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生於憂患(2 / 3)

1885年,覃振出生。同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在戰場取得勝利,即諒山大捷,清軍在越南諒山打敗法軍。此役是道光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最大的一次勝仗,擊斃法國軍官數十人,重傷其統帥尼格裏。中國雖然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清廷卻因國勢衰微,決定體麵議和,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草約,允許法國在雲南、廣西免稅貿易,承認越南與中國脫離屬國關係,置於法國保護之下。至此,清政府腐敗無能,暴露無遺!

覃振出生時祖父還在世。覃振自幼聰慧,承父親庭訓,據稱髫齡就能夠誦讀五經,在兄弟中最受祖父鍾愛,獲得與祖父同桌吃飯的優待。他少有大誌,談吐不同凡響,作文下筆有神,常作驚人之語。鄉中父老都認為他將來可成大器,並寄予厚望。《革命人物誌》稱其:“十四五歲時已博覽群書,剖析精微,恒發人所未發”①。

應該說,鄉人的期許與嚴格的早期教育,使覃振在少年時代就在政治上有些早熟。而當時國際國內的政治環境,更使誌存高遠的覃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投身政治活動。

中法戰爭之後,中國在短短十五年內,接連發生了三次大危機,這三大危機是:甲午戰爭(1894-1895年);戊戌變法(1898年);庚子事變(1900-1901年)。

覃振九歲那年,爆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東鄰日本,在國人眼中是蕞爾島國,與中國同時向西方學習,卻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大起來,也來欺負中國,於1894年發動侵華戰爭,即“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定《馬關條約》。日本據此占領台灣,索賠戰爭賠款兩萬萬兩。

孫中山甲午年懷著憂國憂民的激憤之情,北上天津,投書李鴻章,未獲接見。又到北京,聽說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用裝備海軍的白銀修建頤和園,失望而歸,堅定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決心。同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興中會成立,標誌著中國開始了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

除激進的孫中山之外,中國的有識之士也認識到非革新政治不足以救亡圖存。年輕的光緒皇帝熱心新政,試圖以政府名義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戊戌變法,以光緒皇帝為號召,試圖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發動反撲,將光緒皇帝囚禁於南海瀛台,殺害譚嗣同等“六君子”於菜市口,康、梁逃亡海外,維新變法失敗。這一年,覃振13歲。

戊戌變法時期,因巡撫陳寶箴及子三立、署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徐仁鑄大力提倡新政,湖南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

陳寶箴,1895年任湖南巡撫,戊戌變法時期,提倡新政,慨然以“開化湖南”為己任。其子陳三立熱心新學,與譚嗣同為當時著名公子。梁啟超在上海辦《時務報》,一支筆橫掃天下,執言論界牛耳。陳寶箴將他聘請至長沙,開化民智,舉辦新政。1897年,在長沙辦《湘學報》,成立時務學堂,宣傳新政,培養變法人才。梁啟超任中學總教習,唐才常任分教習。1898年,又將譚嗣同邀請回湖南。

唐才常、譚嗣同均為瀏陽人,長沙嶽麓書院學生,一同受教於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因意氣相投,成為好友,人稱“瀏陽二傑”。他們在陳寶箴支持下,成立南學會,講求新學,宣傳變法。時人稱譽南學會為“全省新政之命脈”。

湖南學界守舊派領軍人物、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是著名學閥,他帶頭反對新政,卻未能阻擋湖南社會風氣的變化。梁啟超曾稱:

自時務學堂、南學會既開後,湖南民智驟開,士氣大倡,各州縣府私立學校紛紛並起,學會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自此以往,雖守舊者事事遏抑,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湖南之士之誌,不可奪也。

自1895年至1897年,湖南已與北京、上海、天津同為維新人士最活躍的地區,其次才是湖北、江西諸省。 覃振正是在湖南風氣大開的政治氛圍中,以英俊沈毅之才,脫穎而出的。

(二)漳江書院

1899年,覃振14歲,進入漳江書院讀書。

漳江書院有較好的學習環境。縣教諭黃彝壽、山長瞿方梅具有進步思想。覃振到書院之後,受到進步教師的熏陶,視野拓寬,又結識了許多同窗好友。其中,稱得上誌同道合的是宋教仁、胡瑛。

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生於1882年,長覃振三歲。宋教仁為農家子,幼年喜好兵法,常與鄰裏兒童玩軍事遊戲,在野外排兵布陣,部勒指揮。1899年3月,宋教仁進入漳江書院讀書。他讀書的特點是獨立思考,不死摳章句,講究經世致用之學,平日喜好讀刑、名、法及輿地方麵的書籍,往往別有心得。他曾與同學月夜登臨書院東邊的漳江閣,縱談中西政治得失、關塞險厄及古今用兵之道,稱:

中國苦滿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距武昌,東扼九江,下江寧,北出武勝關,斷黃河鐵橋,西通蜀,南取糧於湘,擊鄂都於肘,然後可以得誌於天下。①

宋教仁的這一政治理想,後來果然在辛亥革命中實現。

胡瑛②,原名宗畹,字經武,後改名瑛,生於1884年,比覃振長一歲。胡瑛幼年曾在長沙經正學堂讀書,是黃興的學生。他聰穎過人,悟性強,文思敏捷,尤精書法,深受師友鍾愛。

他們同學三人少年,誌存高遠,相交莫逆,共同研讀切磋經民濟世的道理及維新人物所著進步書籍,閑暇一同出遊,徜徉在沅澧青山綠水之間,規劃反清大計。後來三人均成辛亥革命元勳,所謂“桃源三傑——龍、虎、狗”,即指宋教仁、覃振、胡瑛。

覃振年紀雖小,卻富於正義感,熱情豪爽,路遇不平,輒大膽向前,救助弱者。他很快就引起會黨領袖楊吉陔的注意。楊吉陔與覃振談話,發現他的革命主張與會黨反清複明的宗旨相吻合,大為高興,當即請求結交。楊吉陔,常德人.哥老會頭目,據稱他“聲聞遐邇,黨徒頗眾”③。

1899年重陽節,他們相約來到常德名山——河袱山。河澈山,又名高吾山、平山,舊時山上有太和觀、耆閣寺、虛白樓;山麓有清勝泉、崔婆井;山上古木參天,山澗流水汩汩。在山上,宋教仁、胡瑛、覃振由楊吉陔、陳猶龍主盟,加入會黨組織“富有山堂”①。後來,有人因此稱他們歃血定盟,結拜兄弟。當時宋教仁17歲,胡瑛15歲,覃振14歲。與他們同時人會的,還有同學保靖(今龍山)人瞿方書、武陵人孫迪卿、同縣田荊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