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與產業規製研究(1 / 3)

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與產業規製研究

產業經濟

作者:李衛芳

摘要: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產生,是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國民經濟新領域,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科技含量高、產出附加值大、能源消耗少等特點。本文通過整體行業與區域行業相結合,全麵係統的分析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和所存在的問題,並從打造服務業發展宏觀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協調區域服務業發展等角度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產業規製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與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乃至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密切相關。其特征體現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產方式、新組織形式、新技術、高附加值、高知識人才和高技術含量。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廣泛,但也麵臨許多問題。國家“十一五”規劃也提到,要“大力發展麵向生產者的服務業,深化細化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1]

一、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製約因素

(一)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低

1.我國服務業發展總量不足,滯後特征明顯,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明顯滯後於世界服務業發展水平。

2.從服務業就業比重來看,我國服務業吸納社會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國吸納就業的總量最高,勞動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見。每萬美元的就業吸納能力是這些國家的數十倍。

3.我國能夠享受服務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較低。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城市居民相當一部分人處於最基本生活需求的邊緣,對服務業的需求還沒有達到相應的臨界點,導致服務業的需求不足,另外,農村居民由於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製,對服務業的許多產品幾乎沒有需求。[2]

(二)服務業結構問題突出

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及服務業內部之間結構問題突出。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結構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之間的三大產業結構以及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其中,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偏低,這與錢納裏等人提出的“標準產業發展模式”差距較大。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在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產出結構、就業結構以及投資結構上。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均表現為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國服務業就業仍然處於傳統服務業為主渠道的內部自我調整時期,現代服務業作為吸納就業主渠道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傳統服務業仍將是服務業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

(三)區域服務業發展不平衡

對於中國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來說,不論整個國民經濟,還是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都需要服務業強有力的支撐和促進,區域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更離不開發達完善的服務業。但我國的省市區的服務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態勢。中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的水平、速度、規模在區域分布、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陸之間的非均衡差異非常明顯,綜合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最大差距達3倍多),各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之間的協調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進程慢

城市作為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城市化是推動服務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來,盡管我國做出了種種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國家的城市化發展目標不僅一直沒有實現,而且差距較大,對服務業有效需求的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加快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根本措施。

二、產業規製

(一)產業規製理論基礎

產業規製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基礎理論主要有:發展階段理論、產業結構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和各種不均衡發展理論,如區位論、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理論、梯度推移理論,以及一些優勢產業相關理論,如高新技術產業等。