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加新華會
1903年底,覃振從上海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
19世紀末年,日本已經是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政治犯逋逃的淵藪。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始於1896年,較派往歐美各國要晚。留學歐美的學生絕大多數學習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遠離祖國,對國內發生的政治變動了解較少。日本因明治維新而富國強兵,加之離中國較近,生活費用低廉,於是,便成為急於接觸世界的青年學生和因參與政治活動遭受通緝者的理想去處。
弘文學院設於日本高等師範學校內,名義上為高等師範校長嘉納治五郎所辦,實際為外務省所主持,專收中國學生。學生分速成科和普通科,速成科分師範、理化、警察等科。普通科以生源籍貫分班,如湖南班、浙江班,等等。普通科三年畢業,教授中學課程。速成師範科肆業時間為半年、八個月、一年或一年半不等。覃振是逃往日本的,照理是自費生,編在普通科湖南班。
弘文學院的學生課餘時間多是研究革命方略。據李書城回憶:“弘文學院學生每晚都在自習室討論立憲和革命的問題,最初頗多爭論,以後主張排滿革命的占了多數。”①
當時,日本正值明治後期,留學生接觸日本社會,接觸日本的流行思潮和日本的價值觀。所謂“東學”也輕而易舉地融人留學生的頭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湖南學生黃興、楊篤生等編的雜誌《遊學譯編》創刊,宣傳民族主義與軍國民教育。同年,浙江留學生成立同鄉會。隨後,各省學生紛紛成立同鄉會,發刊雜誌,如《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新湖南》等。當時,留學生有一特點,即各省學生都有學生會,參加者以各省獨立代表自命,會中多辦報刊,報刊以不言革命為恥。有的一省之中,還組織地方同鄉會,如湖南的湘西同鄉會。各種同鄉會經常舉行集會,湖南同鄉會每月要開一兩次會。有的人還參加兩省的同鄉會,如秋瑾,原籍浙江紹興,浙江同鄉會開會必定參加,她丈夫是湖南湘鄉人,湖南同鄉會開會她也參加,並因此結識了許多湖南的革命者①。
留學日本的青年學生與國內革命組織聯係十分緊密。當時國內革命,以上海為最,湖南、湖北次之,各地革命團體的中心人物,亦多為留日學生。湖南最有影響的革命團體,是1904年2月黃興在長沙成立的“華興會”。
黃興,字克強,原名軫,善化(今長沙市)人。黃興是個“文似東坡,字工北魏”的名秀才,原在兩湖書院讀書,曾參與自立軍起義密謀,1902年6月,被派往日本,官費人弘文學院師範科。他除參與發刊《遊學譯編》,還設立湖南編譯社,準備有計劃地翻譯介紹西方名著。黃興熱心社會活動,富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結同誌,是湖南學生的領袖。1903年,黃興畢業於弘文學院,離日歸國,應長沙明德學堂創辦人胡元恢鎖邀請,回鄉任教。
黃興抵長沙後,主持了明德學堂第一期速成師範班,同時,協助胡元俊創辦經正學堂,白天在學堂授課,晚間籌劃革命。同時與黃興擔任教員的還有張繼。
1903年1 1月4日,黃興以祝壽為名,在家中與友人劉揆一、章士釗、周震鱗、宋教仁、張繼、吳祿貞、胡瑛開會,商定組織反清革命組織——華興會,黃興被推為會長。那一年,黃興30歲。
次年2月,華興會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在長沙設立了機關。為了避免官府注意,機關對外稱“華興公司”。黃興在會上首先倡議:
