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辛亥革命(2 / 3)

覃振四年鐵窗生涯剛剛結束,解救他出獄的共進會戰友焦達峰及一些革命功臣成了刀下新鬼,其悲憤之情可想而知。覃振深知武昌起義的成果來之不易,必須以大局為重。《革命人物誌》稱:“湖南獨立甫旬日,忽起巨變,焦、陳兩督為新軍某部所戕。常德方麵亦發生巡防軍慘殺同誌多人之事,革命幾受頓挫,迨先生抵省時已不及挽救。幸新軍上級將領多先生知友,經先生痛哭陳辭,大局始平。”②

譚延間派遣第二批援鄂軍,將焦達峰的部下編成一軍,由湘軍第二協統甘興典率領。這支軍隊多是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譚人鳳提出派遣這樣的軍隊到武漢前線是白白送死,不惟生命可矜,也對大局有礙,竭力勸阻③。譚延閨悍然不顧,第二批援鄂軍匆忙上路。覃振任湘桂聯軍督戰官,隨援軍開赴武漢。

至此,湘局安定,武漢無後顧之憂。隨後,包括陝西、江西、雲南、貴州在內14省,相繼宣布獨立。

(三)臨時參議院參議員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立即從香港動身,1911年10月24日到達上海。次日,與宋教仁、劉揆一、徐宗漢乘舟西上。28日到達武昌,與黎元洪會晤,力主堅守漢口、漢陽,等待各省響應。他還承擔了指揮漢口軍事的重任。

此時,清廷一片混亂,不得已起用袁世凱。11月14日,袁世凱被任命為湖廣總督,27日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指揮水陸各軍,11月1日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袁世凱親抵湖北前線,督促馮國璋從革命軍手中奪取漢口,後又帶衛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取得了清廷統治下的全部權力。

覃振到達武漢時,武漢戰事正緊,黎元洪任命他為軍政府秘書。

漢陽之役,甘興典率湖南援鄂軍與清軍交戰。清軍訓練有素,器械精良,排列機關槍猛射。甘興典的烏合之眾遭遇重火力,亂作一團,向後退卻,甘興典也騎馬隨後逃奔。這期間,覃振、譚人鳳和另一湖南革命黨人鄒介人曾到第一批援鄂湘軍陣前演說,鼓舞士氣①。革命軍終不敵訓練有素的清軍,不久全軍潰敗,漢陽失守。甘興典敗後畏罪,率殘部返回湖南。譚延悶接黎元洪電報,以敗軍之將論處,於甘興典到達湖南後就地正法,其部下也被遣散②。譚人鳳事前的預言,果然不幸而言中。

在此期間,覃振受宋教仁委派,策動同鄉羅壽寧秘密潛入南京,與滬寧鐵路路工許殿爵(桃源縣人)率領路工和平素聯係的幕府山炮台官兵1000人,參與解放南京的武裝起義③。覃振的女兒覃銓曾記述此事:

1911年武昌起義,先父以湘桂聯軍督戰官身份去武漢參戰,任鄂軍政府秘書。他支持黃興、宋教仁攻取滬寧的計劃,曾派遣桃源人羅壽寧入南京,動員滬寧路工首桃源人許殿爵,配合起義新軍第九鎮攻城,宋教仁和先父的另一位桃源漳江同學,當時任沅南監獄科長的田仲甫,縱囚徒800人內應,嗣江浙聯軍趕到,遂定南京。① 南京光複後,黎元洪命覃振為代表到南京,與各省代表協商組織南京臨時政府事宜。覃振於同年12月到達南京。

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來,到達上海。29日,17省代表47人(華僑代表兩人列席)在南京開會,選舉臨時大總統,規定每省一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另一票為黃興所得。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達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日,孫中山通電各省,正式改元易服,使用公曆,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建元的開始。3日,黎元洪以17票當選副總統。25日,六歲的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至此,中國曆史上3000年的帝王製度和268年的清王朝同時結束。

28日,臨時參議院成立,議員為各省都督的代表,同盟會會員占有優勢。覃振也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

臨時參議院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公布了許多重要法案,均由臨時大總統谘請參議院決議,再複谘臨時大總統簽署公布。

3月,南北議和成。3月10日,袁世凱就任第二屆臨時政府大總統。11日,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政府采用內閣製。革命黨人提倡采用內閣製,意在限製袁世凱專權。

