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控製評價文獻綜述——以內部控製缺陷認定為主
經管視線
作者:喬江麗
摘要:近年來我國掀起了內部控製評價研究的熱潮,理論界與實務界都對內部控製評價及內部缺陷認定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按照從係統研究到要素研究、要素研究文獻中重點關注內部控製缺陷認定相關文獻的順序進行梳理,對國內學者有關企業內部控製評價的研究進行部分回顧與評述。
關鍵詞:內部控製評價;公司治理;內部控製缺陷認定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1
繼COSO1992後,美國國會於2002年通過SOX法案,此後又於2004年提出基於風險管理的COSO2004,通過“三步走”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內部控製評價係統。在借鑒這三項法案的基礎上,五部委於1992年聯合發布《企業內部控製基本規範》,為我國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製確立了基本框架;2010年聯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製配套指引》中的《企業內部控製評價指引》,為我國企業內部控製評價提供了更為具體的參考。目前我國對內部控製評價的研究,理論界與實務界呈現了以要素研究為主,係統研究為輔的景象。大多學者對內部控製評價的指標體係、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缺陷認定和評價報告及披露等一個或者幾個要素展開研究,其中對於內控缺陷認定的研究較少。本文現采用從係統到要素、要素中重點關注內部控製缺陷認定的順序來對國內學者有關企業內部控製評價的研究進行部分回顧與評述。
一、國內企業內部控製評價究文獻綜述
我國學者對於內部控製評價係統整體研究較少。主要有池國華(2010)對於基於管理視角的企業內部控製評價係統模式的研究和張先治、戴文濤(2011)對於基於政府監管部門和外部非營利性機構視角的內部控製評價係統研究。池國華(2010)從內部管理的視角,以內部控製評價是企業為了組織目標的實現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而形成的自我需要為基礎,借鑒業績評價理論,建立了基於管理視角的七要素內部控製評價係統模式整體架構,並對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和評價報告等七個內部控製評價係統構成要素進行了具體化的設計分析,為我國企業設計適用的內部控製評價係統提供了一個參考模板。
從要素研究來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從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不同方麵對內部控製評價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提出了有益的見解。陳漢文(2008)認為內部控製評價即對內部控製有效性的評價,並對內部控製有效性內涵及其評價方法進行了探討。陳關亭等(2013)構建了基於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並吸收我國內部控製規範及企業實踐的內部控製評價指標體係。池國華(2011)在借鑒中國內部控製評價指數和《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的基礎上,將定性評價指標界定分值區間劃分為五個等級作為內部控製評價標準。張先治、戴文濤(2011)構造了將AHP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