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生於憂患(3 / 3)

據胡瑛妻弟饒彤武回憶:“桃源三傑,年齡宋居長,胡瑛次之,覃振最小。家庭情況,覃最優,胡次之,宋家道貧寒。桃源三傑,早時均富革命思想,宋年長,胡、覃以宋馬首是瞻。”③

胡瑛、覃振對宋教仁尊而從之,不僅僅是因為宋教仁年長。宋教仁在三人中才幹最優,後來在同盟會乃至革命黨中,他也是有守有為的領軍人物。

覃振與楊吉陔來往較多,楊吉陔甚至表示願意受覃振部勒。楊黨徒眾多,多在長江上遊活動。據說,後來覃振參與組織共進會及辛亥革命時期能夠在長江上遊一帶暢通無阻,就是此時打下的基礎④。

就在覃振進入漳江書院讀書的第二年,中國再一次出現大變故——“庚子事變”發生。

因列強瓜分中國,中國百姓產生排外心裏,仇恨一切洋人、洋物,成立“義和團”,焚燒教堂、殺教士教民、拆鐵路、毀電線,爆發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後不滿意列強支持光緒皇帝,暗中支持義和團。1900年,團民在北京殺害日本書記官、德國公使。慈禧太後悍然對英、德、俄、法、美、日、意,奧等十一國宣戰,縱容義和團圍攻東郊民巷使館區。同年,英、德、俄等八國聯合對中國宣戰,這一年是庚子年,史稱“庚子事變”。八國聯軍發兵占領京津地區及華北、東北,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索賠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年息四厘,賠款數額約為清政府12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消息傳出,舉國震動,知識階層仇恨清朝統治的情緒增長,青年學生表現尤為激烈。正在漳江書院讀書的覃振深受刺激,跑到桃源縣城的廣場發表演說,曆數清政府昏庸誤國及八國聯軍蹂躪北京的種種罪行,講到慷慨激昂之處,聲淚俱下,聽眾受到感染,莫不動容。

這一時期,覃振的家庭也出現重大變故。1900年,父親雲山公病故,此前一年,母親去世。家中分財產,又有人做手腳,隻分給他一畝二分地。覃振本是性情中人,目睹時局艱難,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誌向。他未計較所分田產之多寡,哀慟之餘,將名下財產送給同母姐姐,離開了老家大田村。

(三)學界風潮

庚子之役八國聯軍蹂躪北京,清政府威信掃地,朝廷迫於形勢,不得不推行新政,挽救危局。新政包括廢除科舉製度,建立京師大學堂,並於1901年令各省省城及府廳州縣設立學堂。

1902年,桃源縣署實行教育變法,合並漳江書院、桃溪書院為縣高等小學堂,又稱縣一高。覃振和同學一起參加考試。考試過後學生們各自誇耀自己的文章,覃振很不以為然,大聲嗬斥道:

君等所述,皆昔日獵取科第濫調爾。士生斯世,應追念有明亡國之滲,今日清廷壓抑之苦,及外夷憑陵之禍,發抒言論,救國拯民,方為識實務之俊傑。泄泄遝遝,胡為者?①

這番話,說得諸生啞口無言。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覃振此時已經認識到:列強恃強淩弱,無以複加。清廷窩囊腐敗,已無力捍衛國家主權、人民利益,有識之士,應該宣傳改革,以拯救國家民族為己任。

同年,覃振從縣高等小學肄業,於第二年(1903年)升人設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

湖南有中、南、西三個公立師範學堂。西路公立師範學堂簡稱西路師範,是湘西最高學府。學堂的房屋,原是明朝榮定王朱翊珍的王府,幾經興替改建。學生在這裏學習經學、曆史、地理、教育學、經濟學、倫理學、心理學、博物學、化學、物理、日文、英文、體操、音樂等課程。學校當時有160名學生,其中多人是激進青年,如林祖涵。林祖涵後來改名林伯渠,成為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

常德是湖南第二大城市,僻處洞庭湖西,素稱湘西門戶。當時,常德地區風氣很開通,學生中常常流傳一些禁書,如留日學生發行的反清刊物和《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猛回頭》、《皇帝魂》、《傷心人類》等圖書。覃振進入西路師範後,與激進青年接觸,閱讀留日學生發行的反清刊物和進步圖書,政治視野更加開闊,堅定了推翻清王朝拯救國家的革命信念。

這一年,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發動一係列的愛國運動。其中反對沙俄侵略中國東北的拒俄運動是一個全國性的,包括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大規模的愛國運動。同年,上海出現震動全國的“《蘇報》案”。當時,《蘇報》的主筆是湖南人章世釗。章士釗在《蘇報》連續刊登介紹鄒容《革命軍》的文章,摘登章太炎批判康有為的一封公開信,還有其他革命文字。清政府為此封閉了《蘇報》,還串通租界當局將鄒容和章太炎逮捕①。《蘇報》案引發譴責清朝統治,譴責帝國主義的全國性的運動。革命思想蓬勃發展,多種多樣的革命書刊廣為流行,大受歡迎。各地學生,尤其東南地區學生以退學、罷課、集會、成立教育會和學社等活動發泄他們的憤懣情緒。這種反抗活動被社會上稱為“學界風潮”,學生則自稱為“學界革命”。

覃振這一年18歲,血氣方剛。他受學潮影響,在常德發表了一次轟動一時的演說。當時,官府在朗江書院設小學及圖書館,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西路師範和府屬各學校參加者千餘人。某官紳致詞,鼓吹忠君愛國。覃振聽得不耐煩,撩起長衫,跳上講台,駁斥其愚忠謬論,述說救國必須革命的道理,慷慨陳辭,旁若無人。覃振的演講攪亂了會場,眾官紳大驚失色,武陵縣令廖子才要當場逮捕他,常德知府兼湘西學務處總辦朱叔彝憐惜覃振少年有才,從輕發落,僅以開除學籍了事。

覃振被逐出學校,仍不甘心,撰寫白話文《死裏求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闡述革命理論及造反的緊迫性,由同學分頭抄寫,貼遍常德市大街小巷。街上行人多駐足觀看,“聚而觀者途為之塞,於是覃道讓三字幾於婦孺皆知”①。

覃振的舉動在常德引起極大的反響,也引起一些封建官紳的恐慌,常德在京某官紳將此事上報當局,當局命令通緝覃振。

常德知府朱叔彝得到消息,立即設法找到覃振,包下一艘小船,親自為他改名振,讓他逃往上海。因覃振逃逸,常德府縣官員受到處分。

覃振從此由道讓改名振。

同一年,宋教仁投考武昌文普通學堂,以第一名被錄取。胡瑛(據稱因暗殺大學閥王先謙不成)被開除學籍,逃往武昌,經黃興介紹,投入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