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影響因素和應對措施
金融天地
作者:賈春陽
摘要: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大量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甚至倒閉。本文將對中小企業麵臨融資困難影響因素和應對措施兩方麵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金融危機;融資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這不僅得益於大型企業經濟效益的高速增長,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也不容忽視。2008年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製度都有所調整,同時也讓各國經濟對其他國家的經濟依賴的程度漸漸降低。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中小企業也麵臨融資難這一問題,中小企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由於中小企業應變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不足,導致企業業績下降,現金短缺,使得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重重。因此,分析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影響因素,采取適當有效的應對措施,調整企業融資方式極有必要。
一、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必要性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中小企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並且有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主力軍的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也占據著愈加重要的地位。中小企業資金的投入小、管理模式簡單、規模較小,促成中小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主要因素。由於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緩解我國的就業難問題,這也有利於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和縮短貧富差距,建設基層民主製度。同時,中小企業對促進大型企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是大企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和助手。從“十二五”計劃中不難看出政府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關注,保障我國中小型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刻不容緩。
二、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因素
貸款難、融資難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障礙。影響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因素從企業內部和外部進行分析。
1.內在因素
(1)中小企業管理製度不完善 中小企業的業務單一,規模較小,在管理製度上很不健全或完善;企業的管理層基本是由其投資人或股東組成,並且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缺乏相應的監督機構,中小企業的相關財務信息可能依據企業的管理層主觀意願提供,導致債權人對企業的信用度較低。企業管理層為了節約管理成本,一人身兼數職,導致中小企業內部控製混亂。我國中小企業中家族式企業比重較高,企業管理層大多由投資者親屬擔任,致使中小企業的管理製度形同虛設。
(2)寬鬆的信用政策 中小企業為了生存或發展,為下遊企業提供更為寬鬆的信用政策,這就使中小企業存在大量的壞賬,現金流入的時間推遲,應收賬款周轉速度減慢。
(3)中小企業人力資源投入不足 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簡單,由最高管理者對企業進行垂直管理,這就使得對最高領導者在管理知識經驗要求高,但是為了管理節約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資金投入較少,這導致企業在財務決策等方麵缺乏專業判斷技能。
2.外在因素
(1)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較高
在維持其自身生產和發展的前提下,銀行不敢隨意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且借貸成本高,這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又一原因。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在抵押貸款中不具優勢,尤其在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銀行的貸款要求不斷嚴格,再加上中小企業風險較高,銀行保障自身的穩定發展,常會有“恐貸”的現象出現,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支持。然而,貸款程序的複雜化、融資成本的增加,貸款審批期較長,也讓大多中小企業管理者被迫放棄向銀行貸款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