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法在G企業的應用
財經縱橫
作者:趙新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的發生,物價的飛漲,企業已經開始麵臨日益激烈的競爭與殘酷的挑戰。現在已經不單單是靠敢闖敢做,敢為人先的精神來發展企業了,更多的是如何管理好一家企業,如何做出最正確的決策來使企業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來應對當前的市場環境。本文結合G企業的實際情況,探討了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日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可行性。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財務管理;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了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而皮革製造業也已經進入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領域,其麵臨的經營和成本核算環境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下,主要是以產品米數和生產工時為分配標準對間接費用進行分配,這種方法對產品成本的分配不夠準確且帶有主觀性,因此計算出的數據明顯扭曲了產品的實際成本,提供的成本信息也已經不再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為了能夠彌補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同時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加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解決各個費用分配的不科學性,本論文將以G合成革有限公司為載體,對作業成本法較之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的優勢進行闡述,希望能講作業成本法在皮革製造業中推廣及實施。
一、作業成本法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1.作業成本法的涵義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法)是以作業為中心,在生產中導致作業發生,作業消耗資源,產品耗用作業。在計算產品的成本時,必須先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按照資源動因將消耗的資料準確的計入各個作業,按照作業來歸集成本;而後選擇成本動因,按成本對象和各項作業成本之間的因果關係(即成本動因),將所有的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是一種更加準確的分配輔助費用和間接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作業成本法的一般方法
(1)作業成本法的原理
作業成本法的計算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來個基礎之上:(1)作業消耗資源; (2)成本對象消耗作業。
根據上述兩個提前,在計算產品的成本時,根據不同的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庫。第一,先將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間接費用根據發生的各項作業來歸集成本,並計算作業成本。第二,按照各項作業成本和其成本對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即成本對象消耗的作業量),把作業成本分配到各個成本對象,最後計算出各個產品的單位成本與總成本。綜上所述,作業成本法將著眼點放在作業上,即作業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基本對象是作業而不是資源,作業消耗資源,成本對象消耗作業。因此在成本分配時,關注費用發生的原因,把費用的分配與導致這些費用產生的原因聯係起來,根據費用發生的原因分配,從而得出各項成本對象的成本。
(2)作業成本法的要素
作業成本法主要涉及五大主要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五大主要要素分別為: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作業鏈和價值鏈。兩個輔助要素分別為:會計期間和組織結構。其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是成本的承擔者,是可分配的對象。
3.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核心理論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因此可以把作業成本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把資源動因中消耗的資源分配到各項作業中。第二部分,將第一部分計算出的作業成本分配到各個成本對象之中。
具體步驟如下:
(1)區分不同類型的作業
首先全麵分析產品從原料采購到最後的驗收入庫整個過程所蘊含的作業,然後將相同作業動因的作業歸集在一起,並確認為一個作業中心(包括成本庫)。這是整個作業成本法計算的基礎與起點。
(2)計算各作業成本,並進行分配
將作業劃分之後,根據資源動因確定每項作業所消耗的資源,並分配到各項作業之中,從而形成作業成本。而將相同作業動因的作業成本歸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該作業成本庫的成本總額。
(3)計算作業成本分配率
選擇適當的作業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庫分配率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