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位於西湖東南麵,是杭州唯一的城中之山 ,極富市井氣息。由寶月、紫陽、七寶、雲居等小山組成,山高均不超過百米。春秋時為吳之邊界,故名“吳山”,杭人多呼之為“城隍山”。山巔江湖彙觀亭前楹聯曰:“八百裏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道盡其妙。

城隍山

明朝永樂年間,杭州城裏出了個惡棍,這人是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的兒子。他仗著父親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時常帶著一班惡奴,從南到北穿城十裏,欺壓百姓,調戲婦女,無惡不作,猶如一隻吃人的老虎,杭州百姓給他取了個綽號叫“通城虎”。

那時候,吳山腳下通江橋邊有個老頭叫顧宏福,老伴方氏,隻生得一個女兒,名叫玉蓮,這年剛好一十八歲。一家三口,靠賣餛飩為生。

這天,顧老頭和老伴在鼓樓邊賣餛飩,忽然街上大亂,“通城虎”騎著高頭大馬橫衝直撞地過來。慌亂中,有人撞倒了餛飩攤,鍋子裏的滾水潑到了馬屁股上,驚得那馬一聲嘶叫,前蹄騰空而起,把“通城虎”掀下了馬背,跌了個四腳朝天。“通城虎”的一班惡奴蜂擁而上,扭住顧老頭就打。方氏嚇得連忙跪在“通城虎”麵前苦苦哀求,被“通城虎”飛起一腳,踢得口吐鮮血,一命嗚呼。

這時,早有人趕到顧家,把事情告訴了玉蓮姑娘。玉蓮一聽,急忙趕到鼓樓邊,擠進人群,撲在娘的身上,哭得死去活來。“通城虎”見了如花似玉的玉蓮姑娘,便上前動手動腳調戲姑娘。玉蓮姑娘哪裏肯依,拚命掙紮,把“通城虎”的手咬了一口,痛得“通城虎”像狼一樣嗥叫。他從惡奴手裏奪過一根齊眉棍,將玉蓮姑娘活活打死,跨上馬背,揚長而去。

顧老頭呼天喚地大叫冤枉。恰巧錢塘縣知縣路過此地,一問是“通城虎”幹的好事,心想,我這小小七品芝麻官,哪裏管得了!就叫顧老頭去知府衙門告狀。誰知知府劉錦堂是紀綱的得意門生,結果顧老頭被逐出衙門。

過了三年,杭州來了個按察禦史,叫周新。顧老頭聽人說周禦史剛正不阿,清如水明似鏡,又動了告狀的念頭,便匆匆趕到禦史衙門擊鼓喊冤。心想,倘若今天告狀不成,隻有撞死在公堂上了。

周禦史聽得有人告狀,立即升堂,問明案情,差人拘來了“通城虎”。三拷六問,“通城虎”隻得老老實實招供了。周禦史想,這卷公文呈上京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權重勢大,如何嚴辦得了。既然證據確鑿,皇上又有“便宜行事”的聖旨,決定將他就地正法。他便命人在十城門張貼告示,午時三刻將“通城虎”押上法場斬首,杭州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紀綱得知兒子被斬,對周新恨之入骨。他籠絡了一批奸黨,在皇帝麵前彈劾周新。皇帝心想,周新有這麼多人反對,總有不到之處。便下了一道聖旨,召周新進京查問。紀綱得知,派心腹在半路暗下毒手,把周新害了。

後來,朝中不少大臣為周禦史伸張正義,在皇帝麵前為他喊冤。皇帝覺得紀綱權力太大,是個後患,就以複查周新一案為名,嚴辦了紅極一時的紀綱,在金鑾殿下旨為周禦史平反昭雪。還說他在夢中見到周新,做了杭州的城隍菩薩。

杭州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就在吳山頂上為周新造了一座城隍廟,在山下造了一個城隍牌樓。從此,吳山又被叫做“城隍山”了。

姚建經 搜集整理

城隍山上看火燒

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將杭州城包圍得水泄不通。城裏老百姓高興萬分,都盼望太平軍早日攻進杭州,為民除害。可是駐守在城裏的清軍官兵卻膽戰心驚。

一天早上,清軍主將正召集幕僚部將議事,探子來報,說城外太平軍在收集鬆香、硫磺、火藥等物。未等說完,主將一下子從坐椅上跳了起來,部屬也都大驚失色,心想莫非太平軍要火攻?

原來,城中糧草尚足,隻要不生變故,還可死守三月半載,但一旦太平軍采用火攻,城裏兵營連著兵營,房屋連著房屋,火一燒著這還了得,不要說應戰,怕連逃命都來不及了。正在驚慌之際,座中站起個“高才”,此人姓汪名飛,任大營幕僚,素以老奸巨猾、詭計多端著稱。隻見他走上前道:“想我城中固然怕火攻,但水來土掩,火來水澆,隻要撲救及時,也能化險為夷,故不必懼怕。”

主將一聲冷笑,說道:“你講得輕巧。這大火一起,人馬暈頭轉向,如何還能救火?”

汪飛道:“大帥莫憂,卑職早有盤算。我城之中,數城隍山地勢最高。登上山頂,滿城皆在眼下。隻要派人上山瞭望,看到哪裏起火,就指揮人去哪裏撲救,何愁賊兵逞凶!”

主將又道:“帳下兵丁,守城尚且不足,哪能調往山上瞭望救火。”

汪飛道:“城中百姓有數十萬之眾,何不將他們驅趕上山,再派少數官兵看守督率,令其救火,他們敢不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