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巴巴集團考核子公司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社會責任,各種商業模式首先要圍繞社會責任來設置。阿裏巴巴是為社會責任而生的,創業最初的18個人,今天仍然能夠留在集團中,沒有分裂,因為他們血液中有共同的東西,這就是社會責任。推進社會責任是阿裏巴巴存在的全部理由。
--馬雲語錄
希望為教育做點事情
我也希望為母校做點事情,所以今天很榮幸。前麵15年的創業有一點小小的回報,希望能感恩母校,希望母校能發展得更好。看在座的我的同學,他們很多人都堅守在教育崗位,同學們替我做了很多工作;在座的很多師弟師妹替我們做了很多堅持教育的事情。中國的發展在於教育,教育發展的最終的基礎就在於師範學校、師範生。
在西方,大學畢業以後,如果你事情做得成功,回報學校最好的報酬就是捐錢給學校。我在大學的時候想過,但我沒想過真的能來捐錢。所以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我所有的同事,感謝那麼多年來培養教育我的母校。我相信沒有這些經曆,我不會走到今天。今天有機會來捐贈,我也希望繼續為教育、師範,特別是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做點事情。
--2015年4月,馬雲在為母校杭師大捐款1億元儀式上的講話
觀點分析
馬雲曾做過六年的教師,而經過六年的教師生涯,他領悟到教育事業的重要性。這一段經曆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從商後的馬雲心裏仍然時常惦記著一件事,那就是教育。2015年4月3日,馬雲向杭州師範大學捐款1億元人民幣,作為母校建校107年生日禮物,此筆捐款成為該校曆史上接受的最大一筆捐款。據介紹,此項捐款將設立“杭州師範大學馬雲教育基金”,用以學術資助、教育實習基地建設、教師教育平台建設等項目。
其實,馬雲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曾是一名教師,並希望積累一些經驗後可以再進入學校教給學生。他認為,企業家不能滿腦子全是名和利,而是應該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在一些貧困地區,教育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硬件和軟件的雙重缺失使孩子們無法受到應有的良好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發展的希望,馬雲呼籲大家要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一同幫助那些渴望上學的孩子。
馬雲說:“在兩年前,我看見過一篇文章讓我特別感動。有一個陝西的年輕人,18年以前他高中畢業,高中畢業以後他說要到廣東去打工,廣東給他的工資是600塊錢。”這時,他們村長說:“我們村裏有30幾個孩子,每天走幾十公裏念書,這裏缺少一個老師,你已經高中畢業了,你能不能去教書,但我們隻能付幾十塊錢工資”。年輕人二話不說就留下了,最後他還說服他的女朋友留下來。現在,這兩個人18年下來,教了1007個學生,到目前為止他們兩個人的工資收入是120塊錢,他們在每天下了課以後還要做各種各樣的農活,因為他必須種田種地才能活下來。所以,希望在場的各位企業家朋友能夠關注給希望小學的硬件設備、學生的情況、老師的情況。如果老師不好,那貧困地區、農村的教育還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馬雲的方法論
或許因為曾身為一名教師,馬雲的社會責任感總是特別的強,雖然他沒有把這一點寫進他的“六脈神劍”中,但他卻時刻把社會責任放在心上。
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
其實我和太太在創業之初,還沒什麼錢的時候就想好了,50歲之前賺錢,50歲之後要投入在慈善和公益事業上。現在有這個機會了,要趕緊實現自己的願望。我認為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先學會做公益。
--2014年4月,馬雲回答新華社的提問
觀點分析
2015年4月18日發布的《2015胡潤慈善榜》,有100名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上榜,其中馬雲成為中國首善,去年捐贈的股權目前市值漲幅達到25%,價值約180億元。專家對馬雲獲得“中國首善”稱號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十年前,中國每年的慈善捐款不足百億,而現在馬雲一人的捐助額就達到了百億級別,他的善舉是劃時代的。”
其實,馬雲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評為中國首善,2014年10月28日發布的《2014胡潤慈善榜》顯示,阿裏巴巴的馬雲以145億元捐贈額刷新中國慈善記錄,成為新一屆“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麵對財富排行,馬雲卻表示自己的確是富有的,但這並不能隻用金錢來衡量。
