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管理

建立新創企業是一個組織機構建立起來的過程,也因此,它需要引入管理。對充滿激情的創業者而言,“創業”和“管理”這兩個詞所產生的聯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這種說法往往出乎他們的意料。創業者對於在企業成立伊始就采用傳統管理實踐非常抗拒,他們害怕這會引發官僚主義,或扼殺創造力。

十幾年來,創業者試圖運用常規管理方式,解決他們特有的問題,結果無所適從,驢唇不對馬嘴。於是很多人采取了“想做就做”的態度,避免任何形式的管理、流程和規矩。不幸的是,這種方式帶來的常常不是成功,而是天下大亂。我知道這一點,因為我的第一家公司就是這樣慘淡收場的。

20世紀中期,常規管理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料,但是用這些管理原則處理新創企業所麵對的混亂和不確定性,卻並不適用。

我相信,創業活動需要運用管理準則,才能從我們得到的創業機會中收獲成果。

現在,正在經營企業的創業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全球經濟的巨大改變令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舉一個例子,人們總是聽到時事評論員哀歎過去20多年裏美國損失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但人們很少聽到與之相應的製造力有所喪失。這是因為,即使工作崗位不斷減少(參見以下幾張圖),美國製造業的總產量仍是增加的(在過去10多年內增長了15%)。實質上,現代管理和科技創造了更高的產能,實現了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而這卻讓企業不知該如何應對。

我們正身處一個空前的全球創業興盛時代,但是機遇中暗伏風險。因為針對新企業,我們缺乏清晰的管理範式,白白浪費了多餘產能。雖然缺乏嚴格的規範,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賺錢之道,但每一處成功的周圍更多的是失敗:產品推出幾周後被迫下架;媒體追捧、備受矚目的新創企業幾個月後就被人遺忘;新產品乏人問津而草草收場。這些失敗最令人痛心的地方,不僅在於造成了員工、企業和投資人的經濟損失,還在於它造成了我們文明中最寶貴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於人們的時間、熱忱和技能的浪費。精益創業運動就是要致力於避免這些失敗。

精益創業的根基

精益創業的名稱來源於精益生產。後者是由豐田公司的大野耐一和新鄉重夫發展出來的。精益的思考方法大大改變了供應鏈和生產係統的運作方式。它的原則中包括了吸取每位員工的知識和創造力、把每批次的規模縮小、實時生產和庫存管理,以及加快循環周期。精益生產讓全世界懂得價值創造活動和浪費之間的差異,揭示了如何由內而外地將質量融入產品之中。

精益創業在“創業”這個背景下對上述這些概念加以改造,提出,創業者判斷其進展的方法應該和其他類型的企業有所不同。製造業的發展是用高質量的實體產品生產來衡量的,而精益創業則采用不同的發展單元,這些發展單元稱為“經證實的認知”,我們會在第三章中談到。用科學的認知作為衡量標準,我們可以發現並消除令創業者苦惱的浪費根源所在。

創業的綜合理論應該說明一個處於初期階段的企業的所有功能:願景和概念、產品開發、市場與銷售、擴展規模、合作與分銷,以及架構與組織的設計。它必須提供在極不確定的情況下衡量進展的方法。它可以為創業者提供明確的指示,麵對眾多取舍如何作出決定:在過程中是否及何時進行投資;明確地闡述、計劃並創建基礎設施;何時單飛,何時結盟;何時回複反饋意見,何時應該抱定宗旨;如何以及何時投資擴展業務。最重要的是,它必須能讓創業者作出可驗證的預測。

舉例來說,不要以嚴格定義的職能部門(比如市場、銷售、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來組成公司,或是要求人們在各自專長的領域作出表現(詳見第七章)。不妨考慮一下建立跨部門的團隊,並在各階段依據我們所說的“認知的階段性目標”(learning milestones)負起相應責任。也許你接受這個建議,也許你持懷疑態度。無論如何,如果你決定將其付諸實施,我可以預言,你很快就會聽到團隊的反饋意見,稱新的流程正在降低他們的生產力。他們會要求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因為以往的方式讓他們在較大的團隊中工作,並把工作在部門間依次傳遞下去,這才使他們感覺“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