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閱讀危機是心靈缺氧(1 / 1)

閱讀危機是心靈缺氧

卷首語

作者:白龍

培根曾經說,閱讀主要是一種消遣。簡·奧斯汀筆下那些英國鄉村的先生小姐,往往會在無所事事的煩悶午後展卷捧讀。那是一個充滿閑暇和草木氣息的時代,工業化的鋼鐵腳步尚未踏碎悠閑的田園舊夢。在沒有光電的日子,不讀書,又能找點什麼樂子呢?

如果在大眾文化的層麵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國人也是為了消遣才讀書。在被稱為“文化熱”的上世紀80年代,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門庭若市的新華書店和各類書攤,閱讀是那個相對匱乏同時也相對悠閑時代的精神消遣。當然,這一時期的全民閱讀熱潮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即中國人此前剛剛經曆了一個文化上的貧瘠時期,人們在讀書時大都帶著一股生吞活剝“撈回本”的狠勁兒,據說像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樣艱澀的哲學著作都能引起搶購。但這種熱情並不專屬於閱讀,而是一種對精神生活豐富性的渴求,隨後以《渴望》為代表的電視連續劇就以新的形式搶占了人們晚飯後的時光。

因此,信息時代所謂的閱讀危機多少被誇大了,隻不過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傳統的讀書而已。從整體上看,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了而不是更貧瘠了,獲取知識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閉了。書籍的內容是否必須以紙質的形態呈現,抑或是可以多種手段承載和表達,並不需要那麼原教旨主義,關鍵是要有多樣化的選擇。對此,我們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對報紙的出現憂心忡忡,認為這種快速折損的消耗品將會幹擾人們對經典閱讀的興趣,後來證明他多慮了。

這麼說並不意味著閱讀危機不存在,而是說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達。當我們說自己不讀書時,意思常常是沒有讀書的時間或心情,而不是說無書可讀,這背後是一種時間焦慮。我們說一個人“有書卷氣”,表達的其實是“沉靜專注”的意思,這需要時間來涵養,閱讀也並非唯一的形式,琴棋書畫都有這種功能。而中國社會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就逐漸進入了一個加速奔跑的時代,時間成了稀缺資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時間都碎片化的網絡時代,“沉靜專注”氣質類型的人已經如大熊貓般稀缺,人們在不停的快速切換中,表現得像某種焦慮症患者。

因此,閱讀危機的實質是,人們由於缺乏以專注閱讀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圍困的心靈缺氧狀態。剛看了五分鍾電子書,就被彈出的新聞鏈接吸引了注意力;這一分鍾還在為某一公共事件激憤不已,下一分鍾可能就因為某個段子開懷大笑。照這個趨勢,未來人類的心智結構或將改變,變得像金魚一樣隻有7秒鍾的記憶。同時,由於缺乏深度的內心體驗,網絡時代人們的精神氣質開始變得雷同。如果說在傳統的閱讀模式下,一千個人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在網絡閱讀模式下,一個段子在一千個人口中隻有一個講法。

慢下來,讀讀書,不僅僅以閱讀的名義進行,更應該站在保護一顆健全心靈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機的高度來看待。如果說社會發展是一匹駿馬,閱讀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應該是駕馭它的韁繩,不應該任由它在我們手上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