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曆史,和許多地區的曆史一樣(譬如英國),都是從多元的“散”,彙聚成一元的“專”。
所謂多元的“散”,是指諸侯時代,每個諸侯國內的權力,被諸侯國君和貴族(與國君一族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或者沒有血緣關係的貴重大家族分享。這就是“散”。
那時候,諸侯國君的權力有限,而貴族們、大家族們則擁有封地和武裝,可以對抗君權,這造就了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認識。所以,“自由”一詞,最早是從這些貴族和大家族那裏打造的。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那古樸直烈、信守獨立人格、維護個性尊嚴、追求名譽理想的人格魅力,就是在這種“散”的統治構架下,必然形成的,而且突出體現在這些貴族、大家族的掌門人身上。
當帝國時代臨近,一元的“專”萌芽了:不知從哪裏冒出了一些法家改革者,他們使那些貴族、大家族失去了世襲的權力,失去了封地,失去了貴族政治的經濟基礎,從而使國君擺脫了屍位素餐、動輒被弑、說話沒人聽的悲慘地位而獲得了絕對的權威。一元的王權專製出現了。
王權下麵,還得有人幹活啊,於是布衣政治(職業官僚政治)出現了。一元的王權,控製著千百的布衣官僚而不是從前的貴族家族。這一嬗變過程,是從戰國開始,到秦帝國時代完成,尤其以秦國的變革最為徹底。
此後建立的職業官僚政治,雖然比從前的貴族政治進步,但缺點是人們喪失了貴族時代的自由精神和氣質--換句話說,貴族時代的貴族有封地和實力,脾氣大,可以打造出古樸直烈,也玩得起自由和個性尊嚴。但是後來的職業官僚們沒有實力了(封地都被法家革掉了,法家還用法束縛著這些官吏,儒家用忠孝強化著皇帝的權威),他們失去了經濟和人格獨立性,隻能仰仗帝王,依附皇上,靠皇上的賞賜吃一口飯,對皇帝的意識形態唯命是從,失去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個性光輝。這種趨勢越來越不可逆轉,一直到了“皇帝是真龍天子、臣子是豬狗奴才”的“我大清”,皇權專製走到了極致,也走到了盡頭。
春秋戰國時代以貴族、貴族的餘緒--士人為典型代表的“個性尊嚴”“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後來一去不複返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不能簡單地哀歎“人心不古”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