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十八澗:位於西湖西麵群山之中的雞冠隴下。流泉淙淙,煙水朦朧。清代學者俞樾詩聯雲:“重重疊疊山,曲曲彎彎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寫盡了九溪的旖旎風光。
從前,楊梅嶺上有一戶人家,夫妻倆年紀六十出頭了,隻有一個兒子,才十二歲。兒子從小就很乖巧,七八歲時就能幫爹娘做生活了。爹娘喜歡他,給他起個名字叫喜兒,把他送到村中的私塾裏去念書。
有一天,喜兒放學回家,一腳跨進門,就聽見媽媽叫道:
“喜兒呀,水缸空啦,給我去拎桶水來。”喜兒應了一聲,拿起水桶來到溪邊。看見有兩條泥鰍在溪裏遊來遊去,搶一顆珠子,他覺得很有趣,便把泥鰍趕開,將那顆珠子撈了起來。
喜兒拎著一桶水,捏著一顆珠子,高高興興地往家裏走。別的伢兒見他拾到個好玩的東西,都搶著要看。喜兒忙把珠子含在嘴裏,不料卻咕嘟一下吞進肚皮裏去了。
喜兒回到家裏,媽媽還沒有燒好午飯。他就解開書包,拿出筆墨紙硯,伏在桌子上描紅字。
過了一會兒,媽媽從灶間端出飯菜,嚇了一跳。她看見兒子麵孔漲得發紫,眼睛像銅鈴般凸了出來,頭上生出兩隻角,嘴巴咧到耳朵邊上,喉嚨裏呼隆呼隆地像打雷一般響,身子也越變越長了。原來喜兒吞進肚皮裏去的是一顆龍珠,他變成龍啦。
龍要有水才能飛騰呀!喜兒把頭伏到硯瓦裏,舔去一窪墨水,馬上變成一條渾身墨黑墨黑的烏龍,嘩啦啦一聲響,衝出房屋,騰
空飛起來。烏龍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身子也越變越粗,越變越長。龍頭鑽進烏雲裏,垂掛下來的尾巴還搭在楊梅嶺上。霎時烏雲遮住了太陽,狂風呼嘯,雷聲隆隆,暴雨嘩嘩地下,烏龍一直朝東方飛去。
爹娘見兒子飛走了,冒著狂風大雨奔出屋來,一麵追趕,一麵大聲喊道:“喜兒呀,回來喲!喜兒呀,回來喲!”
烏龍聽見爹娘喊他,就一叫一停一回頭。爹喊了九聲,娘叫了九聲,烏龍總共停了十八停,回了十八次頭。隨後,順錢塘江遊到大海裏去了。
烏龍尾巴九個瓣,在楊梅嶺上拖過時,拖出了九道溪;烏龍一路回了十八次頭,他回頭的地方積起十八個水灘。那地方後來就叫“九溪十八灘”,也叫“九溪十八澗”。
餘小穀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