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括一起趕到戰場的還有秦國久經沙場的名將武安君白起。白起的到來采取了極端保密的措施,偷偷換下了王齙。秦昭王親自下令,軍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白起為將者,立斬。這麼做極其必要。倘若趙括得知秦國起用白起更換了王齙,勢必畏懼白瘋子的威名,不敢貿然出戰,也做縮頭烏龜,死守丹東山上的東壘了。而這是秦人最恐懼的,因為攻堅總比防守所損傷的兵力要多出幾倍。

趙括為了立功露臉,決定率四十萬趙軍離開東壘,傾巢而出,渡過丹河,全線反擊秦軍,想把廉頗丟失的丹西山和山上的西壘奪回來。馮亭提出異議,趙括幾串話辯論下來,馮亭就立刻啞巴了。於是,趙軍出東壘,向西進攻。

白起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布置:命部分軍隊迎戰趙軍,接戰即退,誘其深入。主力部隊堅守西壘。另以強有力的二萬五千人向敵側背迂回,以奪趙軍東壘,絕趙軍後路,實現徹底包圍。

果然,秦軍的當頭部隊一觸即潰,大部分撤上丹西山。趙括見敵軍丟盔棄甲,料無伏兵,便自率三十多萬步兵主攻西壘,令馮亭留守東壘接應。沒想到連戰數日,西壘堅如頑石,防守應變有方,無懈可擊。趙括心中煩悶,正遲疑間,忽聞惡報:身後的東壘已經被秦人的二萬五千奇兵所得,趙括一下子成了無家可回的人,成了夾在西壘、東壘之間的流浪漢。廉頗從前修築的這西壘、東壘,如今成了兩塊夾住趙軍的火葬場。

原來,東壘後麵(與東方的邯鄲相連),有趙軍的一條給養線,穿越太行山東麓。白起除了派二萬五千人攻東壘,還命五千騎兵,強行打破東壘一個缺口,突破之後,直撲趙軍的給養運輸線。負責留守東壘的馮亭為了救山後的糧道,被迫分兵下壘,結果在分兵的時候軍隊造成巨大混亂。秦軍二萬五千人血戰取了東壘。給養線也被秦騎兵掐斷。

馮亭丟了東壘,被趙括接著一頓大罵:“廉頗先是丟了西壘,你又丟了東壘。你要害死我啊!”

馮亭辯解道:“你率大軍傾巢而出,遲遲不歸,我如何守得住那麼長的東壘。我的旗鼓指揮,士兵們更看不懂!太複雜啦!”

兩人在太陽底下互罵了半天,才慢慢發現肚子餓了起來。由於西壘攻不下,東壘又失守,趙軍就被困在西壘、東壘之間的丹河穀裏進退不得,後勤給養線又被切斷了。趙括別無選擇,隻好移軍回去複奪東壘。秦軍此時已占領了東西二壘,居高臨下地防守,趙括屢戰不克,糧草斷絕,精疲力竭。兩邊的秦軍又出輕兵來主動攻擊趙軍。趙括被迫在丹河穀裏重新築壁壘,用以堅守,等待救兵。這時候,已經傳出消息,秦軍主將正是趙括無比懼怕的百戰百勝的白瘋子白起先生。趙括心中叫苦:“難道老天要絕我嗎?怎麼遇上這個魔鬼。我一出道,就碰上了這個克星,實在是不幸啊!”

這時候,趙括還有一個機會突圍,就是奮力向南北兩個方向,順著丹河河穀南北尋找突破口。但是趙括被白起嚇破了膽,從先前的盲動進攻,變成了軍事遲疑和保守,像被驚呆了的兔子一樣,縮在東西壘間的河穀地帶,一動不動,坐等援軍,喪失及早果斷突圍的良機。

白起趁此良機,為了徹底實現對趙軍四十萬人的大包圍,趕緊分兵在南北兩個方向的丹河河穀裏興建長壘,試圖把東西二壘連接起來,徹底把趙括釘入棺材。但我們知道,兵法雲:“十則圍之”,包圍敵人需要有敵人十倍以上的軍隊才行。秦軍現有人數不夠,白起立刻火急向秦昭王要兵。

秦昭王剛剛在去年受了饑饉,秦國本土似乎也刮不出更多的兵源了,就立刻親自趕到河內,就是黃河北岸、太行山以南的中原北部地區,在那裏的秦新占領區上,征發了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不要以為十五歲當兵太早了,董存瑞就是十六歲當兵,十九歲犧牲的),開往長平,為白起營造南北長壘。這些可憐的征夫,原本都是韓魏人,現在被拉來打趙國人了。秦昭王給他們各長一爵,作為激勵。

