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軍是駐紮在邊疆以防禦匈奴入侵的。一個國家如果把邊防軍都投入到爭霸戰爭,那一定是窮得沒家底了,好像把門板拆下來當柴燒,不再防賊了(因為也沒什麼可偷的了)。

趙國邊軍按劍荷戟,排成長隊,邁著雜遝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頭頂上,一塊脊背隆起的雲團,撐在遠處幾根枯瘦的原野巨樹上,天空靜靜空無一物。這些士兵一路向南,往邯鄲收縮,去趕赴國家的救亡。他們中的多數將在未來戰爭中失去生命,但這是一支有著優良戰績和鐵的紀律的軍隊,為將者正是李牧。

李牧原駐地在代郡,這裏偏處河北北部,常山東側,多出猛人,常山趙雲趙子龍就是這裏的(常山現在叫作恒山,五嶽中的北嶽)。楊家將的活動區域也是這裏。當然,著名的恒山懸空寺也在這裏,我大學時候去過。當年,匈奴就在代郡以北的蒙古草原上活動,血緣脈絡複雜,和以前的鬼方,最近的三胡,似乎都有沾染。他們精於騎術,往來飄忽,使用流行鐵錘之類的邪門武器(匈奴已進入鐵器時代)。

李牧最初在代郡主要忙於抓夥食,像個後勤主任:每日錘死幾頭牛,給軍士吃;建立了軍用農貿市場,向老百姓收地攤費,以供養軍隊。然後他命令士兵不許與匈奴接戰,誰敢抓來匈奴,立斬。戰士們都說:“李主任是個怯夫也!”

朝廷看他一點都不會打仗,就把他撤職了,派能打仗的將領去,終於送死了很多人:匈奴馬隊機動性強,趙卒們一出塞,立刻被匈奴馬隊粘住,被繞得暈頭轉向。趙卒迷糊了,匈奴趁機迅速迂回到其他地區,大肆搶掠。趙國北邊的莊稼地全被糟蹋了,放牧的羊群也被搶空了,連耕地的牛馬都被搶光了。

於是朝廷又讓李牧重新出山,李牧說:“出山可以,但是我必須還像從前老樣子。”朝廷說:“好吧好吧!”於是,李牧又跑到前線去錘牛和收地攤費。大家都說,這個怯懦的後勤主任又回來了。

但是匈奴不知為什麼卻從此得不到便宜。每當匈奴主動出擊騷擾,李牧的烽火台就像蠟燭一樣次第在荒野裏點亮了。匈奴的馬雖快,但不如烽火台傳遞的短消息快。農民們看見烽火,趕緊牽著牛馬、趕著羊群、抱著牛犢,從田野裏、牧場裏撤下來,躲進城寨或者要塞後麵去。農貿市場的人也趕緊收起地攤就跑(就像聽說警察來了一樣)。

匈奴們在田野、牧場裏亂衝一氣,什麼也找不到。隻好朝著寨子亂吐口水,或者捏起馬糞往寨子裏扔。李牧再三申明:“誰也不準出寨擊敵,否則立斬!”匈奴不善於攻城,於是氣哼哼地走了。

雖然李牧的方法很奏效,但是趙卒們還是以為李主任怯懦,特別是代郡這裏的趙卒都有胡人野氣,性子火烈,手心癢癢著想打仗。

李牧看看條件成熟了,於是挑選出戰車一千三百輛,好馬一萬三千匹,力能破敵擒將的勇士五萬人,胳膊粗的射手十萬人,日夜加緊訓練。然後放出老百姓到外麵放羊、耕田、擺地攤。匈奴眼睛一亮,派偵察部隊做試探性的掠奪,一搶一個。匈奴哈哈大笑,揮舞大部隊和全體老百姓傾巢而出,一頭鑽進李牧布置的口袋裏。

李牧三麵合圍,並且截斷匈奴後路。一番奮勇力戰,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十餘萬匈奴騎士盡覆,史書上說:“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亦頗淒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