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適當
說話訓練一方麵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麵是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一次我教學《小池塘》的時候就碰到了這個現象。《小池塘》第二自然段有四句話,一樣的句式:“白雲倒映在池塘裏,像一群白鵝。……星星倒映在池塘裏,像許多閃亮的珍珠。”白雲像水中的白鵝,星星像撒在水中的珍珠,這些都不難理解,所以在學生讀背以後,他們也說開了:“柳條倒映在池塘裏,像女孩長長的辮子。”“風箏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蝴蝶。”開始幾句都不錯,後來就有學生瞎扯了:“飛船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飛機。”先不說飛船怎麼可能倒映在池塘裏,把“飛船”比作“飛機”已經是不對的了,它們是同類事物,並且既無形似,也無神仿,實在不可取。所以我當即否定了:池塘水麵不會有飛船的影子,飛船和飛機不會“像”,這樣的句子也沒有美感。想象性說話不適當的情況在很多課堂上都會出現,但不是所有老師都會及時糾正學生的發言,不過我們還是要明白我們訓練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
四、適用
我在前麵也說過了,大多數時候,在閱讀課上的說話訓練不會是重點,所以我們對該項訓練的設計要精挑細選,大體上,要以“適用”為前提,即所設計的說話練習要為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服務,為發展學生的思維服務,為促進課文的理解服務,或者為朗讀積累服務。要分年齡階段,在一年級的課堂上,你可以設計諸如“( )像(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這樣的練習,但是三年級以後還在說這些就沒意思了,太簡單了不利於學生的提高,反過來,太難的練習難倒了一大片,學生都不敢嚐試,當然也沒意思了。所以我們肯定,課堂上的一些說話訓練不是隨機的突發奇想,而是考慮再三以後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用處。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西張小學)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