趙括見棺材板開始越釘越緊,卻依舊遲疑,不做火速突圍指令,於是四十萬人坐吃山空。到了九月,趙軍已經連續斷炊長達四十六日之久,四十多萬張嘴,丹河的魚蝦、樹皮根本填不飽。他們很快就被迫殺戰馬(計算可知,四十萬人一頓可以吃掉七千隻羊和八千隻牛),戰馬沒兩天就被他們吃光了,於是開始吃人,強壯的士兵就偷著殺死羸弱的士兵來吃,這種自相殘吃不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趙括在此期間,一直等著邯鄲的救濟。邯鄲那邊早也急了,似乎邯鄲本身也沒有糧食了(隻剩些歌舞和麥樂迪了),於是隻好向齊國借粟。但齊王建卻不肯。不肯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趙國多年向東發展,廉頗等人多次朝齊國發狠,攻城略地,逮弱的欺負,齊趙邦交不睦。二是齊王建長期采取置身戰爭之外的國策,怕惹秦國不高興,所以堅決地加以拒絕。

趙國使者又赴魏國求救。但秦昭王早做了魏國的統戰工作,許諾把垣雍割給魏人。魏國君臣都認為:鄰國的失敗,是我們的福氣。

魏國也借不來糧食,韓國被趙人獨吞了上黨,也不肯假以援手。於是趙括知道救兵和救濟糧已經沒指望了,這才決心孤注一擲,命令空著肚子、疲軟至極的趙軍組織突圍。(倘若早作突圍計劃,而不是由於畏懼白起而遲至今日,趙軍當能以壯烈犧牲一部分掩護部隊為代價,實現大多數人的順利突圍的,而不至於全軍被虜。古代這種成功突圍的例子還是蠻多的。當時通信不發達,白起不可能把四個方麵防軍布置的滴水不露,趙括找到一個突破口出去當不難。他可以采取佯向北進攻,而實向南突圍的策略。)

趙括選擇了秦軍四個方麵的壁壘中的某一個作為突破對象,把所有能夠拿起武器的人分為四隊,周而複始地以血肉之軀去衝擊敵人密集的弩箭,向秦軍發起自殺性衝鋒。可是白起指揮防守能力一點不比攻堅能力弱,而且秦軍早就把周長百多裏的壁壘鑄成,趙軍苦戰終日,一直不能突破秦壘。趙括軍隊被困在狹窄的河穀當中,回旋餘地很小,隻能小批量地周而複始用兵,形成不了對秦壘的強大威脅,更不能構成決戰。

趙括知道今日不能突圍,就隻有死路一條,於是親自上陣搏戰,站在戰車上狂呼猛衝,他的那幫少壯派的親信都跟著他。結果一箭當胸射在了趙括這個可恨又可憐的家夥身上。趙括狂叫一聲,吐血三兩,被當場射殺在敵軍壘前。

四十萬趙軍見主帥陣亡,馮亭亦戰死,肚子又餓,於是再無鬥誌,全部向武安君投降。長平大會戰至此結束,自四月至九月,用時近半年,雙方前後共投入兵力超過一百萬,最後以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告終(廉頗賠了五萬,趙括送了四十萬)。在這場戰役後期,白起突破了傳統兵法裏“軍不十不圍”的束縛,不怕分散兵力,大膽依靠有利地形,以相近兵力包圍了敵軍並予以全部殲俘,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創下了兩千多年難破的生俘紀錄,充分印證了那句名言: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

趙括的媽媽由於及早與趙括劃清界限,當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趙孝成王免她受連坐之刑。趙媽媽哭完,激動地直在胸前畫十字:這個敗家的孩子,總算死了省心了,以後全家可以過踏實日子了。說完,泣極而喜。

可憐的趙括有兩個致命錯誤:他先是冒險盲動,輕狂出擊,丟失了東壘。受此挫折後又變得恐懼膽怯,方寸大亂,不敢主動決戰或突圍而一再遷延,坐等待死,直到被餓了四十多天後,精神和物質力量已經崩潰時,才被迫向敵人業已打造完工的鐵籠裏突圍,顯示了缺乏經驗的指揮官的常見毛病:心情大起大落,不是高亢速勝,就是悲觀喪氣,總之心理素質很差。從輕狂冒險、軍事盲動,遇到挫折後立刻轉成膽寒怯懦、軍事保守,這一點都不奇怪,反倒是所有此類人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