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1 / 2)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

宏觀經濟

作者:張可娜

摘要: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麵臨重大機遇、擁有巨大潛力,並將在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扮演重要的曆史性角色。本文首先回顧我國城鎮化曆程,分析城鎮化過程中突顯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01

一、我國城鎮化曆程回顧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7年,溫家寶進一步明確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2012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而同年頒布的《促進城鎮化建設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初稿,明確強調未來國家城鎮化建的規劃內容,根據規劃目標,未來將涉及20多個城市群以及180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提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製、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和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等六項主要任務。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2月23日至24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專門對農村、農民、農業做出了全麵部署:“要積極穩妥紮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什麼是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麵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三、城鎮化進程中突顯的問題

(一)城鎮化不完全

城鎮化不完全主要體現在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根深蒂固長期存在,農民工進城導致農村“空巢”,但在城市中農民工卻無法市民化。據統計,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2.57%,但相比目前35%左右的戶籍人口比重,接近有18%的人口還沒能實現完全的城鎮化。一方麵,農村勞動力流出不僅固化我國小規模農村經濟,而且造成田地棄耕、宅邸荒廢等問題,使空巢村越來越多,嚴重阻礙我國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麵,農業轉移人口大量湧入城鎮,卻得不到城鎮化待遇,無法享受城鎮公共服務,在就業服務、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和住房等方麵受到嚴重不公平待遇。所以說,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是不完全的城鎮化。

(二)城鎮化過度擴張

地方政府盲目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市規模過度擴張,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突顯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的城鎮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單方麵追求城鎮規模,地方政府從農民手中“剝奪”土地,造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這部分失地農民由於自身水平有限,就業問題嚴峻。過度的擴張致使土地利用率低下、城鎮化麵積過度擴張,從而造成城鎮體係發展嚴重失衡,大城市非正常擴張,不少地區出現“空城”現象,而小城鎮卻發展發展不足,“空城”現象是我國經濟建設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極大地不利於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