馬雲認為,中國的富豪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一個問題,財富榜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背麵,而作為社會人物,應該通過慈善活動來展現自身的正麵形象。
基於馬雲對財富觀的獨到見解,阿裏巴巴在2006年的新年來臨之際,舉行了名為“新年獻愛心,阿裏出錢你出名”的慈善活動。很好地把馬雲對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正確態度展現在了眾多商人麵前,並作出了表率。
在馬雲的積極推動下,阿裏巴巴的公益事業蓬勃開展。
2009年7月,阿裏巴巴集團開始舉辦“樂橙青川”的公益活動,每個月員工自己報名,用自己的年假,自己出路費去災區服務。
2010年玉樹地震,阿裏巴巴捐款2500萬元。
助理跟馬雲說:“昨天中央台播放了捐款的節目。”
馬雲說:“我沒看,但很多朋友已打電話跟我說了,台上長得最漂亮說得也最好的就是阿裏巴巴的。”他感覺挺自豪。
世博會籌備期間,有一天馬雲去上海給民企館的誌願者們做動員演講。那時正是雲南幹旱最嚴重的時候。馬雲聽說捐4000元就能幫雲南建一個小水窖,對今後的旱情會有幫助,當即決定從民企館的預算中劃出款項來做這件事。
馬雲的方法論
馬雲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他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企業家。商人以不顧一切地掙錢為其主要目的,但企業家卻有著更為重要的責任。有句諺語,說:“如果我們走得太快,稍等一下,讓靈魂跟上來。”財富榜上的馬雲為我們帶來的更多是財富以外的價值觀--一個人的財富是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的。
慈善是心意,不在於多少
剛才郭先生所講的非常樸實,真正的慈善家講話都是非常樸實,郭先生可能是亞洲最大的慈善家,大家知道的他的並不多,而在出席慈善會議的時候別人記住的都是藝人,而沒有人記住他,所以我覺得做任何人來講,必須以價值觀來驅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明明確確,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講,我出去做活動的時候,我覺得這幾年,碰到最尷尬的事情,我去捐款人家說馬雲你捐的太少,你瞧人家都是兩三千萬,你怎麼就拿出這麼點。如果我捐款都嫌少的話,那麼中國的慈善就走向了另外階段。慈善是心意,不在於多少。
--2005年9月12日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發言
觀點分析
馬雲一直認為現在的中國企業家還沒到專注於慈善事業的時候,這和大的社會環境有關。對於很多的企業家來說,最大的善舉不在於捐款,而在於搞好自己的企業。如果你連自己的企業都管理不好,還談什麼慈善。其實,搞好自己的企業,就意味著承擔社會的責任,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對社會負責;同時,還要依法納稅,不能逃稅漏稅;最後即使有的時候,有了一定的錢財,也不要著急馬上捐出去。如果你把錢財用於擴大再生產,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好,那麼就會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社會就更加有意義。
在從事公益事業方麵,馬雲很佩服李連傑。
“這兩年我和李連傑交流很多,我在問他你為什麼要做慈善基金,做慈善麻煩其實很多。像我們在座的很多中小企業,大家都在抱怨資金不夠,各種各樣的困難,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創業,有的人要名,有人的要權,有的人要錢。你說李連傑要名,再增加一點名一點意義都沒有,要錢對他沒有意義,要權我根本看不出來。事實上做慈善、做公益,可能還傷害他更多的名,傷害他更多的利。我很納悶。我約他過來……我們探討如何把公益的事情做到可拓展、可發展,怎麼樣在中國誕生慈善文明、公益文明。經過幾次交流,我發現李連傑就是一個創業者。我們在座每個人在創業過程當中還有利益驅動,他是真正沒有利益的驅動,就希望為這個世界帶來慈善、帶來公益,完善整個人類社會。”
2007年4月19日李連傑在北京啟動了“壹基金”計劃。馬雲對“壹基金”倡導的公益理念十分欣賞,他讚同公益麵前人人平等,公益事業“健康、陽光、透明、持續的發展”是每一個人的事情、職責和權利。
馬雲的方法論
慈善並非富人的專利,捐款不在多少,而在樸實的心意和堅持的毅力。
慈善不是熒光燈下的作秀
我覺得慈善不應該在熒光燈底下做,慈善是在心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在熒光低下做的是秀。我討厭天天想著偷稅漏稅,天天製造著的食品是有毒的,但是他們用這些錢出去捐,做慈善家。我希望我們所有網商群體能夠像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我們都一點一滴去做,我們其實社會不需要我們多少錢,但需要一份心意,需要一塊錢,這是我認為的慈善事業。
