從龍井村而來。蘇東坡見他身影好像辯才,就在山門前停了下來。辨才雖已年老體衰,一雙慧眼仍炯炯有神,也早認出蘇東坡了。二人相見,手拉著手,情不自禁哈哈大笑:
“辯才長老,十五年不見,你老了啊!”
“唉,歲月不饒人。太守二次來杭,也兩鬢添霜了啊!”
這時,蘇東坡見辯才身背酒葫蘆,好不奇怪:
“長老,你身背酒葫蘆,難道出家人也開戒了?”
“哈哈,我知道太守不忘故交,一定會來,特地去沽了美酒招待佳賓啊!”
辯才把蘇東坡引進寺裏,立即泡茶燙酒。辯才說:“山寺無佳肴招待太守,隻有飲茶和食筍!”
蘇東坡哈哈一笑,吟道:“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
二人越談越投機,蘇東坡開懷暢飲,已微有醉意,辯才又邀請蘇東坡同登風篁嶺。蘇東坡登上風篁嶺翠峰閣,隻見四麵修竹,翠色迷人,遠處西湖,平靜如鏡,不禁讚道:“此處不愧為湖山第一佳處,遠公好有福氣啊!”
當天晚上,蘇東坡留宿龍井寺中。
第二天清早,蘇東坡要告辭了。辯才又親自相送,一邊走著,一邊談著,不知不覺已送過了虎溪橋。這時,山上牧童、茶農都哈哈大笑,齊聲喊道:“遠公,送客已過虎溪了!”
辯才聞聲,抬頭看看,身子已在風篁嶺下,早過了虎溪橋,不禁哈哈一笑,說:“杜子美有雲‘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啊!好,太守慢走,恕不遠送。”
蘇東坡手拿竹笠,向辯才笑道:“長老破律啦!請留步。”
二人在一片笑聲中依依惜別。後來,辯才便在虎溪橋上建了一座石亭,取名“二老亭”,以紀念這段千古佳話。蘇東坡回到府衙,也揮筆寫了一首五言詩,專門記敘此事:“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過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
莫 高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