按《臨時約法》,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以參議院、總統、國務員行使統治權。人民一律平等,不分種族、階級、宗教,均在法律上享有身體、家宅、財產、營業、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請願、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人民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立法權由參議院行使,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總統總攬政務,統帥陸、海軍,任命文武官員。製定官製、官規,任命國務員、大使、公使及宣戰、媾和、訂立條約則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須國務員副署。約法施行10個月內,召集國會,製定憲法。此即臨時約法。宋教仁解釋《臨時約法》時,曾明白說過:“改總統製為內閣製,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範。”

《臨時約法》是依據資產階級民主製度訂立的,它的訂立,是南京臨時政府立法建製最重要的成就,在中國憲法史上也是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革命黨人以為《臨時約法》可以限製袁世凱的權力,其實不然。袁世凱不甘心受製於人,上任伊始,提出12名閣員人選(南京臨時政府原定十名閣員),其中隻有兩人是革命黨人。部分革命黨人意識到袁世凱意在排擠革命黨人,起而反擊。宋教仁提出“須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覃振也給袁世凱發電報,指出其提出的閣員成分複雜,舊官僚過多,同時以黎副總統代表的名義致電各報館,暗示袁世凱在組閣問題上“循私行詐”。

1

覃振給上海《申報》的電文發表於3月17日,其具體內容為:

覃振致報界電雲:各報館鑒,組織內閣一節,唐總理久不來寧,袁公所提出內閣概屬亡清舊吏,無一純粹新人物,差強人意。此間軍政學商各界成懷不平,暗潮洶湧,尋見南北混合之統一政府勢將破裂,不可收拾。貴報主持輿論最有價值,務希望鼎力維持,大張公道,使袁公翻然醒悟,以融合南北感情,為今日救急之要義,萬不可徇私行詐,功虧一簣,致五大民族之大共和國陷於分裂之慘境,不勝禱盼,黎副總統代表覃振叩。②

南京臨時參議院也以袁世凱的提名與原定十名閣員不合,徑予駁回另議。之後,袁世凱被迫作了一些調整,任命與他關係較深,同時又能為孫中山所接受的唐紹儀為總理,袁係的趙秉鈞、段祺瑞、劉冠雄分任內務、陸軍、海軍總長,同盟會的王寵惠、蔡元培、宋教仁、陳其美分任司法、教育、農林、工商總長。後因陳其美不就,工商總長由次長王正廷署理。袁世凱內閣實權部門仍為袁係把持,同盟會掌握的都是冷衙門。

黎元洪見覃振以他的代表的名義徑直致電各報館反對袁世凱,擔心引起袁世凱不快,特地通電袁世凱,撤銷覃振的代表資格。

4月1日,孫中山踐約宣布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次日,臨時參議院宣布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從此,革命的南京臨時政府成了曆史名詞。

(四)遷居北京

1912年4月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決定遷往北京,議定參議員4月22日齊集北京。

臨時參議院遷到北京後,設於象坊橋法律學堂前資政院舊址內。4月29日,舉行參議院移北京開院典禮,袁世凱偕國務員蒞會並發表演講。議員額定126人,實際隻選出118人,開院典禮時實到71人,後來經常到會的僅80-90人,組織不甚完全。與南京臨時參議院相比,《臨時約法》仍然是其一切活動的依據,但其成員有些變化,如立憲派議員顯著增長,同盟會議員呈渙散趨勢等。總的來說,同盟會議員在臨時參議院內,勢力仍大,且略優於他黨,步伍亦較整齊。

覃振作為湖南的參議員,也帶著妻兒遷到北京。同為湖南參議員的還有彭允彝、劉彥、歐陽振聲。

辛亥革命後,國人以組織政黨、加入政黨為時髦,人稱:“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①同盟會由秘密的革命團體變為最大的議會政黨,在這種政治氣候之下,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方麵,舊官僚、立憲派紛紛組黨,排斥同盟會。另一方麵,同盟會內部也發生了變化。首先,同盟會由在野變成在朝,地位發生了變化,內部亦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做了官,熱衷於功名利祿,如劉揆一因策動長沙起義而蜚聲海內外,他的弟弟劉道一因參與瀏醴萍澧起義而被清政府殺害,這時卻為當袁世凱政府的工商總長,公開宣布退出同盟會。其次,同盟會原為幾個派係結合而成,內部意見不同,一些派別分裂出去,組成新黨。為了應對這一複雜的局麵,宋教仁聯絡能夠聯合的黨派,改組同盟會,組成新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