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高房價的風險和出路(1 / 2)

中國高房價的風險和出路

宏觀經濟

作者:張霞 張峰

摘要:房地產和房價成為國人關注的熱點。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製,房價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從目前的房地產發展現狀入手,分析現在房地產麵臨的風險,進而指出今後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出路。

關鍵詞:價格;風險;出路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01

一、中國房地產價格現狀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住房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保障性住房和多層次供應體係相結合,政府以提供基本保障為主,市場以滿足多層次需求為主。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2013年10月的中國百城房地產價格指數顯示:全國百城(新建)住宅的均價為10685元/m2,環比上月上漲1.24%,並且連續17個月上漲,其中有1個城市環比持平,24個城市下跌,75個環比上漲。與2012年10月份相比,百城住宅的均價上漲了10.69%,上海、北京等十大城市的均價為18533元/m2,一年內上漲了15.69%。具體而言,從百城環比價格漲幅看,2013年10月,上漲城市個數(75個)比9月份(79個)減少4個,排名前10位城市漲幅位於2.3%—4%;下跌城市個數(24)比9月份(21個)增加了3個;隻有一個城市(銀川)環比價格與上月持平。從百城同比價格(與2012年10月比較)漲幅看,2013年10月住宅價格上漲幅度平均值為10.69%,93個城市同比上漲,排名前9位城市漲幅在20%-30%之間;6個城市同比下跌,跌幅最大的是海口(11.30%)和溫州(12.28%),跌幅超過10%。全國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價格均價為18533元/m2,環比9月上漲1.95%,同比2012年10月均價上漲15.69%。

二、中國高房價麵臨的風險

(一)社會資金流向“脫實就虛”,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房價的持續走高會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到“炒房”隊伍中來,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這其中既包括民間資本,也包括一些的央企、上市公司。社會資金集中流向房地產業,導致其他實體產業投資不足,影響實體經濟發展。我國溫州的房價沉浮也能說明。溫州雖然是三線城市,卻是一線的房價,這種奇高的房價並不是正式的需求拉動的,主要是投資者的“炒作”的結果。這種現象導致了樓市沉澱了大量的民間資本和金融機構的流動資金,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困。

(二)房地產型經濟會貽誤經濟結構調整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拉動地方經濟,增加GDP和財政收入,自然的選擇房地產業作為突破口,以提高房價帶動投資和地價的上升。但是這種拉動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模式,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製約作用很強。這是因為房地產業並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會對諸如鋼筋水泥等高汙染行業產品產生巨大需求,這無疑增大了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影響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三)阻礙城鎮化的發展

城市的高房價(特別是一線城市)使得外來務工人員望而卻步,“望樓興歎”。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省會城市,動則近萬元一平米的房價,使得農民工在城市置業是無能為力,農民工無法成為城市商品房的需求主體,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國家的廉租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在保障這些弱勢群體方麵也是個漸進的過程。城鎮化是否是推動高房價的因素呢?實際上,不是城鎮化推動了高房價,恰恰相反,是高房價阻礙著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定所是農民成為城市市民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