--2005年9月12日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發言
觀點分析
每一個人都沒有看到過母親生養我們,怎麼知道那個對我們好的女人就是母親呢?這是因為愛是不需要表白的。我們說,真正的愛不是我們聽到的或看到的,而是用心靈體驗到的,所以我們說大愛無邊。你可能沒有時間去搶救眼前的一個傷員,但你要研究和生產讓傷員避免傷痛和脫離死亡的藥品。
汶川地震中,一個飛行員沒有去動手救助傷員,但不停地奔波,運來的是一批批解放軍戰士。馬雲支援災區也有兩個原則:不作秀,不麻煩當地政府。
2009年春天,馬雲還有彭蕾等去了一次汶川災區。到災區後,馬雲帶領大家看望了資助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給他們還有周邊的百姓們送了禮品。
晚上大家都住板房。板房雖然牆裏是泡沫,但頂上的梁是長方形的金屬,雖然中空,但萬一砸下來還是會傷到人,於是大家都不敢早睡。有人提議大家打牌,拿贏來的錢第二天請在當地招募的“小二”們吃飯。沒有更多的選擇,大家就同意了。
拿開心果做“籌碼”,一開始馬雲贏了很多開心果,得意之下,馬雲邊打牌邊把贏來的開心果不小心當“茶點”給吃了,當反應過來時剩下沒幾顆了。這下可把大家給樂壞了,馬雲問能不能兩顆開心果的殼算一顆開心果,大家當然不會答應。
到了晚上9點半,突然板房抖了起來,大家趕快跑到屋外。隔壁的居民用四川話對大家說:“沒的事,沒的事,小地震每天都有。”大家好不容易緩過勁,進房間剛坐下,又抖起來了,大家又趕緊跑山屋外。
第二天,馬雲又帶大家去別處慰問了災民,同時聽取他們的想法。
馬雲的方法論
一個人隻要有愛心,將愛裝在心裏,他對我們的社會就是有益的,他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也注定會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一元捐款”的風波
我倡導“一塊錢”慈善,我們呼籲大家都隻對希望地區、貧困地區捐一塊錢。如果捐一塊錢,400萬人就是400萬塊,那我們公司也願意相應地拿出400萬捐獻給貧困地區,如果全中國人民有4000萬每人出一塊錢的話,那我們願意拿出4000萬人民幣。
--2006中國管理100年會暨“雙十最具價值經理人、最具聚人氣企業家”年度盛典
觀點分析
2008年5月12日注定是不尋常的一天,那天馬雲在莫斯科參加ABAC會議。上午10:30過後(莫斯科和北京有四小時時差),會議中的馬雲不斷收到國內朋友發來的信息:北京地震了,上海地震了,杭州地震了……後來李連傑來電確認地震中心是四川。
馬雲打斷了會議,說:“各位代表,對不起,我打斷一下,我的祖國半小時前地震了,很大的地震……”
秘魯的輪值主席說:“聽到這一消息我很難過……待情況明確後,我們看能做些什麼。”這也許是512大地震發生後在國際性會議上最早被提及。
馬雲當天決定以個人名義先捐款100萬元。
之後的幾天,馬雲跟國內保持著高密度的聯係,時刻關注著救災工作的進展。當聽說災區急缺帳篷時,馬雲馬上打電話給阿裏巴巴公司的社會責任部:“一天之內把能買到的帳篷全部買下,不計成本,想盡一切辦法火速送往災區。”
馬雲比原計劃提前回國,一夜沒睡,早上8點發著高燒召集集團高管開會,布置工作。
可也就在此時,有媒體別有用心、斷章取義地搬出早幾年馬雲說的“在聚光燈下捐一元錢”的話,大肆歪曲事實,說馬雲號召每人隻捐一塊錢。其實當年馬雲的意思是:捐贈慈善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美德,不論數量多少。不要因為公開了有錢人捐的大數目而影響百姓參與慈善的積極性。
當時公司全體員工都對這些歪曲事實的報道表示憤慨。大家擔心馬雲已發燒的身體會扛不住,這時馬雲說:“如果一隻鳥每天隻想著去梳理自己的羽毛,那它很快就要完蛋了,因為一盆髒水就可以毀了它。隨他們說吧,總有潮水退去的時候,到時候我們會看得清清楚楚誰沒有穿短褲。”
馬雲的方法論
善心與愛心不是富人的專利,做慈善不是比誰捐的錢多,而是在於有沒有這個心意。馬雲提倡捐1元錢,就是提倡讓更多的人去奉獻自己的愛心。
災後重建刻不容緩
關於外界的評論,我不想過多解釋,清者自清,時間能檢驗一切真相。我仍然認為,與如何能更理性地幫助災區從巨大的災難中恢複相比,捐款的數目並不是最重要的。對災難的關注,我深信更貴在行動。為地震災區的人民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災後重建,不亞於搶救生命。逝者已去,生者仍將繼續,接下來更要關愛活著的人,幫助他們恢複生活的勇氣、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2008年,馬雲給公司所有員工的郵件
觀點分析
汶川地震後,李連傑從災區回到上海補發救助物資,馬雲趕去上海金貿大廈跟他會麵。
通過交談,馬雲意識到救災工作的艱巨性和專業性。他馬上找到相關的專家,再根據自己的優勢,迅速製訂了一係列的救援計劃。
除高管們自己捐款外,公司還設立了2500萬元專項救助基金;在支付寶頁麵上開設的捐款窗口,很快籌集到了來自公司員工和客戶的捐款,總共超過2600萬元;派集團高管帶隊,一次又一次押車運送急需物資進入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