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行步履匆忙的四位中年男女在一塊醒目的招牌下同時頓住,憤懣而明鬱的臉頰隨之一亮,焦慮與無奈的目光也瞬間被渴望和期冀所代替。
“全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華聯經濟律師事務所。”四個人念罷,又不約而同地起動投訴的腳步。
眼前這座青紅色三層小樓,雖然在時下高樓如林頗具現代氣派的首都既不恢宏又不華麗,但或許因它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小巷或許因其本身古樸的風貌,依然給人一種莊重的凜然的氣勢。
“同誌,您是全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華聯律師事務所的麼?”搶步進屋的一個女同誌向一個年歲偏老的男性問道,一口地道的上海普通話。
被問者是華聯經濟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樊先生。他立刻答對,並自報家門,後又程序性地問一句:“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為你們服務麼?”樊先生的口音倘若用“普通話”衡量絕對算不上標準,但“普通話”前麵加“上海”卻算得上地道。
大概是“供與求”的關係在社會學上發生效用,或是“老鄉”這個社會學範圍的概念在人際交往中得以體現,來者與樊先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我叫李秀蘭,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幹休所工作。這是我弟弟李秀夫……”首先進屋的中年婦女說著將工作證和身份證恭敬地遞給樊先生,對其他人也分別作了介紹,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我有個叔叔屬台胞,叫李琅,他來大陸時買了幾個大件……”
“坐下談,大家都請坐。”高級律師樊先生熱情地沏茶讓座兒,並拿出鋼筆和紙,鄭重地將李秀蘭的訴說詳細而準確地記錄在案。
二
一架銀白色大型747客機犁開洶湧在半空中的熱浪,蜻蜓點水般輕盈地落在廣闊的首都機場上。
這年夏季熱得早。雖然時令離伏天還為時尚早,但一連幾日氣溫卻高達三十多度。
隨著747客機艙門啟開,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急迫地跨入舷梯。他中等身材,雖有些發胖但不顯得臃腫,四方型臉膛被歲月的刻刀雕出道道皺紋,顯露出他的大半生過得並不輕鬆。此刻他神采飛揚,眉裏眼裏充溢著抑製不住的喜悅。那發自內心的激動,使他忘情地張開雙臂,擁抱頭頂這片藍天。
老者名叫李琅,少年時期離鄉,闊別祖國大陸已有四十載,如今在上海尚有年近九旬的老母。近半個世紀的骨肉分離,多少回夢牽魂繞,思親之苦難以言表。如今適逢可以回大陸探親,怎不令他欣喜若狂!李琅的夫人看上去不足五十歲,她這次隨丈夫到大陸一來看望婆母,二來遊覽仰慕已久的古都北京。先到北京觀光,後去上海探親的方案是她提出來的。
氣派的出機甬道,豪華的候機大廳。李琅目不暇接地觀賞著,同時也不時地捜尋他所期待見到的人。
李琅在台灣生活多年,雖然對北京的名勝古跡知道一二,但對於北京的詳細情況以及人情世故卻知之甚少。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少花錢而又多遊覽一些地方,這就須要北京有人具體接待。為此,行前他曾函告上海的侄女李秀蘭等,在北京找一個親朋好友,屆時到機場接他們一下,並安排好比較便宜的下榻之處。不久前李秀蘭在回信中說明,她舅舅在出席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恰好有一個同鄉去看望他,她舅舅將接待李琅的差事兒托付給他同鄉的開轎車的兒子。他同鄉的開轎車的兒子也滿口應諾。為進一步慎重起見,李琅曾叫他提前到大陸探親的兩個摯友途經北京時與開轎車的小夥子見麵,並合影留念,回到台灣後將照片交給李琅,他到北京可以“按圖索驥”和“對號入座”。
“李伯!”隨著一聲親切的呼喚,一個風度翩翩的年輕人出現在李琅麵前,“您是李伯母吧?我就是負責接待您二位老人家的小×呀!李伯,伯母!把手提包給我,我是開車來的,走吧,住處我都安排好啦!”
“您就是和我們通過電話的×××先生?有勞款待,謝謝啦!”李琅滿麵感激。
“您甭稱我先生呀,說起來,您老還是我的長輩,以後就叫我小×吧!”年輕司機一臉恭敬。
李琅夫婦走出候機大廳,不多時一輛豆綠色皇冠牌高級轎車便在他們麵前停下。
“李伯,伯母,請上車吧。”司機打開車門,並熟練地用手護著車門上方,以免碰著李琅夫婦的頭部。
“謝謝!謝謝!”李琅想不到來北京後如此順暢,並受到年輕司機如此盛情接待,頗有些受寵若驚。
“李伯,伯母,坐好。”年輕司機說罷一加油門,皇冠轎車箭鏃般躍上筆直平坦的高速公路。
三
誰知第二天晚上,李琅夫婦與司機便發生了抵牾,而且鬧得臉紅脖子粗。
莫非他對李琅夫婦過於冷淡?
不。年輕司機從機場將李琅夫婦接到城裏,不僅安排到名字既動聽房費又便宜的芙蓉飯店,而且當晚還舉行家宴,為他們接風洗塵。端上餐桌的飯菜相當豐盛,可謂雞、鴨、魚、肉一應倶全。
年輕司機為顯示對李琅夫婦的盛情,將父母也叫來作陪。席間,見麵禮似的噓寒問暖夾雜著有意套近乎的詢問三親六故,使彼此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李琅覺得年輕司機的母親與他侄女秀蘭那個曾與他們牽線搭橋的舅舅的臉龐有些相似,一問,年輕司機的母親立刻自稱她是李秀蘭舅舅的本家妹妹。本來年輕司機與李琅是“八竿子搭不著”的關係,經這樣一番七拐八繞卻變成了親戚。翌日,年輕司機又慨然地用自己的轎車分文不取地拉著李琅夫婦遊覽了令炎黃兒女引以自豪的長城以及充滿帝王之氣的十三陵,使李琅夫婦陶醉不已。當時,他們不假思索地將從台灣帶來的幾大件家用電器提貨單交給了年輕司機。
問題就出在這張提貨單上。
自李琅的侄女李秀蘭的舅舅給年輕司機與李琅之間“搭橋”後,年輕司機利用日本駐北京“伊勢丹”公司的國際直撥電話之便,曾三次給在台灣的李琅通話,托購電冰箱、微波爐、錄相機等貴重家電用品,並聲明將以外彙付款。李琅出於複雜而又微妙的心理,便照此辦理。他不僅根據海關法規免稅帶進年輕司機點名要的電冰箱和錄相機,還超重帶進來組合音響、電子琴、吸塵器、照相機等,總價值為2867.47美元。
“李伯,伯母,您先看看報紙上剛刊登不久的美元兌換外彙券的彙率。”年輕司機鄭重地將一份剪報送給李琅。李琅接過一看,見剪報上寫著美元兌換外彙券的彙率為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