吾人發難,隻宜采取雄據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今就湘省而論,軍學界革命思想日漸發達,市民亦潛移默化;且同一排滿宗旨之洪會黨人,久已蔓延團結,惟相顧而莫先發,正如炸藥既實,待吾輩引火線而後燃。使能聯合一體,審勢度時,或由會黨發難,或由軍學界發難,互為聲援,不難取湘省為根據地。然使湘省首義,他省無起而應之者,則是以一隅敵天下,仍難直搗幽燕,驅除韃虜。故望諸同誌對於本省外省各界與有機緣者,分途運動,俟有成效,再議發難與應援之策。①
黃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省首先發難,各省響應,最後推翻清王朝,這實際是華興會的戰略綱領。這一綱領,比較符合中國當時的形勢。以後革命黨人的多次起義和辛亥革命爆發,都是實踐這一戰略。
華興會的著名人物,大多是革命實幹家,如陳天華、楊篤生、宋教仁、劉道一、吳祿貞、覃振等人,據稱同誌共五百餘人②。覃振是經宋教仁介紹加入華興會的。
華興會成立後,即策劃舉行長沙起義。長沙起義是華興會與哥老會龍頭馬福益發起的。黃興組織華興會後,即聯絡會黨,並成立同仇會,作為聯絡會黨的機關。他與馬福益商定於1904年11月16日(陰曆十月十日),趁慈禧太後70歲生日祝壽之機,發動長沙起義。計劃瀏陽、衡州、常德、嶽州、寶慶五路,同時響應,攻占長沙,以為根據。
覃振與兩湖地區留日學生仇鼇、焦達峰、劉道一、仇式匡等為響應長沙起義,發起組織了革命團體——新華會。覃振為準備回國參加武裝起義,和一些革命學生報名應征,用兩個月的時間,參加短期軍事訓練,學習步兵操典。仇鼇在回憶錄中寫道:“東京的新華會是為響應華興會而組織的,兩湖留學生參加最多,覃振、劉道一、田桐、白逾桓、沈鴻烈、樊錐、盛時等都是會員。這時,日本已同帝俄開戰,征兵進行短期訓練。我和樊錐、盛時、覃振等報名應征,以兩個月的時間學完了步兵操典。日俄在我東三省境內開戰,清廷不能保衛國土,任憑外人宰割。我們對於清廷壓迫漢人,害怕洋人,憤怒達到極點,盡力鼓吹發動革命,複我河山。所以我們那時進行革命,主要是從對於清廷壓迫漢人的仇恨出發。人人都想造反,人人都要推翻清朝。”① 宋教仁負責籌備武昌的活動,兼任常德一路的主持。9月初,宋教仁在常德五省客棧設立“湘西聯絡總站”,並寫信給胡瑛、覃振,要求他們回鄉協助。 起義前夕,消息不慎泄露,領導人分別逃匿,黃興、宋教仁、劉揆一、陳天華等先後轉道上海,流亡日本。馬福益逃往廣西②。
覃振應約回國參加起義,但當他回到國內時,起義已經因走漏消息而無法舉行。覃振到達國內的準確時間目前還不清楚,據記載,他曾在上海停留,並在革命黨人的秘密機關③遇到宋教仁。宋教仁1 1月22日(陰曆十月十六日)日記記述了此事。“陳君(指陳樹人)新自日本歸,曾識覃禮門(禮門即理鳴),餘乃托其致一信於禮門焉。未正,始回寓。夜,複至昌明公司。陳樹人言,覃禮門現在昌壽裏進化譯社,甚欲會餘。餘遂去,乘一車至昌壽裏,良久,尋不得,正徘徊際,忽一人呼餘名,回視之,則禮門也。乃同至該社,細詢此間渠自東歸國情形,並此間近日風潮,渠皆詳告餘,並言此處風聲甚大,幾不能藏身雲雲。”④
12月4日(陰曆十月二十八日),宋教仁乘船東渡,臨行前,曾與覃振作別,“談良久”①。
覃振這次回國,曾經返回桃源老家。在此期間,他了卻了人生的一件大事,與未婚妻宋之昭結婚。
宋之昭,桃源人,其父在常德經營銀鋪。宋之昭眉目清秀,溫柔敦厚。這樁婚姻係早年家庭包辦,覃振參加革命後,宋家恐宋之昭日後生活無著落,有意悔婚。覃振聞訊,堅決不同意,稱:“定(婚)了,是我的人,我就要(娶)。”宋家無奈。覃振因被當局緝捕,隻能藏匿鄉間。他與宋之昭在鄉下一戶羅姓人家借屋結婚。這一年,覃振19歲,宋之昭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