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剪刀:清康熙年間始創於杭州,與孔鳳春“杭粉”、王星記“杭扇”、都錦生“杭錦”、宓大昌“杭煙”並稱為“五杭”,遠近聞名。清乾隆年間列為朝廷貢品。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看家產品,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稱雄製剪業。

很多年以前,有個姓張的鐵匠,名叫張小泉。張小泉有一手祖傳的手藝,整年挑副鐵匠擔走街串巷,替人家打造鐮刀、鋤頭、菜刀、鍋鏟。

有一年,張小泉得罪了財主,在鄉下立不住腳了,隻好帶著三個兒子,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內搭個席棚,開起一爿鐵匠鋪來。大井巷在城隍山腳,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張小泉在這裏開鐵匠鋪,生意倒還不錯。

大井巷裏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涼,家家戶戶都吃這口井裏的水。有一天清早,有人來挑水,發現井水像爛泥湯似的,大家覺得很奇怪。一個老公公說,他小時曾聽老年人講過,這大井直通錢塘江,錢塘江上遊有兩條烏蛇,隔許多許多年就鑽到這口清涼的大井裏來交尾下蛋,把井水弄得像爛泥湯一樣。大家聽了,忙問:“有沒有辦法製服這烏蛇呢?”

老公公說:“要製服它,隻有下井去跟它們拚!”

這口深不見底的水井,就是裏麵沒有毒蛇,也沒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燒火燎。

張小泉父子聽說這事,也擠進人群裏來看。張小泉聽了老公公的話,皺起眉頭想了一下,拉住一個街坊說:“拜托你到酒店買兩壇老酒來!”又拖牢一位鄰居說:“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然後回頭朝大兒子喝道:“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等兒子拿了大錘回來,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壇老酒裏,順手捧起一壇,咕嘟咕嘟一口氣喝幹了。接著,他解開紐扣,脫下衣裳,又捧起另一壇酒,往自己頭頂上一倒,嘩啦一聲,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他一把拿過兒子手中的大錘,撲通一聲就跳進大井裏去了。

張小泉跳進井裏,隻覺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好一會兒才沉到井底。他睜開眼睛,東找西尋,果然看見北麵暗角落裏有兩條手臂那麼粗的烏蛇,頸交頸地盤繞在那裏。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咣當!咣當!咣當!一連三錘,錘錘都砸在兩條烏蛇的七寸上,把兩條烏蛇的頸脖子砸得扁扁的,黏到一塊了。張小泉砸死了烏蛇,便一手提著大錘,一手拎著蛇尾,屏住氣,慢慢地泅出水麵來。

等張小泉的頭鑽出水麵,圍在井邊守候的鄰居趕緊放下繩索將他拉上來。張小泉爬出井圈,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咣當一聲,把人嚇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後來看蛇一動不動,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拿棒頭敲敲,梆硬梆硬的當當會響。傳說是因為這兩條烏蛇已成了精,煉成鋼筋鐵骨的緣故。

張小泉把兩條死蛇拖回家,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想了三天三夜,在紙上畫了一個圖樣。爺兒四個就照著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把手,又將蛇頸上麵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的。這樣,就打造出第一把大剪刀來。爺兒們高興極了,便將這把剪刀掛在鐵匠鋪門前當做招牌;又仿著打造出大大小小的剪刀來賣。

以前,人們裁衣用刀,斷線拿刀割,很不方便。張小泉造出剪刀以後,裁衣剪線就輕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都到張小泉鐵匠鋪來買剪刀,差點踏平店門檻,忙得張小泉爺兒四個光打剪刀都來不及。

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說:“兒子好用阿爺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了。

徐光達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